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靜老人天人實學 結合科學哲學宗教
資料提供/宗教哲學研究社 2013-07-15 09:55
資料提供/宗教哲學研究社
攝影/李光巡
涵靜老人深謀遠慮,早在上一個世紀(20世紀)即透視宗教、科學與哲學「三合一」密不可分的關係;他老人家多次在不同文獻或談話中,提及宗教、科學與哲學相互結合,將締造人類最大生存和發展領域。
維生先生在「2013年涵靜老人講座」中,特地蒐集涵靜老人曾於《新境界》、《紅心月刊》、《自立晚報》「天聲人語」專欄,以及「中華宗教哲學研究社」臺灣復社時的復社宣言等,發表宗教、科學、哲學相輔相成的創見。
●維生先生(前排左2)與來自國內外的學人一同合影留念。
一、
我的父親涵靜老人,於1944年出版的《新宗教哲學思想體系》中(現行的天帝教教義《新境界》・〈緒論〉),對宗教、哲學與科學相結合的精神,有如下的論述,擷錄於次:
(一)他認為:宗教原為民族中一種重要精神原素,宗教之改進可能影響民族乃至人類之進化。蓋因宗教思想和精神領導確有激發人心創造文明之功能,故宗教之產生是適應時代之需要。
譬如:佛教因反對婆羅門教之階級化而應生,所以主張「平等」與「眾生皆具佛性」諸說。基督徒馬丁路德亦因反抗羅馬教皇之壓迫,而創新教,歐洲思想遂得解放,促成近代四百年來之西方文明。可知每個時代之宗教,必合每個時代之要求。
職是之故,宗教必須具有常住不滅的革新精神,方能為人類之傳統信仰,而保持宗教本身的長存價值。
(二)他指出:宇宙間之真理無盡無窮。人類雖是理智最高等動物,然而僅能了解理智所能見聞之直覺範圍,即使是「大而化之之謂聖」的聖人,亦斷不能因其已知之理,而窮究出乎「知的極致」之外。是故過去許多科學家、哲學家分門別類,以其有限之優越智慧,時常玄思冥索,殫精竭慮,終未能探出宇宙相當究竟。其最大缺點,即是囿於心物之分的成見,各走極端,未能探本窮源,所以最後仍得回到宗教上來研討「神靈之學」,而向「神的境界」繼續探求,及其方有心得,正擬深造,而時不再來,與世長辭,遂亦湮沒無聞。
因此,近年世界最新科學家、哲學家、宗教家亦均順應時潮,各本「已知之理」趨向於心物交相組合的途徑,以求發明「一切未知」之理,建立一致正確的思想,眾所公認的答案。
(三)他又說:天人之間的距離是隨著時代巨輪在不斷的推進而縮短,如何運用智慧使「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的精神科學與現代自然科學長期合流發展。如何配以有形軀體與無形靈界媒介貫通,以促使「形而上者謂之道與形而下者謂之器」互相協調,亦惟有善能把握科學與哲學之相配原理,與自身之修持功夫,為啟迪後世繼續不已,朝著「宇宙境界」探求天人之間永無止境的最後真理,以促進天人大同之理想時期早日降臨。
二、
涵靜老人於1946年在西安《紅心月刊》上曾就「心與物」問題,有一篇文章亦與「宗教、哲學與科學」有關聯之論述如下:
他首先認為:宇宙之所以為宇宙,人生之所以為人生,現象之所以為現象,抽象言之,根本全是人類自己不可測度的心之認識、心之體驗。
心究竟為何物?曰:既否定形而下科學上生理的血肉之心,亦不是形而上哲學上靈明的心君。蓋心靈的現象,自於生物。心靈之作用,不能離形而獨具,必須精神、物質之適切配合,身心兩種活動協調平衡,然後生命始能開展。此心,始有靈明自覺的意識,是故心的解釋,當非絕對的唯心論,又非絕對的唯物論,應是「心物一元二用論」。
繼而涵靜老人說:「古聖講心最為精微的話,便是《書》經上『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十六個字。此為堯、舜、禹,聖聖相傳的心法。聖賢之心在於精一,精一之道固在人生之中,而不在人生之外。
如何識得心之體用,如何運用心身之關係,闕惟精誠一貫,求得心物之協調。蓋人心本是人欲、物欲、陰靜肉體所具有之陰電。道心,本是天理良知,為先天自然、真純、活潑的性靈中,所放射之陽電。是故『道心惟微』,言其陽電之輕微,難以保持穩定狀態,稍有欲念,遂即變質,而轉為邪惡之人心,重濁之陰氣,故曰『人心惟危』。
因此,兩種心理相互影響,道心固能約制人心,然而人心亦能轉變道心。道心為靈,人心為肉,道心與人心之矛盾衝突,永無已時,是即所謂靈肉衝突,亦即吾人天理人欲不能平衡狀態。」
三、
涵靜老人於1956年8月3日在《自立晚報》「天聲人語」專欄上,以〈從美國座右銘:我們信賴 上帝〉為題,對「宗教、哲學與科學」有關之觀念,有如下論述:
他說:自有人類文字記載,人類精神活動的最高境界,信仰寄託的最高對象,史籍可以稽考者,當推我國最早。數千年前見諸於儒家者,有「齋戒沐浴,以事 上帝。」
《易》經上之「荐之 上帝」;《書》經上之「惟皇 上帝」;《詩》經上之「上帝臨汝」,以及道教崇敬之玉皇 上帝是也。基督宗教信奉一千九百五十六年以來之 上帝;伊斯蘭教禮拜之真主阿拉 上帝;佛教所謂之帝梵,均是人類思想上、信仰上適應時代環境需要,唯一的最後之神。
大而化之之謂聖,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是故 上帝之所在, 上帝之所尊,不但我們這個地球,亦即是大宇宙、大空間共同仰望的神妙境界,至高無上之唯一主宰。
上帝者宇宙真理之所寄,人類禍福之所依,真理無窮無盡,惟人探求。禍福無親無門,惟人自召。人類為欲探得宇宙真知究竟,以求發現一切未知之理,我們惟有信賴 上帝,運用我們的智慧,繼續不斷向大自然奮鬥,自能不斷創造新的科學文明,造福人類社會。
根據7月23日(1956年)華盛頓合眾社報導:美國將有一個正式的座右銘「我們信賴 上帝」。參院本日通過一項業經眾院通過的法案,採納此一座右銘。該法案即將咨送總統迅速簽署使之成為法律。美國目前尚沒有一個人民共有的正式座右銘。雖然,「我們信賴 上帝」,這句話鑄在錢幣上,已有相當年代的歷史。
美國開國迄今僅有一百五十餘年歷史,今天我們恍然明白,其立國基礎是建立在「我們信賴 上帝」這句極具哲學思想的話上。這句話,鼓勵大家朝著理想目標奮鬥。只要堅定信心, 上帝自會賜予勇氣與智慧,不斷供應人們生命所需要之物質享受、精神文明,共躋富強康樂之境。
涵靜老人在結語處說:「現代科學,我國固然落後,但是信賴上帝,則由來已久,可稱為前輩。天上人間 上帝獨尊,外國 上帝與中國 上帝並無分別。
我們知道,我們想要世界大同,首先必須要做到信仰大同、宗教大同。由於時代思想、生活方式之不同,其實,美國崇拜之上帝,即是中國人民一貫崇信數千年的 上帝。
我們所欲言者,中華民族之偉大,歷史告訴我們,我們黃冑正統向來受命于天,應運開元,綿延國脈,維繫法統,所謂天者,上帝之代名詞也。換言之,每個時代,大家信賴 上帝。一切須合乎時代之要求,民之所好者好之,民之所惡者惡之。」(因為「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一切均在 上帝的「天視」之下。)
四、
涵靜老人在1961年手撰之《新境界》・〈原序〉中,對「宗教、哲學、科學」有如斯新義的論述。
他說:「宇宙的本體,絕不是唯神的、唯心的、唯物的或心物並行的,而是心物一元二用論的,而形成心物和合一元二用的世界。無所謂心,無所謂物,兩者實為渾然一體流行不休的兩方面。物不離心而獨立,心不離物而空寂,兩者不能須臾分離。心與物的關係,只如一個手掌之有手背與手心之分,只是一個整體不同的兩面而已。」以此說法,宗教、哲學與科學三者關係,已非常地緊密不可以分離矣!
●67年1月15日「宗哲社」成立時,師尊對宗教、哲學與科學互相結合,即有超乎常人的見解及睿智。
涵靜老人繼而提示:在此自然界生化不息,精神與物質同樣不滅的循環過程中,自無至有,從有返無,實無任何超自然律之力量,足以無始無終的運行不已,嬗變不已,生生不已。
惟有認識大自然為大自然自身所創造,物質為自然所凝成。「自然係充滿生命的自然,生命亦是充滿自然的生命。」
世界一切生命現象,由於永恆不已的矛盾的統一,對立的調和,故在「吾人之一呼一吸間生命已與自然交織為一」,而「宇宙人生渾然一體」之道大明。對於心物協調,聖凡平等,宇宙無分,天人大同之由來,益得明證。
而「人非純粹的人,天非純粹的天」、「吾人在宇宙中,宇宙在吾人中」。
●師尊關心國家大事與國際情勢,每天必定讀報紙。
五、
最後,我將從涵靜老人於1981年所發表的〈從宇宙生命談肉體生命與精神生命〉的論文中,來觀察涵靜老人冀望於「宗教、哲學、科學」相結合的終極關懷—以「宇宙為家」。
他指出:十九世紀以來歐美科學家、哲學家、靈學家不斷用觀察和實驗方法,證明了物質宇宙是由反物質宇宙所產生,就是在物質世界之外,尚有一個精神世界。
1967年俄國氫彈之父沙哈洛夫公開宣佈:在物質宇宙之外,尚有一個反物質宇宙,就是在有形宇宙之外,尚有一個無形宇宙,物質宇宙係由反物質宇宙所產生,亦就是先有反物質宇宙,然後有物質宇宙。換言之,就是先有無形宇宙,然後有有形宇宙,並非像一般人所想像、所推測-反物質宇宙是由物質宇宙所反映,正與中國人的宇宙觀念,天人境界相同。
我們中國老祖宗五、六千年來,一直認為:在物質世界之外,還有一個精神世界的存在。即是,先有無形宇宙,後有有形宇宙。所以中國人的思想一直以天人合一為最高境界,也就是天人合一的境界,即是精神世界。
吾人之耳目,實僅限於自然現象中之聲與光可能接觸的範圍以內,在此範圍之外,尚有廣大之宇宙及無窮的動態存乎其中。
這廣大無垠之空間,即是無形宇宙的境界。換句話說,就是無形宇宙涵蓋有形宇宙,再說得明白些,就是有形宇宙有多大,無形宇宙必然超過於有形宇宙。
涵靜老人在此論述中,提出了「宇宙三定律」。他說:「我認為:宇宙的定律便是『無形涵蓋有形,無形運化有形,無形創造有形』,這個定律確是宇宙亙古不易的真理,以待吾人的追求究竟。」
涵靜老人說:「老子曰: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老子將人與道、天、地並列。所以人為宇宙的骨幹,宇宙的中心;地球無人,則宇宙是萬古長夜,一切盡空,宇宙又在何處?
因此,今天地球人要認清人在宇宙中的地位與責任,尤其領導世界的人,更要明白地球是如此的渺小,肉體生命是如此的短暫,應當奉行 上帝的宇宙真道,祛除人類自相殘殺,侵略征服世界的心理,擴大生存競爭的思想領域,共同發揮與集中人類的智慧、資源,向大宇宙進軍,開創人類的高度文化,為世界奠定永久和平大同的基礎。上為人類謀幸福的先民前輩繼承歷史的生命,下為萬世子孫創造繼起的生命,使宇宙的新生命,永遠生生不息。我們在地球上軀體雖然死亡,而精神生命卻能與宇宙相始終。
六、
我們細讀涵靜老人五十年來始終一貫以「宗教、哲學、科學」相結合的呼籲,與促進的論述。再讀涵靜老人1978年元月15日在「中華宗教哲學研究社」臺灣復社時,所宣示〈迎接宗教哲學與科學相結合的時代〉的復社宣言中所說:「時不論古今,地不分中外,所有人類的精神與物質生活,都必須仰賴宗教與科學的合理配合與平衡。」這是他終生堅持的天人實學真精神。
他宣告:
我們的目標:使宗教、哲學與科學研究相結合,就是要用科學方法來研究和整理宗教哲學;用宗教精神來溝通和促進科學發展,以期達成心物合一。
我們相信:由於追求真理,宣揚宗教,期求人類在物質生活上,脫出縱慾、玩物、暴亂與恐怖的末日;使人類在精神生活上,以人類的智慧,在最高的形而上的領域中,與多度空間的超人類智慧的境界合一,而達成天道人道合德的天人合一。
我們追求:基本上可分為兩方面:在消極方面,是為宗教哲學與神學探尋科學的依據。例如:「敬 上帝」、「信神」、「祭祖先」,究竟是根據什麼?又能達成些什麼?從而破迷信,建立正信,從學術上創造宇宙的生命,而不是毀滅。
在積極方面,我們要求科學培養宗教精神,以期科學不被誤用和濫用,從學術上增進人類的生活,而不再是危害。
我們的最終理想:通過客觀的、正確的、系統的研究與探討,所獲致的結論,終將促進宗教大同、世界大同、和天人大同最後最高境界的實現。
七、
「正道的宗教,中道的哲學與人道的科學」,正是我的父親涵靜老人以「中國文化的道統傳承,人本精神的宗教革新」雙軌,建構為「宇宙境界、天人合一」的天人實學最高價值體系的真精神。
為謹敬集擷我的父親涵靜老人思想,獻給「2013年涵靜老人講座」參與的學人們參考。
維生李子弋謹錄,時年八十又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