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命雙修提升熱準 與帝印心通悟妙經(上)

性命雙修提升熱準 與帝印心通悟妙經(上)

首頁 » 天帝教教訊第346期 » 性命雙修提升熱準 與帝印心通悟妙經(上)

李光光  2013-01-15 10:50

文/李光光
圖/編輯部

  長期研修〈玉皇心印妙經〉的中華民國主院副主教李光光開導師,以平易近人,淺顯易懂方式,解析〈玉皇心印妙經〉,期望帶領讀者與 天帝印心。
  《天帝教教訊》為嘉惠同奮,並利於有志研修〈玉皇心印妙經〉之社會大眾,深入瞭解 天帝教化內涵,特別自102年元月號346期起,採取上、下兩個篇幅連載刊登,以饗讀者。

前言

  每個人對道的體會不一。千江有水千江月!在知行合一的修持中,要漸從水中月超越,看清真理,進而與道契合。

  〈心印妙經〉的研究,參考了過去許多高道研究的成果,並非一己之創見;文化的發展,是先聖、先賢、先進留下來寶貴的資料,加上後人不斷地努力,鑽研、琢磨、發揮積聚而成,要付出代價、犧牲,才有成就;要播種、澆灌,才有收穫。

解經

(一)

  「經以載道,有經而道始顯;注以闡經,有注而經始明。道固賴有經,而經亦賴有注,欲道顯而經明,舍注無由也。」原經文義艱深,需要闡釋,化高深爲淺顯,使一般人都能得到好處。

(二)

  解經並不是自由發揮,隨意解經,而是由既有經典的名詞背後讀出精義來。因此,仍要站既有經典的基礎上,不能憑著主觀的經歷隨意解釋。必須了解所引用名詞原始經典中的正確涵義。時代在變,環境在變,修煉的本質並未改變。

  解經時,不能把一句當成一個單位,須辨識段落,才不會中斷作者的思想,削弱語氣,或錯解原意。結構的分析,能穩妥的重整一句斷續的經節,察覺潛藏中未經明言的內涵。不至有「見樹不見林」之憾。

上藥三品、神與氣精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是順行;萬緣放下,以精氣神為藥,精化氣則由三返二,氣化神則由二歸一,煉至神化無,就創造新生命,萬劫長存,與宇宙共始終。內丹修煉的根本法則是性命雙修,心理和生理、精神和肉體,須要適切的配合,平衡的發展,達到和諧的狀態,始能超越物理世界之束縛,形神俱妙。

恍恍惚惚、杳杳冥冥

  《道德經》云:「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其中有象;恍兮惚,其中有物;杳兮冥,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恍惚杳冥是指本性元神不著於知覺和思慮,但似乎又有知覺;若有若無,在虛極靜篤時體驗之。

  「就是在靜坐時,經常保持將睡未睡、似覺不覺全身放鬆的心理狀態」。(《宇宙應元妙法至寶》頁58)

存無守有、頃刻而成

  存無就是致虛,致虛要「心無所住,一切放下,放下一切;心無所注,一切不想,不想一切。」凡心死而道心生,凡機息而真機現也。

  在無心無念中,才能發動靈陽真氣,真氣即非常舒服的妙有(真空妙有),妙有一到(時至神知),頃刻間遍體融合,酥軟舒暢,不可名狀,生機萌發。

煉元神就是橐籥

  《道德經》說:「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橐籥就是風箱的抽機;抽機的一拉一推,以比人身的一呼一吸。風箱抽機拉動,則風煽在火上,風火混合,則火勢之燃燒愈旺。呼吸之氣,即是風。而心中之神,即是火。迴風混合,即是迴呼吸之風,來與心中之神火混合。

回風混合、百日功靈

  呼吸深長,有意念的呼吸是「武火」;呼吸勻細、輕微,意念有意無意,若有若無,為「文火」;在無思無念下,外呼吸停止,只有內呼吸的胎息,是為「神火」。

  「文武」火的適當配合運用,使丹田內之神、氣混合為一,可以煉化陰精。所謂百日功靈,謂命功之築基完成。

  元神常在,雖滅不昧,回風混合即修煉元神之法,煉之百日謂之立基。「無念方能靜,靜中氣自平,氣平息乃住,息住自歸根,歸根見本性,見性始爲真。」神依於息則凝,神凝則氣亦凝;神依於息則和,神和則氣亦和。

默朝 上帝、一紀飛昇

  代表心性功夫的重要,「以在天之玉皇譬在人之玉皇,心之有主者,即為帝座,身之從令者,便是諸真」。

  「默朝」即默運祖炁。

  氣由後三關升於腦中,是煉精化氣,還精補腦功夫。周身之氣皆上朝。此光凝結即是法身。

  「默朝」之道在除卻奸邪、詭詐、貪妄,一切不正念頭。培養正氣,虔誦奉行〈心印妙經〉,稱揚 上帝的名號,能破地獄、出苦海、拔重罪。因為誦經本身,就是與 上帝親和的過程,可感格上聖高真炁脈相承,最後與宇宙主宰 上帝契合。

知者易悟、昧者難行

  反覆出現「覺今是而昨非」,苟日新、日日新,直到大徹大悟;一面求知、一面求行,做到知行合一,而能一旦豁然貫通。

  覺者視富貴如浮雲,覺俗緣如夢幻,居塵而不為塵染。

  昧者自高自大,以己之見,妄猜妄擬,強解強辯,自誤誤人,老死不知悔,永劫在迷津。

履踐天光、呼吸育青

  真履實踐,腳踏實地。呼者,濁氣從有而出;吸者,清氣從無而入。清升濁降,指煉元神,無思無慮的吸清氣,濁氣從湧泉排出,留下清陽之炁,排出陰濁之氣。「排除一分濁氣,即可培養一分真陽之氣,同時可吸收一分靈陽真氣。

出玄入牝、若亡若存

  《道德經》:「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谷神,是說虛谷中的靈氣。

  好像在這裡,好像不在這裡。不即不離、勿忘勿住,經常保持將睡未睡、似覺不覺,身心放鬆的心理狀態。

  任其自然呼吸,不做作,不假外力,若無若存,似呼似吸。心靜到極點,呼吸自然逐漸細長,漸漸均勻,而至外呼吸停止,只有內呼吸。先天的真息自見,成為胎息,返本還原。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谷即虛,神即靈,不死即不昧。超越有無的分別執著,既不執著於有,也不執著於無,處於中道,能達到玄之又玄的境界。

  涵靜老人說:「好像在這裡,好像不在這裡」、「保持將睡未睡,似覺不覺,放鬆的心理狀態。」如此「不聚氣而氣自聚,不勞神而神還虛。」

綿綿不絕、固蒂深根

  呼吸細則若亡也。不絕者,無一息之暫停,不間斷也。不間斷則若存。

  《道德經》說:「虛其心,實其腹。」心虛者元氣方能降於腹。久而久之,其氣漸貫於四肢百脈,使根基深固而不可動搖。清心寡欲是根深蒂固之道,把七情六慾打掃乾淨,才能恢復天真瀰漫的本來面目。

人各有精、精合其神

  元精是在恍惚杳冥中產生,濁精則來自食物感於慾念。合其神者,即精合於息,息合於神,亦即息息歸根。神合其氣,即心依於息。

  人在虛寂自然,沒有雜念之時,精與神自然融合,無須意識安排。

神合其氣、氣合體真

  謂凝神入氣穴,心息相依,神入氣中,神若不飛揚定寂,則氣歸元而不外散矣。神合於氣不能著於跡,著於意即落邊際方向。

  「惟能存心於虛無,此心此神即與太和元炁相往還。」神若不飛揚而定寂,則氣不外散,所以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待續)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