鯤鵬之變沉潛飛躍 煉精化氣一陽來復
趙光武 2013-08-15 10:20
文/趙光武
圖/編輯部
極院傳播出版委員會主委趙光武開導師,結合天帝教教義、昊天心法與道家丹經重新解讀《莊子》,拋磚引玉,期待激揚同奮解讀經典,與古聖先賢炁氣交流,為振興與發揚中華文化戮力以赴。
天帝教《教訊》自352期起,予以連載。
大部分學者認為《莊子》內七篇中,〈逍遙遊〉是總綱,〈齊物論〉則將莊子的「工夫論」、「修養論」,作了系統性完整的展示,同時說明莊子在「存有論」、「知識論」及「價值論」上特有的主張。但是認真去看,〈逍遙遊〉已透露相當多「工夫論」的內涵。
〈逍遙遊〉
本文: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
其中,「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這一段自古以來批注《莊子》的大家,多數採「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之斷句。
譯解如下:「北海有一條魚,它的名字叫做鯤。鯤的巨大,不知道有幾千里。」
很多字典迎合這種說法,將「冥」解為「大海」。後作「溟」。如《漢語大辭典》:「《莊子‧逍遙遊》:『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陸德明釋文:『冥,本亦作溟』。嵇康云:『取其溟溟無涯也。』梁.簡文帝云:『窅冥無極,故謂之冥。』」
道家修煉將丹田海底,稱為「北冥」;「南冥」則是上丹田(泥洹宮)。
氣由海底逐級通過督脈的命門、夾脊、玉枕三大關,連接任脈,經過「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三部曲,方有成就。
所以,從〈逍遙遊〉開篇,就可以嗅出「工夫論」的味道了。
另一個值得探討的是:「幾」字。
《康熙字典》載:「幾《說文》:微也。《易.繫辭》:幾,動之微吉之先見也。」
《中文大辭典》則謂:「幾:盡也。與汔、訖通,也引伸為『終』」。
其實,《莊子》以「幾」字,闡釋「終」、「盡」之義最多。如:〈齊物論〉「適得而幾矣!」、「三子之知幾乎!」、「五者圓而幾向方矣!」
〈人間世〉:「無門無毒,一宅而寓於不得已,則幾矣!」
〈達生〉:「正平則與彼更生,更生則幾矣!」、「不厭其天,不忽於人,民幾乎以其真。」
〈則揚〉:「憂乎知而所行恒無幾時」、「無幾無時」與〈盜蹠〉的「夫名利之大者,幾在無恥而信!」。
同時,《莊子》書中單舉「幾」字,多是「盡」的意思。
因此,若斷句為「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並將之譯為「天黑水暗,遙遠的北方,叫作北冥。北冥有魚,它的名字叫做鯤,鯤的體型巨大,從頭到尾一眼望不盡,有千里長吧!」似乎更為貼切。
其次,「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
莊子說:「鯤變成鳥,它的名字叫做鵬,大鵬鳥的背脊很長,一望無際,沒法丈量,有千里長吧!」
「鯤化為鵬」魚可以變為大鵬鳥。恰似人的一生隨著年齡增長、閱歷增加,體型、思想、習慣都在變化。萬事萬物莫不如此,隨時在變、刻刻在變。〈逍遙遊〉開篇已先點出「物化」的概念。
我們一般喜用「變化」這個名詞,尤其是學道、修道的過程,莫不期待能夠變化氣質。但實際上,「化」與「變」有著不同的涵義。
《國語‧晉語》:「勝敗若化。」韋注:「化,言轉化無常也。」
《荀子‧正名篇》:「狀變而實無別而為異者謂之化。」楊注:「化者改舊形之名。」
《漢語大詞典》:「『化』是變化;改變。」
再則,「化」指的是質變。《禮記‧中庸》:「動則變,變則化,唯天下至誠為能化。」唐初著名經學家孔穎達注疏指出:「初漸謂之變,變時新舊兩體俱有,變盡舊體而有新體謂之為化。」
《康熙字典》:「革物曰化。」
所以,〈逍遙遊〉所謂鯤鵬之變的「化」,不但是外在形體的改變,也是質的改變。
「鯤鵬之變」的另一個概念,是「沉潛」或「飛躍」。
潛伏在深海裡的魚,突然變成展翅高飛的大鵬鳥,隱喻著人生的道理:人在年輕時,或修道未成、氣運不濟時,就要「沉潛」;等修煉到一個程度,就可以昇華高飛。
然而,並非只有〈齊物論〉「莊周夢蝶」的寓言在解說「物化」;莊子在〈逍遙遊〉開篇的鯤鵬之變,就已經隱喻了「物化」的觀念。
〈齊物論〉「莊周夢蝶」所言「物化」,並非順應生死變化之意,反而是更高層面的揭示。
「鯤鵬之變」則是隱喻從後天返先天,透過奮鬥與修煉,使後天識神退位,恢復先天元神的主導地位,還我本來面目,超越生死輪迴,展現與道合真,與天地同在的擔當與智慧。
再就,「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
莊子說:「鵬鼓足了氣,奮力飛起來,翅膀好像天際的雲。」
「怒」字是形容詞,意為奮發、奮起,表示鼓足與充滿生氣,生命達到了最高點。
「怒」字,也出現在〈齊物論〉:「作則萬竅怒呺」、「怒者其誰邪!」;〈人間世〉:「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當車轍。」與〈天地〉、〈外物〉中,「怒」字都是奮發、奮起、振奮的意思。
也就是說,生命的高點,可以寄於境界、見地的提升。
誠如天帝教《教綱》.〈教律〉:「五教聖人,莫不心量寬大,主張不分畛域,不別階級,而聖凡平等的大義就含蘊在裡面了。」
本師世尊與五教聖人對真理的追求與見地,不僅超越一般所謂:「讀聖賢書者有聖賢境界。」本師世尊更躍升為宇宙境界。
在天帝教教義《新境界》・〈緒論〉頁6:「此為極初靜居深山,參悟宇宙境界的心得。」
〈新境界原序〉頁127:「對探發宇宙真理,參悟宇宙境界的認識問題。」
〈新境界原序〉頁132:「人類必然共向理想的宇宙境界繼續不已地奮鬥。」
以上都可以印證本師世尊的「宇宙境界」。
大鵬奮力而飛,視野無限,胸懷宇宙,與本師世尊的「宇宙境界」可謂意氣相通。
另外,「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莊子說:「鵬,這種鳥平時浮游海上,每到海潮洄流,便憑藉水勢升空,飛到南冥去。南冥在遙遠南方,不見太陽,同北冥一樣天黑水暗,名為天池。」
「海運」是莊子造的名詞,代表宇宙間與生命都有一個自然的動能,不停在運轉;「海」是形容它的範圍又大又廣。這個動能運轉,生命就有變化。
人修煉未成,仍處在三界、五行之中,受到宇宙與生命的自然動能影響;所以,道家修煉稱為奪天地之造化,配合宇宙自然的運行,盜導自然動能在自身中運化。
《內經素問.寶命全形論》載:「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內經素問.六節臟象論》云:「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
這些都說明人體要依靠天地、宇宙動能提供的物質條件而獲得生存,同時還要順應四時陰陽的變化規律,才能發育成長,修煉何嘗不是?
《內經素問.六節臟象論》具體闡述:「心者,生之本……為陽中之太陽,通于夏氣;肺者,氣之本……為陽中之太陰,通於秋氣;腎者……為陰中之少陰,通於冬氣;肝者,罷極之本……為陽中之少陽,通於春氣……。」
另如《內經靈樞.五癃津液別》:「天暑衣厚則腠理開,故汗出……天寒則腠理閉,水濕不行,水下留於膀胱,則為溺與氣。」意思是說,在春夏之季,氣血容易趨向於表,表現為皮膚鬆弛,疏泄多汗等;而秋冬陽氣收藏,氣血容易趨向於裡,表現為皮膚緻密,少汗多溺等,以維持和調節人與自然的統一。
四時氣候,對五臟的影響非常明顯。以夏季來說,夏季是人體新陳代謝最為活躍的時期,這個季節使得體內的能量消耗很多,血液流動加快,汗出亦多,對排除體內的陰氣、濁氣最有效。
由此,不難體會本師世尊慈籲同奮,夏天多誦誥、打坐的因由。
此外,「鯤鵬之變」振翅而飛,從北冥到南冥,隱喻「煉精化氣」的基礎工夫。
「北冥」道家指下丹田,又名北海、土釜、虛危、坤宮。在人體八卦為坤、坎,坤、坎皆位於北方,為水,色黑,為晦,為迷,故曰「北冥」。
鯤為魚,魚為水所生,如金生於水,「金」譬喻「道」,坤、坎屬性為水,即所謂之「水中金」。
「道」在北海虛危,尚未化出,故曰「鯤」。「鯤」與「坤」同音,乃喻其大。
化而為鵬,鵬雄健碩大,係指修煉初階的「煉精化氣」,積精累氣已足,先天氣生,一陽來復,產生質變,所以喻為化鳥而升騰。
正如《易經》復卦,初九象曰:「不遠之復以修身也。」一陽來復,在後天為子時;在先天為活子時,乃得先天氣之謂。
「南冥」,則指上丹田,又名乾宮、天宮、泥洹(丸)宮、昆侖,在人體八卦屬乾,乾位南為頭。莊子之所以稱「南冥」,乃指此時仍不能明覺,還在晦昧無知狀態。
池即水、即海,萬水匯集之處。頭在上為天,頭為腦海、髓海之所在。乾坤交、任督通,「天河水」如玉液瓊漿而下,所以稱為天池;比喻先天氣生成,必要沐浴洗滌,清除染雜,使之更加潔淨精純。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