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見 解脫 我命由我 物化 超越 宇宙逍遙

具見 解脫 我命由我 物化 超越 宇宙逍遙

首頁 » 天帝教教訊第352期 » 具見 解脫 我命由我 物化 超越 宇宙逍遙

趙光武  2013-07-15 12:05

文╱趙光武
圖╱編輯部

  極院傳播出版委員會主委趙光武開導師,結合天帝教教義、昊天心法與道家丹經重新解讀《莊子》,拋磚引玉,期待激揚同奮解讀經典,與古聖先賢炁氣交流,為振興與發揚中華文化戮力以赴。

  天帝教《教訊》自本(352)期起,予以連載。

說在前頭

  讀過好幾次《莊子》,相關著作也看過不少,總難通解其意。

  過去,在前往北京大學哲學系研究所讀書前,曾在第2任維生首席任內參與研讀天帝教道學研究所傳授的先秦道家,受習《莊子》「天」、「道」、「心」、「性」、「情」等五大專題,但限於時間,當時無法再次完整與《莊子》會心。

  今年在卸下專任教職工作後,有較多的時間,再次翻閱《莊子》,感觸良深,過去日日外馳的心,步步收攝;輕狂年代親聆師尊教誨的心法,一一浮現,照映道家丹經的修煉,時而所悟,時而會心一笑,遂興起結合天帝教教義、昊天心法,重新解讀《莊子》的想法。

  維生先生過去在解經時說:「在中華文化的領域研究經典,第一先要斷句,其次把音唸正確,最後則是把字義弄清楚。」其實,要讀懂經典除了識字、斷句,通過語言來理解經文中的思想之外,還需要研究古代天文學、音韻、律數、禮制與古代地理知識等,才能真正全方位地掌握經文的意思。

  《莊子》,在道教稱為《南華真經》,在中國文化體系中所占分量非常重。歷代注解《莊子》汗牛充棟,觀點各異,研讀者亦多。試圖結合天帝教教義、昊天心法,重新解讀《莊子》是一個新的嘗試,萬祈方家不吝指教。

第一篇〈逍遙遊〉

  在中國文化歷史長河中,「逍遙」這兩個字是莊子最先提出來的,這個雙音詞應該源自於「消搖」。

  《說文》:逍遙猶翺翔也。《詩.鄭風》:河上乎逍遙。又「逍遙」,與「消搖」通。《說文》:「消,盡也。」《方言》:「搖,上也。」《方言》:「遙,遠也,梁楚曰遙。」

  莊子到過魏(梁)國與楚國,他改「消搖」爲「逍遙」,應是從梁楚人稱「遠」爲「遙」得到啓發。

  消,通「逍」;「逍」意謂高到看不見,消失了。如此,「逍」兼有「搖」字上升的含義。因此,「逍遙」有高遠之意,可以解釋為自由自在,不受拘束,優遊自得的樣子。

  「逍遙」在《莊子》書中出現多次,均由「高遠」引申「超脫」、「自在」的意思。

  〈逍遙遊〉中有「彷徨乎无為其側,逍遙乎寢臥其下。」

  〈大宗師〉:「芒然彷徨乎塵垢之外,逍遙乎无爲之業。」(〈達生〉篇中作「逍遙乎无事之業」。)

  〈天運〉:「古之至人,假道於仁,托宿於義,以遊逍遙之虛,食于苟簡之田,立於不貸之圃。逍遙,无爲也;苟簡,易養也;不貸,无出也。」

  〈讓王〉:「逍遙於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

  凡是出現「逍遙」的地方,都是描繪得道高人的精神境界。

物化轉變生命型態

  因此,「逍遙」絕對不是一般世俗的自我滿足、自我陶醉、自得其樂。逍遙是逍遙,遊是遊,只有真正體會與解脫痛苦、煩惱,才能在人生的境界「遊」,且得其中的遊戲三昧。

  〈逍遙遊〉的意涵,是引導我們解脫痛苦與煩惱的方向。

  其實,人生不論修道與否都要腳踏實地,從基本做起;要有思想、眼光與遠見,而不是眼高手低,自以為是。

  莊子在〈逍遙遊〉中首先闡述「解脫」。因為人要真正瞭解人生,才能夠懂得人生;能夠具備高遠的見解,人生就不會被物質世界迷惑、現實環境困擾,自然會超越與昇華。

  〈逍遙遊〉中,莊子以〈莊周夢蝶〉的寓言解說「物化」。莊子所謂的「物化」,絕非順應生死變化之意,而是更高層面的揭示。他認為雖然生死由命,但人真正的生命是不死的,生死不過是一種「物化」,亦即生命存在的物質形態的轉變。

  這與天帝教教義揭示的生命來源意義相同,可見天帝教對中華文化的傳續與發揚。

  根據天帝教教義《新境界》:「生命之來源,必須宇宙間兩種基本質素之調和,即和子與電子之適切配合,方能產生低級物體之生機及高級物體之生命。故生機及生命之來源,首先必由下述電子組合之演進而奠其機械的基礎,然後配以和子,方能表現出各種有機物及無機物萬殊之狀態也。」(第四章〈生命之究竟〉․第一節〈生命之來源〉)

  宇宙中,如一旦僅有和子(在人體中即是道家之所謂「性靈」;佛家之所謂「阿賴耶識」;耶回二教之所謂「靈魂」;在動物中即是生命;在礦植物中即是生機。)而無電子(代表物質中最微小的一般化學變化不能分割單位,在人為「肉體」的基礎單位),則雖有最高之智慧,亦不能形成物質的世界;而最高智慧之和子若誤入極低量陽電子量所構成之物體中,亦不能發揮其功能,即所謂「後天不足」是也。

  總之必須和子與電子(即陰與陽)兩相配合,一元二用,然後宇宙始能具有物質與自然之現象,各種生物始有發展其生機及自覺性之機能。」(第一章․第二節〈和子論〉)

  和子為一種含有陽電子之質素,瀰漫於大空之間及世間各處,凡通風之處即有和子之存在,而其數量亦不可勝計。是以凡有陰電體物質之處即有和子飄遊於其附近,兩電相值即行引入。礦植物得之即有生機,動物得之即有生命,並為此物體之主宰。(第四章〈生命之究竟〉․第一節〈生命之來源〉)

  因此,所有生命都是和子與電子生生化化的物象變化,物與物之間互相在變化,所以叫「物化」。

客體化是歷史必然

  當前的世代,一般所謂「物化」指的是客體化或對象化,將之視為人類生存的歷史必然。這種「物化」是透過社會分工,區分物我,即把某些東西當作勞動的對象,是可被控制、分解、操弄、改變、轉型、交換、消費與生產的東西。

  20世紀之後的人類社會透過「物化」改造自然,但人類的勞動不但「物化」了自然,也必然會「物化」自己的身體,亦即人在改造或物化自然時,也必須順應自然來改造或「物化」自己。

  因此,當大部分人類採取市場機制和資本主義生產模式時,即「物化」中的「交換方式」,變成主宰其他「物化」方式的組織原則時,「物化」主要採取商品化的形式,人們開始用商品化來改造自然與自身(身體、國家、經濟、文化等)。

  商品化便利了「物化」的深度、速度與強度,超越人自我中心的想像,在意料與掌握之外「物化」人與自然,朝向物質化、物慾化,且身陷其中無法自拔。

  莊子在〈莊周夢蝶〉的結論:「物化」,絕非順應生死變化之意,而是人真正的生命~和子(性靈、靈魂)是不死的;生死不過是一種「物化」,亦即生命存在的物質形態的轉變,是和子在不同時空、不同境界、不同物質空間中的不同存在狀態,一如夢中莊子化為蝴蝶,覺時蝴蝶變成莊子。

  道家的觀念與《新境界》,都揭示整個宇宙天地就是一個大化學的鍋爐,包括人類在內的「十大天人」都是「化」物。

  人如果能夠瞭解「化」的因由,把握能「化」的媒介,超脫能「化」,就得道、逍遙了,不然終究是被「化」的,無法自在。

自覺自化無限可能

  所以,莊子與本師世尊延續老子《道德經․第25章》:「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觀念,強調人可以「自化」;尤其本師世尊不斷耳提面命,提醒同奮「我命由我不由天」只要積極實踐三奮,就可以與宇宙共始終。

  「十大天人」中的「凡」,也就是人如果瞭解「道」的道理,對修道、人生都具備見地,腳踏實地,從基本做起,就可以「自化」,將有限的生命變化成無限的生命,有限的功能轉變成無限的功能。

  中國儒家哲學強調把握現世生命的重要性,強調精神生命的不朽,並以「生生不息」的生命智慧,看待生死的延續與永存。

  道家哲學則主張人生一切順應自然,生命本如自然般有生有死,故強調看破生死,以「無所」(無死地)的生死智慧對待自然生命。

  天帝教以中國傳統文化儒道兩家的精神為基礎,強調生命可以超越,以「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氣概,透過修養工夫,秉承「不為自己設想,不求個人福報」之信念,累積善行功德,生命最終與宇宙大生命合一。

  誠如《清靜資糧編要》中,紫微大帝聖訓垂諭:平時有樂善好施之胸襟,積功累德,則必能剝離業障與宿命之束縛,為自己舖設福德之路,但有此等思想,乃僅是培就自己本身之福報罷了。

  而真正能消清冤孽債,跳離五行拘束之法,乃是胸懷犧牲小我,完成大我之精神,且能先天下之憂而憂,造就世人之功德,為普渡收圓,化延浩劫而奮鬥不已,方能力主權掌「我命由我,不由天」之柄!

  因此在此勸戒世人與帝教同奮,要確實秉承「不為自己設想,不求個人福報」之信念,確定生活目的與生命意義之真諦,為眾生再造無窮盡之功德!(《清靜資糧編要》․頁139)(待續)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