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綱》第一章・第三條〈教義〉

《教綱》第一章・第三條〈教義〉

首頁 » 天帝教教訊第352期 » 《教綱》第一章・第三條〈教義〉

資料提供/光照首席使者  2013-07-15 11:45

資料提供/光照首席使者
圖/編輯部

  先天天帝教復興,師尊將《天人教教綱》敬獻給天帝教,作為立教綱法;這部《教綱》猶如國家的憲章、憲法,是天帝教的根本大法,更是固若金湯的基石。

  多年來,舉凡天帝教天人實學研討會、涵靜老人座談……等,鮮少以《天帝教教綱》為題進一步研討,近期不少同奮疾呼落實《天帝教教綱》精神,倡議廣為研修,而天人文化院《天帝教教綱》研究小組也正積極關注,足堪欣慰!

  《教訊》從民國102年元月號起,以光照首席使者多年前研究的《天帝教教綱》為藍本,按期連載,企盼帶動研究風潮。

〈教義〉

‧本文

  天人之間的距離,隨著時代在不斷推進而縮短, 天帝于中華民國二十八年己卯在西嶽華山白雲深處,指示涵靜老人窮究天人之學,參悟宇宙境界,從事精神科學與物質科學相配合,以有形軀體和無形靈界媒介貫通,由天人親和所得超越時代的宇宙人生啟示,融貫科學、哲學、宗教精義,用科學方法作系統之整理分析,訂為天人合一、聖凡平等的「新宗教哲學思想體系」,奉 天帝命名為《新境界》,許為本教教義。

  對於人類思想上唯心唯物之爭,得一正確答案,肯定「心物一元二用」是宇宙的本體,說明宇宙整個生動現象,實為電子與和子兩種基本質素矛盾的統一、對立的調和所組成,電子由于同引律之關係,而結合成陰靜之物體,和子因受異引律之支配,而出入於任何物體之內,形成心物和合,一元二用的世界。無所謂心,無所謂物,兩者為渾然一體的兩面,物不離心而獨立,心不離物而空寂,兩者不能須臾而分離,心與物的關係,只如一個手掌之有手心手背之分,是一個整體不同的兩面而已。可見此宇宙之中實為心物並存,統一調和之場所,即和子與電子之一元二用的世界,因此「心物一元二用論」,成為本教教義的哲學基礎。凡我教徒,咸應共同體認,繼續精研,努力三種奮鬥,達成三期大同。

‧背景與過程

  涵靜老人指出,第因數十年來,神媒對極初繼續不已的施行壓挾,致有時常突擊之靈感啟示,故于民國二十三年遵奉師命西至民族發祥之故都(陜西省長安)開拓天德教教基。繼上太白山探訪師伯雲龍至聖,乃蒙傳達 帝旨:「翌夏浩劫將興,國難當頭,命極初應于夏曆六月朔日前棄官挈眷,潛居華山白雲峰下,長期祈禱,看守西北門戶,以應天心。」爰於民國二十六年七月二日盧溝橋事變之前五日,遵命辭官攜眷,隱居華岳,從茲淡泊寧靜,日與天遊—與大自然接觸;興來彈古調,高伴洪崖笑,煙霞中讀書靜參,聖凡間往來談玄,白雲深處,古洞靜幽,上接清虛之炁,溝通天人文化,下貫涵靜之體,闡明宇宙真理。」(《新境界》頁7、8)

‧緣由

李母劉太夫人鼓勵

  民國23年春涵靜老人奉師命挈眷自滬赴秦行道,臨行叩辭,李母劉太夫人不但不為親情所繫,反而鼓勵其子用心修道,又開示:最好遇機入山靜居,致力研究天人之學。(《新境界》頁1)

宗主指示

  民國25年江山事件爆發,除陜甘兩省外,天德道脈幾乎中斷。民國27年春宗主親臨華山北峰面授玄機,曾懇切指示30年後天德聖教定可公開活動,惟將來科學更為進步,不能僅憑三個指頭精神治療,就可說服知識階級,必須迎頭趕上創訂適應時代之宗教哲學思想體系,作為天德教教義,方可悠久流傳。

天帝昭示

  民國二十八年己卯之春,…… 天帝降臨清虛妙境虛皇古洞,諄諄詔諭極初窮究天人之學,參悟宇宙境界。翌年庚辰之夏,復蒙 天帝昭示聖凡平等、天人大同宇宙大道。

  民國三十年辛巳之秋,又奉昭示創訂心物一元二用、聖凡平等適應時代需要之新宗教思想。(《新境界》頁3、4)。

‧著作地點

  西嶽華山大上方白雲峰下虛皇古洞。

‧天人參與

  無形清虛真人為總主持,崇道真人、崇仁教主專司天人親和,有形涵靜老人為總主持、維生(時年14歲,現稱維生先生)為侍生、李旭如為紀錄、黃維道參與整編。

‧完成經過

  民國28年8月15日,黃維道第一次上華山訪問涵靜老人2天。

  民國29年4月5日黃維道第二次上華山,翌日先由黃維道、李旭如扶筆出現「天人」兩字,再由維生接李旭如之手,開啟天人交通。

  民國30年3月6日黃維道第三次上華山,由維生與鬥候英侍準、李旭如擔任記錄,天人合作開啟天人之學《新境界》的初稿。(之後黃維道共5次上下大上方)

  民國30年秋起3個月,完成〈物質自然觀與精神人生觀〉。

  民國31年宗主證道之前,思想體系初稿草成,宗主光訓校正,命名為《新宗教哲學思想體系》。

  民國32年涵靜老人和西安十餘位專家學者研討修正。(華山版〈序言〉)

‧出版沿革

  民國33年《新宗教哲學思想體系》一書,於西安正式出版發行。

  民國50年,涵靜老人親撰〈自序〉及後記兩篇加其內,為使無神論者避免宗教主觀觀念的影響,便於接受,再版時易名為《新境界》,於臺北發行。

  民國69年天帝教復興,由涵靜老人親自修校,更正部分內容,並奉獻 上帝作為本教教義,故刪除原〈自序〉及後記二篇文字,另附〈李母劉太夫人紀念文〉、〈教義獻言〉及〈天帝教信徒仍可信仰原來的宗教〉3篇,而有本教復興以來流通普及之版本。

  民國84年教義重新排版印刷,內容上依據涵靜老人親校的手稿作了4點變更,將50年版的〈自序〉收錄為附錄二。

  民國86年精裝再版,遵奉第2任維生首席指示,增列〈從宇宙生命談肉體生命與精神生命〉作為附錄三,與附錄二分別代表涵靜老人在教義完成後的第20年與第40年,於天人合一思想體系上的圓熟理念,以供後世同奮研讀。

‧後記

  教義完成之後不久,宗主卻請命回天,而涵靜老人奉 天帝詔諭,繼接道統為第55代天人教主,亦昭示本書為天人教教義,涵靜老人為完成宗主遺命,曾欲將本書奉獻於天德教為天德教教義,但不為接受(時值天德教啟玄寶殿開光時),直至民國69年天帝教復興,涵靜老人將本書奉獻于 天帝,成為天帝教教義。

‧教義之宇宙觀

  大宇宙乃由無形宇宙與有形宇宙組成,且係無形宇宙應化有形宇宙,涵蓋有形宇宙。這有形宇宙就是世人可見可聞的物質世界,教義提出〈物質之自然觀〉。

  同時指出構成物質世界的最終成分曰「電子」(肉體),不過它不同於一般物理學上的電子,不僅它是構成物質中最小,而不可再分割的粒子;它具「陰性」及「同引異排」。而無形宇宙,即世俗說靈界或天界,亦即精神世界,教義強調曰〈精神之人生觀〉,是帶陽性的「和子」(靈性)是精神世界組成最終成分。

  由有形宇宙而物質世界之陰性「電子」,與無形宇宙而精神世界之陽性「和子」,相輔成為「一元二用」之大宇宙本體,亦即「心物合一」的「一元二用」的宇宙觀。

  ▲涵靜老人:

  本教教義有關宇宙論部分,首先說明每一個星球,甚至於宇宙的形成,基本上都是由大空間的電子與微塵,以及其他毀滅星球的「電子」堆積起來。

  本教教義分兩大部分探討宇宙的物質和精神世界。

  第一部分是對物質世界的看法,認為構成物質最小的粒子是「電子」(非物理學上的電子),有陰陽(或正負)兩種,它們具有「同引異排」的作用,直到聚合到一定數量後,才具有現代電學上的定律「同排異引」。

  第二部分是對人生的看法,認為人是由肉體與靈魂(本教稱「和子」)結合而成,人類可以透過三種奮鬥與精神的鍛煉,而提升本身的靈格達到聖凡平等,死後靈魂可自由飛昇,可以為聖為賢,成仙成佛。

‧教義之人生觀

  ▲教義研微:

  人從虛無中來,終歸要回虛無中去。教義透露的奮鬥方式如下:

  ~向自己奮鬥:努力以求掙脫人類本身上之影響。人由「和子」及「電子」組成。「和子」即所謂性靈、靈魂、阿賴耶識;在動物中為生命,在礦植物中為生機。「電子」為肉體,具有父母之遺傳性,是凶惡剛烈的,二者構成人體。

  其間的對立鬥爭,始終不已,若不經修煉,慾望漸增,惡念常起,肉體之陰「電子」增加,心物逐不能協調,「和子」漸受肉體陰電之化合,而染有較多且重的陰「電子」,死後此一「和子」較重,且又無功無德,不合靈境生存的條件,故只有服從自然律之支配,所以說「生前不修,死後即無能為力」。

  ~向自然奮鬥:創造人類之文明以達於真理之域。大自然的威力,上有旋風,下有引力,中有風雲、雷電、火山、地震、高山、大洋之險阻,自古至今,無時無刻不在壓迫我們人類。因此,必須克制自然,才能充分發展靈性之活潑。

  ~向天奮鬥:即是向神奮鬥,向天界要求平等。因為神為人修成,憑自身之淨業,煉金剛不壞之身,堅苦奮鬥,以求與仙佛達於平等之地位。

‧教義的基礎

  ▲第2任維生首席:

  教義是信仰的基礎,也可以說是「信仰的哲學」。信仰的基礎,建立在4個條件上。

  1、精神科學與物質科學的配合。

  2、有形軀體和無形靈界媒介貫通。

  3、融貫科學、哲學、宗教精義。

  4、用科學方法作系統之整理分析。

  信仰基礎的內涵~「心物一元二用論」;「心物一元二用論」,二用是指「和子」與「電子」,而一元本體在教義內應指「生命」,更恰當的說是「宇宙生命」4個字,而不是只有人的生命。

  宇宙生命是一個整體生命,表現出3個面向:科學的「電子」、哲學的「和子」、神學的 上帝,構成整體生動活潑的現象,唯有我們確立宇宙生命是我們信仰的一元本體,我們的生死觀、宇宙觀、神學觀等等,才能落實下來。(待續)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