憂鬱毒品世紀之害 炁療鍼心事半功倍
口述/劉正炁、賴緒照 2012-12-15 10:10
口述/劉正炁、賴緒照
整理/編輯部
攝影/李光巡
●天人炁功院劉正炁院長首度結合天人炁功與戒毒議題進行研究,難能可貴。
●賴緒照中醫師同奮見解獨特。
天人炁功院院長劉正炁與研究員賴緒照同奮在第11屆天人實學研討會中,分別就天人炁功調理毒癮與憂鬱症提出研究報告。《天帝教教訊》特別擷取重點登載,期盼同奮瞭解目前之研究近程與發展。
其中,劉正炁同奮從介紹毒品的種類、級別及染毒後症狀、毒品後遺症之科學研究摘要,提出快樂「High」一時,「害」一世,因而強調要戒毒。
同時他簡介當今人類科學的戒毒方法,並闡述天人炁功於戒毒調理上有效的無形因素,以及如何與有形科學原理銜接。
賴緒照同奮則以其專業醫師的臨床經驗,提出天人炁功介入現代醫學的輔導治療中,為取得更好的輔助療效,必須了解憂鬱症的整體身心靈狀態,唯有具備專業經驗,方有助於進一步運用天人炁功的理療,輔助現代醫藥之不足,增進患者康復機會。
聲明
本文內容所引用之下列「求診者、施治者、鍼心治病、炁功醫治、炁功治療、炁功療理、炁功調理、精神治療、精神療理、精神調理、診治」等名詞,乃天帝教宗教活動之慣用語,非《醫療法》及醫療相關法律之醫療業務,且與醫療相關法律之醫療行為無涉。倘身體有任何疾病或不適之情況,仍應至醫療機構尋求專業醫療。
反常使用非藥乃毒
「毒品」二字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在正常使用下,它並非毒品,而是藥品。
但是,非正常需要而有強迫性覓求行為,且演變成為常態、持續、大量的使用時,這類物質因為目的不同,也就失去了藥品的本性,這時的藥品就成為「毒品」。
天人炁功院院長劉正炁從心理學的「獎賞效應」切入,解釋毒品產生的「獎賞效應」非常強烈,讓人越用越想用,產生精神上對它的依賴性,導致欲罷不能而上癮,而關鍵就在刺激中腦的多巴胺神經迴路,分泌大量的腦神經傳導化學物質多巴胺。
根據聖訓傳示指出:「天人炁功施治者之正氣,能進入求診者之大腦皮層中,進行連續性的刺激與化合反應,使得其間所承載的正值訊息,得以調整求診者大腦神經傳導的化學物質,使之產生正面性的作用。」
也就是說,天人炁功於毒患之戒毒調理過程,能使毒癮者之大腦神經傳導化學物質多巴胺,產生正面性的作用,降低毒癮來時之「獎賞效應」。
劉正炁院長指出:天人炁功的調理過程中,有兩個時機:其一為天人炁功施治過程前,施治者與求診者親和階段,此階段為施治者本身的正氣作用階段,所牽涉之「炁氣交流」動線與激發之氣療訊息傳遞介質。
另一為天人炁功基礎性施治過程,此階段為先天浩然正炁作用過程,炁氣交流激發炁療訊息傳遞介質。
身癮易除心癮難去
毒品戕害身心,追求一時的快感,付出的代價往往過於慘痛,因此必須戒除。畢竟真正的「酷」,是愛惜身體,堅決拒絕毒品。
所謂「身癮易除、心癮難去」。若不幸染上毒癮,除了尋求專業協助,自己的決心、毅力、家人的支持、遠離接觸毒品的環境等,都是成功戒毒不可缺少的要素。
劉正炁院長表示,本師世尊曾說:「我們精神治療(天人炁功)不僅是診病,而事實上是為了診心。」天人炁功透過廿字真言(人生守則)做媒介,以引來正炁(氣)鍼心的心法,恰為毒癮的剋星。
此外,天人炁功院研究員賴緒照同奮則以〈天人炁功對憂鬱症理療之研究〉提出研究說明。
他說:憂鬱症已繼癌症與愛滋病之後,成為本世紀三大疾病之一。
國內罹患憂鬱症人口約3%,有100萬人曾經或正為憂鬱症所苦,在近年因憂鬱症而自殺者,已連續7年高居國人10大死因之一,這種數據的確讓人憂心。
一般而言,憂鬱症發病年齡約在20~50歲之間,但根據流行病學的調查發現,近年20歲以下,憂鬱症的發生率有增加之勢。
和子能量失衡病變
以現代醫學角度來看,廣義性的憂鬱症,泛指的是一大類的心理障礙,統稱為「情緒障礙」;以狹義而言,則指的是「重度憂鬱症」。
憂鬱症的症候表現,臨床出現精神抑鬱異常的症候,延續了一段時間,而無法解脫是普遍症候。
以帝教角度而言,憂鬱症是一個身心靈綜合病症,且已涉及本教和子帶動電子體能量失衡的病變,更深者靈體病變,受其束縛而無法解脫。
此正是本教文獻提到,所謂「現代人之心理症候群」,其病因有則已非僅單純由電子力之反抗作用,所引起之潛意識疾病,實亦牽涉到「和子」成分失序,而引發之靈魂病變。此亦為天人炁功(靈體醫學)可適時發揮其優勢之重要憑藉。
對付憂鬱症,賴緒照同奮認為最重要的關鍵在於鍼心。他提出肉體、情緒、睡眠、業力與心結五個層面的身心狀況,層次越明白、越專業,如此更好應對憂鬱症患者,並可讓天人炁功的調理力量能達到最大效益。
總結長期的研究,賴緒照同奮強調:天人炁功最重要的目的,就是作為鍼心的基本。如何鍼心?對於憂鬱症尚須有充分的專業及經驗,畢竟憂鬱症的患者,確實不是一般只是肉體生病,而其牽涉的範圍甚為複雜,甚至與其靈性業力有關。
換言之,若在鍼心的過程中,確實掌握到患者心結情緒的障礙源頭,則再經努力輔導及支持,則接下來的炁療過程當可事半功倍。
但若反之,未能掌握細節源頭,或並未取得患者認可,則炁療作用就可能事倍功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