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誠則靈嗎?

心誠則靈嗎?

首頁 » 天帝教教訊第351期 » 心誠則靈嗎?

黃敏警  2013-06-15 12:05

文/黃敏警
圖/編輯部

同奮有惑:

  「心誠則靈」是真的嗎?我自認祈禱的時候誠心得很,可是我的心願一直都無法達成哪!容我斗膽問一句:是仙佛根本不存在呢?還是仙佛不想理我?

敏警試答:

  「心誠則靈」當然是真的,否則師尊不會反覆強調,而且還明白寫在教義《新境界》上。但關於「所求必孚」的關鍵,天帝教有一個更精準的名詞:「熱準」。熱準究竟是什麼呢?除了誠敬,還得加上「善」才行哩!

  因其二大勝善之妙玄精微。親其同引。和其有求。否親無準。否得其和。否親無定。否得其親。是以親和之準。在於一儿。違其儿。木其引。焉是云爾。(《天人親和真經》)

譯文:

  透過二大勝善的玄妙精微,只要「親力」足夠,必能引來相同頻率的「和力」回應。但「親力」若未達熱準,不但無法與仙佛感應,反而與大空間之陰性魔鬼相引;至於思想散漫不定,那根本就成不了「親力」。

  因此親和能不能達到熱準,關鍵就在「愛」,亦即「善之誠心」。無有「善之誠心」,自然就無法有適切的「和力」回應。說穿了,親和力就是這麼回事。

「愛」是一切解答

  天人教主在本節中,把親力分成三類,但嚴格說來,祂認可的只有一種:那種清輕向上,真正與天上仙佛感應的親力。濁重向下,與邪魔相親的,雖則勉強算作親力,可絕不是祂期待的。

  至於胡亂發射的那一種,老前輩無奈至極地說:那根本「不配」叫親力。

  足以直直飛奔向上的親力,必須達到適當熱準,方能奏效。所謂「熱準」,可以代換成經文的「儿」,更普遍的版本則是「仁」,亦即「愛」。熱準成立的條件有二,除了一般熟知的「誠心」之外,還有一個絕對少不了的條件:「善」。寫成數學等式,那是「熱準﹦善+誠心」。「善」與「誠心」必須俱足,缺一不可。

  心念純正的善士,不論是天生如此或是後天修煉得來,腦中自有一股強力電流能場,可以間接激發性靈和子的靈能。一旦親力發出,即可畢集能量於一念,往心之所向直直射去,因此而得和力交感,所謂「誠則靈」即是。

  但徒有誠意不足行。念想若邪,不善的能量依然發射得出,只是轉成陰性電射。陰者濁重下沈,一念既出,仍然是筆直發射,只是轉往下方去。凡有空間處必有性靈,再如何髒汙之處,都不必擔心「孤單寂寞」,無有和力回應;願意前來與此種親力唱和的性靈也不在少數,是質屬「陰性」的魔鬼。

  至於隨起隨落的念波,那就免談了。世間多的是這種東飄西走的雜波,仙佛收不到,魔鬼大概也懶得理;真要進得了魔界,恐怕還得壞得徹底。

  如此議論只是戲言,用指天界的魔王可不恰當。

  《易傳》有言:「一陰一陽之謂道」,天界中除了正氣凜然的仙佛,還有為數不少的魔王,而且是領有 上帝御命的。

  師尊曾有詩〈頌魔王〉:「行劫開始魔王降,大興殺戒動魔兵」,如此大動干戈似乎有違上蒼好生之德,可「破壞」其實是為了「建設」:「化開佛國魔功滿,群魔繳旨回天京」。

  說穿了,「行劫」還是為了「救劫」,就像父母打罵小孩,打罵何曾是「目的」?不過教育的「手段」而已。

  奉 上帝玉旨,率領大批魔兵掃蕩,算是魔王的「正職」;時不時丟出幾個考題,試煉修道人的道心,大概可以看作是魔王的「副業」,甚至是「娛樂」~修道人定力不足的,鐵定成為魔王捉弄的對象,魔王在一旁窺伺凡夫墮落,樂得哈哈大笑。

  話又說回來,人有好人壞人,魔界亦然。「魔王」只是捉弄凡人取樂,「魔鬼」可就真的是來者不善,是為了吸取修道人的靈光而來。動機愈強,手段愈烈,向來是千古不易之理。放長線乃能釣大魚,魔鬼為了爾後「宏大」的目標,下手時可以不惜成本,動用「魔通」,相準人類的七情六慾,想盡辦法先餵得飽飽的,一旦修道人吃慣了這「餌」的甜頭,無法自拔,即成魔界眷屬,從此受制於魔界。

  敏警插播:至於所謂「善」是什麼呢?我們還可以借助《廿字真經》找到答案。

天地湧泉以報

  《廿字真經》分「孝」為三:傳統的「服敬侍親」,是為「順孝」。「效敬玄黃」,法天地至博至公的精神,成為頂天立地的大丈夫,榮顯父母於陽世,這是更高層級的「大孝」。至於最高級的一種,則是修道到了極致,因此得以「一子得道」之功,而使「九祖拔渡」,超拔累代先祖於無形,此為「至孝」。

  同出於天德教主蕭宗主手筆的《人生指南》,與《廿字真經》有異曲同工之妙。

  《人生指南》亦以廿字為闡發對象,同樣是把「孝」字擺在第一,分段論述,極其詳盡。師尊當年皈依蕭宗主,依宗主規定,弟子必須選擇「人生守則」中的兩字作為奉行圭臬,師尊除了選「忠」,另一即「孝」。

  爾後師尊證道後不斷修煉,於丙戌年巡天節晉昇,獲頒的天爵,除了同奮較為熟悉的「極初大帝」,另一即為「忠孝玄德大天尊」。

  無形之生,歸功於天地,故「事天為大」;至於有形肉身,當然得感謝父母生我養我的大恩大德。「報本」乃能「返始」,「孝」允為天地至德,因此能「孝」必得天地福祐。

  《後漢書》的〈列女傳〉有記,足可見證「孝」的力量如何感格天地。

  姜詩娶龐盛的女兒為妻;姜詩本身事母至孝,娶了媳婦兒進門後,做媳婦的對婆婆曲意承歡,完全不輸夫婿。姜母愛吃鯉魚,又特愛喝江水,但姜家距離大江有6、7里遠,姜妻為了滿足婆婆的偏好,每日來回走上十幾里路~別忘了回程還得加上水的重量,怎麼說都不是輕鬆的路程。

  有一天姜妻出門汲水,遇上狂風大作,只得拎著空桶回來。酷嗜江水的姜母一時喝不到江水,直嚷口渴,愛母至深的姜詩氣急敗壞,痛罵老婆一頓,隨即就把老婆休了。

  女人被休的意思是回娘家,但龐氏女不肯回去,暫時棲身在鄰家,靠著紡織維生,賣了布就買好料孝敬婆婆~她自己並不出面,請芳鄰代送,就當是鄰居的好意。

  一回送,兩回送,送了許多回之後,婆婆開始起疑,哪這麼好的事?怎麼鄰居老送好吃的來,而且還不是一般隨隨便便的貨色?鄰居這才吐實,把龐氏女的孝行一五一十說出來。說得婆婆慚愧至極,立刻請孝媳回家。

  龐氏女返家之後初衷不改,而且事奉婆婆的謹慎恭敬有增無減,不過此後她就不再長途跋涉去取水了:感動至極的天神替她央求龍神,打通地脈,住家旁突然冒出泉水,而且味道與江水一模一樣!還有更「誇張」的,井中每天固定跳出兩尾鯉魚來,好讓龐氏女為婆婆做好吃的鯉魚料理!

  《後漢書》是正史,上述事件俱載於其上,可不曾涉及天神、龍神與地脈,這些詞兒是我根據師尊的經驗加上去的。

  天帝教的人曹道場天極行宮,位於青雲嶺上,地勢極好,天晴時可以遠眺臺灣海峽,美中不足的是缺水。作為訓練道場,必須經常集結大批同奮,缺水的麻煩其實不小。然而此地缺水蓋有年矣,日據時代即曾開井,試圖解決水荒,向下直探到800臺尺深,依然一籌莫展。

  為了弘教師尊請求東海龍王幫忙,龍王找來地龍打通地脈,這次開挖,只到地下320臺尺,就順利引得水源,而且此後源源不絕。

  龐氏女以她的孝行感動天神,天神自動湧泉以報。師尊也以他教化眾生的大愛,讓龍神大顯神通。善,化分成「人生守則」的二十種美德也可,綜合成一個「善」字也行;誠心,自然形成熱準,終而集成不可思議的感應。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