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華山的日子
編輯部 2013-07-15 12:10
文/編輯部
繪圖/陳正筆
前記
剛滿7歲的大藩從外頭玩得滿身泥巴溜進家門,聽到阿爹(上海話,爸爸)跟姆媽(上海話,媽媽)說:妳有三個選擇,帶小孩回上海,留在西安,或跟著我上華山。
姆媽冷靜又堅強的回答:上山下海,我都跟著你走。
大藩又溜了出去,找到在濟生堂後院玩耍的大哥大慎、二哥大璋。
「我們要搬到華山去了!」大藩高興的說著。
少年老成的大慎可不這麼想。2年前,阿爹從財政部秘書轉換工作,調任西北鹽運監察使,全家千辛萬苦才從上海搬到西安,不到2年。阿爹這麼說:是把一個月500多現大洋的工作給辭掉!看來家裡會有驚天動地的變化。
(一)姆媽的乾蒸蛋
西安的大街上,賣香包的小販,提著自製的應景香包,沿街叫賣著。胡同裡炊煙傳出陣陣竹葉的清香,這是己卯年的端午節。
大慎吃完粽子,吵著姆媽說要吃乾蒸蛋,結果中午端上來的是水蒸蛋,大慎一瞧,老大不高興的頭一偏,不吃了。
那時,姆媽剛夾塊菜放在碗裡,手卻不停的抖了起來。她看著大慎說:「少爺,不要挑,將來有得吃就好了,你不要作怪。」
大慎還是擺著少爺脾氣,掉頭離開飯廳,跑出去玩了。
到了下午2點多,姆媽又蒸了個蛋,捧著乾蒸蛋,叫著大慎:「大哥!乾蒸蛋,吃吧!」「乖,快吃!」就在姆媽柔情的攻勢下,大慎看似不高興心裡卻很滿足的吃了一碗乾蒸蛋。
姆媽很慈祥,對4個兒子從來不打、不罵。但是,姆媽還是會修理人,她都利用晚上睡覺前,到兒子的床邊,手伸進去被窩,用2個手指頭拽起腿肉來轉個圈,那肉轉一圈,好痛,痛啊!
端午晚上,姆媽到了大慎床邊。大慎知道大難臨頭了,就往被窩裡鑽。
姆媽這次沒用手拽肉團,她坐在床邊,抱著、摸著大慎說:「我告訴你,大慎,你是老大,你要好好乖點,做榜樣,要帶著後面3個弟弟」、「你阿爹,昨天告訴我,他已經辭掉現在的工作,他要上華山。他告訴我3個選擇:第1,是要我帶你們回上海;第2,讓我帶你們留在西安;第3,就是我陪著他一起上山」。
姆媽說:「你想想看,阿爹沒有收入了,我們將來吃什麼?所以你要乖點。」大慎就問姆媽:「那你怎麼辦?」姆媽回答:「我告訴你阿爹,上山下海,他到哪,我就跟他到哪去。」
(二)上華山早有預謀
其實阿爹上華山早有預謀,先前帶姆媽走了一趟華山,讓解放腳(註1)的姆媽累個半死,說再也不上華山,誰知道如今全家都得搬到華山去住。
年初阿爹第一次去華山勘查,就埋下了伏筆。當時北峰有2套版本非常好的《道藏》,北峰當家馬法易道長一直有個心願想蓋藏經樓收藏,阿爹就發心說:「我不可能替你蓋起來,但是,藏經樓的『底子』我負責。」
馬法易道長就用阿爹捐的一筆錢啟動了工程,用華山的石頭慢慢堆砌房子的基礎。說好蓋藏經樓,馬法易道長卻移用擴充北峰住的地方,希望阿爹帶一家過去住,事實上也沒完全蓋好,只是在北峰頂做了一個平頂。
7月初,阿爹帶著郭大化、郭雄藩與老大大慎等6個人,先到華山北峰。
本來要搬到華山的白雲峰下,但是白雲峰在哪?還需要時間查。阿爹決定先在北峰落腳後再繼續找。住北峰,得先設光殿,馬法易道長希望設在新蓋的石頭屋內,阿爹堅持不妥。阿爹說:「一怕招搖,二是道教的廟不適合。」所以,選擇在北峰正殿旁邊的小閣樓旁設立光殿。
出乎意料之外,任誰也沒想到,光殿開光當天晚上就發生七七事變(註2)。
光殿開光後,阿爹帶著大慎再度下山,去接姆媽、大璋、大藩與大慈上山。
(三)大慈的小馬桶
全家搬到華山居住,4個兄弟心思不一樣。
老大大慎少年老成,想著未來不知如何是好!
老二大璋、老三大藩,一個9歲、一個7歲,正處於狗臉的歲月,搬家對他們來說是新鮮事,是樁好玩的事兒。
老么大慈4歲不到,啥也不懂,走路還蹣蹣跚跚,尤其是身子骨一向不好,大小便一定要用馬桶,否則無法方便。對搬家到華山,壓根兒沒當回事。
搬家到華山,所有細軟都由姆媽親手打理,因為阿爹的東西只有姆媽才有法打理。
搬家的東西分成3個部分,第1個部分一定是阿爹的東西,第2部分是4個小蘿蔔頭的,第3部分才是姆媽自個兒的。當然有很多搬不走或者貴重的東西,姆媽就寄放在西安跟華陰的朋友家裡。
由西安上華山,一大堆箱子,在雲臺觀北峰下院找挑夫挑上去。臨行前,阿爹與姆媽故意當著挑夫的面,很有默契的似乎要拿什麼東西,當著眾挑夫面前,一個一個箱子打開亂翻。事實上,是要給大家看,我們家沒啥值錢的東西。
行李中最顯眼的是老么大慈專用的木頭馬桶,很小、像小飯桶一樣,紅蓋黑底。
在華陰車站,姆媽買了許多林檎小蘋果(一種沙果),來接的華山北峰主持馬法易道長差一點要把它裝到大慈的小馬桶裡,幸好被大慈的奶媽瞧見,阻止下來,否則那堆小蘋果就沒人敢吃了。(待續)
註1:古代中國婦女有裹腳的陋習,婦女裹腳始於隋,在宋朝廣為流傳,當時的人們普遍將小腳當成是美的標準,把裹過的腳稱為「蓮」,3寸金蓮是當時人們認為婦女最美的小腳。
所謂「解放腳」是裹腳沒有進行到底,過了一半就放開了,造成小腳趾骨折彎曲在腳底板下面,2、3、4趾畸形形成半屈半曲狀態,僅大腳趾形態正常。
註2: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1937年(民國26年)7月7日,日本中國駐屯軍在北平附近的宛平縣進行軍事演習,夜間日軍以有士兵失蹤為藉口,要求進入宛平縣城調查。遭到中華民國政府拒絕後,日軍於8日晨向宛平縣城和盧溝橋發動進攻,國軍進行抵抗。七七事變是中華民國對日抗戰全面爆發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