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和》66期簡介

《旋和》66期簡介

首頁 » 天帝教教訊第349期 » 《旋和》66期簡介

劉普珍  2013-04-15 11:35

文/劉普珍
圖/《教訊》檔案資料

《旋和》季刊:民國86年元旦創刊

ISSN 2222-2731 (印刷版)、ISSN 2222-4580 (網路版)

出版與發行:天帝教天人研究總院

總顧問:維生先生

發行人:光照首席

編輯部電子信箱:tienti-tianren@hotmail.com

編輯部電話:(049)2898446、2898447(轉天人研究總院秘書室)

本期出刊日期:民國102年4月15日

索取方式:各弘教據點索取,亦可email訂閱,或直接來電洽詢。

 

  《旋和》66期規劃了「天人文化」、「天人炁功」專欄,前者計有〈壬辰年巡天節聖訓選編〉、〈從國運籤看癸巳年國運〉、〈祿之義探微〉、〈天帝教教義及老子太陽系生成之宇宙模型探討〉與〈印度朝聖修行記〉(三)等篇。

  後者有〈從科學與宗教哲學觀點析論以「大愛」為磐石之「天人炁功」〉一篇。

  以下擇要介紹:

  在〈祿之義探微〉一文中,施美枝以「祿」之義,始於三代堯之命舜。如:《論語》・〈堯曰〉:「堯曰:咨爾舜。天之曆數在爾躬。允執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天祿」在上古先王的王道政令中,大抵指上天賜予人的福澤與恩惠。

  堯舜承繼盤古以來德性的教化,將「天祿」視為德教之一環,而後仲尼憲章文武,緒纘先聖。

  《論語》中記載「子張學干祿」,此則置於〈為政〉篇,說明「祿」與「為政」、「求祿」與「人之正」有密切的關係。

  就《論語》言,「祿」的真實意涵隸屬「人之正」(參見〈顏淵篇〉季康子問政於孔子)的主體德性範疇。帝教基本經典《天人親和北斗徵祥真經》亦言及「祿」,經義之,即是對「福」、「祿」、「壽」等內涵的探討。

  在本文中,作者透過《論語》文本的閱讀,得知孔子對「祿」的看法,是以「人之正」作為祿的本質,求祿之正道乃是「多聞」、「慎言」、「多見」、「慎行」。

  祿之真意是寡尤少悔之心靈的安詳與寧靜,非外在客體之擁有或居有。祿與幸福,非高遠的追逐,而是人面對自己真實生命的感受與存在。

  「祿在其中矣」,亦將人之存有從外在的追尋,轉化為道德主體之自我建立。

  《北斗徵祥真經》對祿義的說明,雖循由天命流行的角度,以正氣徵引福光、祿光,然而「炁氣相感」、「同質相引」的關鍵是人之積善與積德。

  人作為道德之主體,積善積德,敬天和人,福祿自然隨著人之善心德性,自積積至。

  同時,經文本乎「德性主體原則」,強調「祿」是自性本身具有的,不假外求。故「祿」始於道德重整,精神重建,其終歸是人靈性的覺醒,是人禮敬天地萬物眾善的圓成。

  《論語》的教誨與《北斗徵祥真經》的闡示,咸肯定人主體的價值,以「人心」為福祿壽的根本,強調道德與圓善的重要,教人反求諸己,自助則天助,可謂殊途而同歸。

  在〈天帝教教義及老子太陽系生成之宇宙模型探討〉一文中,劉劍輝以目前天文物理學家對於恆星形成的認知,除了延續十八世紀的星雲假說外,並基於對太陽系及其他恆星系統的觀察與瞭解而逐漸歸納出來。

  當今流行的觀點認為:在混沌狀態的時期、宇宙某空間中的星際氣體及塵埃由於彼此間之引力交互作用,逐漸聚集累積,當獲得角動量後,旋轉成為圓盤狀的構造,圓盤中由於吸積現象持續發生,使得小粒子數及質量逐漸增加,當質量大到某個程度,同時圓盤中心的壓力與溫度也逐漸增高,一旦達到數百萬度,便可能產生核融合反應,因而誕生原始恆星。

  以恆星為中心的旋轉圓盤四周,吸積現象隨著恆星的形成持續進行,在盤面上的塵埃逐漸凝聚成小塊岩石,進而聚合增大形成行星的核心,該核心進一步聚合周圍的氣體,最後可能成為該行星的大氣層。

  惟此一恆星系統形成模式尚未發展成熟,天文物理學家仍持續觀察天體現象,並持續發展「恆星形成模式」以及建立完整之宇宙模型。

  中國先哲中是否已有對現代天文物理研究主題中與宇宙形成相關的認知與紀錄,是本文關切的重點。

  作者認為,從中國人的角度來看,宇宙的形成似乎牽涉了幽微細緻的氣炁變化內涵與程序。然而,若非透過涵靜老人的「旋和系」理論,吾人恐怕尚無法清楚解析《老子》第二十五章的奧義。

  當然、從科學的角度來看、兩位先賢的說法最好能輔以數學模式之建立,並經過實際觀測之驗證,然而令我們好奇的是,在彼等各自所處的時空背景下,他們究竟如何得知恆星形成的程序的?

  無論如何,我們可將此一恆星形成假說模型,稱為「雙李恆星系統生成氣化動力模型」,一則表現藉以表彰模型由二位先賢提出,一則顯示恆星形成之幽微氣炁動力變化內涵與程序。當然,後續還有許多工作,尚待我們後輩持續努力完成。

  〈從科學與宗教哲學觀點析論以「大愛」為磐石之「天人炁功」〉一文中,劉通敏以宗教在本系星地球人間,由於唯物科學發展的巨輪不停地轉動,誘發人類貪、瞋、癡、愛等意念,復受酒、色、財、氣的薰染,使得人心發生變化。

  宗教一旦背離了慈悲為懷的宗旨,反生仇恨激盪,造成殺伐暴戾之氣與戰爭、疾病,究其原因,乃是由於物質科學文明,凌駕了精神(宗教哲學)文明,導致人類走向極端,偏離了仁愛與中庸。

  所幸,人類雖有種族、宗教、文化的差異,但原本具足的仁愛天性,能夠喚醒眾生流露出被物欲塵垢遮蔽、深藏已久的天性—「真愛」;有了「真愛」,世界才有和平、才能大同。

  一位傑出的科學家Tiller博士,長年浸淫於材料物性的鑽研,在與宗教及靜坐冥想的接觸下,觸發其從單純操控機器(特定意念印記裝置)代工,轉而從事親身以人類精神意識療癒病人的實驗研究,其結論是「愛是一切創造的力量」,也是圓成其「類天人炁功科學模式」所必須加入的最後一項關鍵要素。

  在這裡,本文析論出天帝教「天人炁功」與Tiller博士「類天人炁功科學模式」之起點雖相異,但是同樣認為「真愛」才是宇宙真理,「神即是愛」,所以透過愛的媒介可以和無形交流,可以感動、引來無形宇宙能量的灌注,調理便有效。

  經由本文主題析論,可發現天帝教之「天人炁功」與「廿字真言」其出發點之真諦為「鍼心渡人救世」。

  又本文也強調,天帝教「天人炁功」是種心法,由於人之生命為善(和子層)惡(電子體層)同體、道欲並存、神魔並闡的矛盾統一之動態平衡,唯有經由「廿字真言」的力行修持,動態平衡的折中點(即親和力熱準)才會落在和子層的深處,人類始能撥雲見日,打開靈覺、魂識等深層意識內的「真愛天性」。

  「真愛」熱準高,一旦主宰人類行為,就能撥亂反正(和),在精神面也能與大宇宙意識能量流接通,而達宇宙一家,然而「魂識」與「大宇宙意識」涉及和子(靈魂)內部潛力的開發,目前一般心理學尚未探討。

  最後,本文也析論出,欲將唯物科學所未知之天帝教「天人親和引合動力公式」定量化與實證化之困難點,並以天帝教天人實學之觀點草構出之「愛、意識、能量、物質間之關係與流程」,就教於社會賢達與專家,同時也將繼續探索此一需要精神與物質文明相融相合、宗教哲學科學相輔相成的研究工作。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