昊天心法啟先天智慧 箇中密奧乃落實教則
口述/黃緒我 2013-08-15 10:30
口述/黃緒我
整理/編輯部
攝影/李靜莊
智慧,分為先天智慧和後天智慧。後天智慧靠知識與經驗建立。
那要怎麼開啟先天智慧呢?就是靠五門基本功課的修持,才能接通和無形的管道,與師尊、各方仙佛、監護童子,以及原靈進一步親和。
天人合一院副院長黃緒我,7月16日在臺灣省掌院親和集會,以「增長靜坐功夫的方法」為題演講時,做以上表示。
打坐下來峰迴路轉
他說:我擔任專職後,常常遇到想破了頭也不知怎麼辦的事,但一上光殿打坐下來,就有了答案。
我沒有在光殿請求仙佛,或是拜託仙佛為剛剛那件事給個答案,但往往一上光殿,就想到該如何處理了。
我有太多這樣的經驗!常聽同奮講,因為很忙而沒有時間打坐,我認為,因為很忙,更要打坐,;一方面充電,一方面開啟先天智慧,事情必可迎刃而解。
靜坐沒有辦法像泡麵,泡個5分鐘就可以吃,靜坐要定下來體會。靜坐的功夫,像喝酒一樣,越久越醇,坐個1年、2年、20年……,時間越久,對靜坐的體會就越深,對我們的幫助相對的也就越大。
增長功夫方法簡易
師尊曾說:如果希望靜坐功夫日有所增長,必須做到三項。哪三項呢?第一是清心寡欲。第二是早晚反省懺悔。第三是培外功。(《基礎教材》p.65)
什麼是清心?什麼是寡欲?事實上清心和寡欲是有相聯性的。如何清心?師尊說:只要做到「廿字」中的任一個字,就可以進到清心的階段。
很多教職同奮慨嘆:不當教職還好,當了教職心更煩,有時打坐都在想教職的事情。
通常,人不管事,沒事來煩,最為清心,這樣打坐應該最好。雖然沒有事煩,比較清心,不過靜坐最基本的要求,是「真正」的清心。
舉個例:大家都聽過蘇東坡和佛印大師~「八風吹不動,一屁打過江」的故事。
蘇東坡學禪坐,寫出「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兩句,讓書僮送過去對岸給佛印大師看;佛印大師一看,便在背後寫了一個「屁」字,讓書僮再送回去。
蘇東坡一看這個「屁」字,很生氣;心想,我和你探討禪坐境界,你不認同也就罷了,怎麼還罵人呢?於是生氣的渡過江去理論。佛印大師說:你不是八風吹不動嗎?怎麼一「屁」就把你打過江啦?
這個故事在講什麼?講靜坐的要求,不僅沒有事的時候能夠清心,等到事情來了照樣能夠清心,這個才是「真正」的清心。
見可欲而不動其心
所謂「不見可欲而其心不動」,就是沒遇到事情,心不會很煩,師尊告訴我們天帝教同奮不僅這樣;天帝教同奮要「見可欲而不動心」,遇到心煩的事,用很冷靜的心去處理,不能因為事情很煩,心就跟著很煩。
所以早期修道人,為了要將心裡的髒汙挖出來,故意跑到紅塵中去修道,讓內在骯髒的部分顯露出來。
有一則故事,有個老僧修道修得很好,跑到山洞的冷炕上打坐,或許是無形在點化,出現一個小孩,拿木棍在挖冷炕;挖呀!挖!不停地的挖!
老衲打坐,看到小孩,有點不悅地的問:「你在做啥?」小孩說:「我在找火。」老衲心想,打坐要泰山崩於前也不動於色,因而繼續打坐;可是,這個小孩繼續挖,挖得飛灰漫天,老衲有點生氣說:「不用挖了,這是冷炕,不會有火的。」
小孩說:「我不信!」繼續一直挖。老衲動怒地說:「跟你講,沒有火,就是沒有火,還找什麼?」小孩說:「這就是火!」
這叫什麼?這是心中的火!以前修道人為了要挖出心中的火,跑到紅塵歷煉,看自己遇到事情能不能清淨?努力將無法清靜的因子刮出來。
人生守則修道根基
黃緒我副院長指出,《天人奮鬥真經》有「基塵了塵,進道蚤」觀念,意思是在紅塵中修道,是修道的根本;那麼在紅塵中修道,該如何清心呢?師尊說:從「人生守則」的兩個字做起,不要遇到事情就衝動。
紅塵修道難免會遇到很多事情,比方說,遇到人多,意見也多時怎麼辦?要取捨真的很難。遭逢這種情形,就只有檢視自己有沒有確如實做好「人生守則」的2個字,如果有,內心就比較平靜。
因為「人生守則」會帶給我們平靜,把心裡理的垃圾打掃乾淨,自然就清心了。
心裡的垃圾~七情六欲、貪嗔癡,讓我們打坐的時候,無法入定,都是這些垃圾造成的困擾;,我們要找到工具,把它掃起來,慢慢掃乾淨。
怎用什麼掃呢?師尊說:「反省懺悔」,就是打掃心中垃圾,最好的工具。
舉個例故事來說,有位將軍看到地方首富常常去聽某大師說法,一般民眾也常常聚集聽講,將軍想一探究竟,順便考驗大師,看看是不是真的得道大師,還是偽裝的。
將軍問:「大師,你常說有天堂、地獄,那地獄在哪裡?」
大師罵說:「你看起來就是一個草包,還可以當將軍!」將軍聽了非常生氣說:「我好意問你,請教你天堂、地獄在哪裡?你不說就罷,怎可以罵人呢?」
於是將軍拿起手上大刀,想欲砍下去之時,大師說:「地獄之門由此開。」將軍突然心想:「對啊!武士怎可在人家沒做錯下,違背武道精神,隨便殺人。」因而放下手中的刀;這時,大師說:「天堂之門由此開」!
這個故事中,反映將軍從很憤怒到反省,反省之後,又回到寧靜的心。
將軍的憤怒是心裡的垃圾,他透過反省的過程,讓念頭一轉,垃圾也就從心中掃起來了。
一般人心隨境轉,修道人心不隨境轉;同奮遇到很煩的事情,心不能靜,越想越煩,再想更煩,從此就不來教院了,很可惜!
師尊要求「心不隨境轉」;遇到有意見的人,只要我們以平靜的心,聽其分析、說明,冷靜的與其溝通,我們的心就不會隨境轉了。
而心要常應常靜,一天24小時始終保持一顆寧靜的心,遇到事情全心全意的面對,等到事情處理完,心就放下,又回到寧靜的心。
帝教修持重在潔欲
再來講寡欲。寡欲是什麼?孔子說:「飲食男女是人的最大欲望。」欲望,從吃飯到傳宗接代,一旦慢慢擴充後,幾乎就沒有止盡了。
怎麼面對欲望呢?師尊強調,不是要我們馬上斷欲,而是要我們從節欲、寡欲做起。
如果沒有適當節制,一直追求物欲,最後就會遭到被物役,永遠不知足,那是很可怕的。
《天人日誦大同真經》有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心清務慾欲潔,就是心要清靜,必先做好「潔欲」。
其中,有一段崇仁大帝與天人教主對「潔欲」的觀念,有一段很「經典」的對話。
天人教主述及:欲望是我們的心,人在世上怎麼可能會沒有欲望呢?像你跟我這樣的境界,還是一樣有欲望。
其中,小孩子想辨識;青少年喜歡美好的、漂亮的東西;等到年紀稍大要賺錢,想要有多一點的東西;到老了希望擁有一些權利;等到聖人境界了就想要治理天下。
大家想想,救劫是願力,是不是也是欲望?像地藏王菩薩云:「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祂的願力無窮,相對的欲望也無窮!
人生在世即使是尊居仙佛的境界,一樣會有欲望。那麼欲望怎麼處理?仙佛的結論是「潔欲」,乾淨的欲望、好的欲望,就是「潔欲」。
「潔」有兩個解釋,若以名詞而說,乾淨的欲望,就是好的欲望。
比如說,教養小孩要努力賺錢,讓孩子過得更好;靠自己勞力智慧賺錢,沒有害到別人,所以這個欲望是對的,是乾淨的欲望。
另一個是動詞,是洗滌的意思,當有不好的欲望時,通透過反省懺悔,潔淨不好的欲望、傷害別人的欲望。
名詞的「潔欲」,是內心都是好的欲望;動詞的「潔欲」,是用反省懺悔來把不好的欲望,變成好的欲望。
清心、寡欲雖是兩個不同的理論,但是環環相扣;要想清心,就是要處理好自己的欲望,讓它變成好的欲望,內心都是好的欲望,自然就會清心。
寡就是減少,將欲望一天天的減少,學習調整與遞減自己的欲望,就是寡欲。
早晚力行反省懺悔
此外,靜坐若要日日精進,還有一個方法:早晚反省懺悔。人,孰能無過?早晚反省懺悔主要是在認錯改過,並日進于善。
但是我們常常反省懺悔的都是覺得:因為別人的錯,所以自己才會犯錯的。如夫妻吵架,先生會說:這都是因為我太太的壞個性、壞脾氣,不冷靜聽我解釋,才會吵架……。,他沒有想到一個巴掌拍不響的道理;有些教職同奮開會時,爭得面紅耳赤,在反省時,直怪別人不夠尊重,所以才生氣……。
我們雖有反省,但都是反省到別人的身上,這是我們要調整的地方。
黃緒我副院長說:以前我在成功大學唸書時,常為教內的事,,和同奮爭辯。同奮說:「緒我!我可以生氣,你不可以生氣;因為你選『忍』字,我沒有選這個字。」
我當場傻眼,但想想對方講的有道理,我選「忍」字,確實是應該做到「忍」的功夫,但,因為沒有選「忍」字,就不必忍嗎?
師尊說:「只要能做到一個字,其他的十九個字,就等於孔夫子講的『吾道一以貫之』。所以,雖然沒有選『忍』字,但,只要做到一個字,就會與『忍』字融會貫通。」
舉例說「忠」字;如果「忠」字有徹底做到的話,就不會違背到「忍」字。比如說,老師忠於職責,應好好教導學生,如果教了幾遍之後,學生還是學不會,老師就生氣打罵學生,是不是會造成學生學習障礙?所以為了「忠」於職責,這時更要「忍」,以心平氣和的心來教導學生。
所以,「忠」字做得徹底時,不會違背「忍」字,當還會違背其他字時,表示我對這個字的認識還不夠徹底,必須要再深入。
師尊說:氣運已到了三期末劫,大部分的人都不會反省懺悔,遇到什麼事都是指責對方,反省的都是別人的錯,自己沒有錯。
這樣的行為會讓我們跟 上帝的距離,越來越遠,從修道來講,是煉心不夠,我們內心還有很多不能清心的因子存在,我們在做反省懺悔的功課,就是在煉心。
天天煉心,才能與 上帝的距離拉近,才可以落實天人親和及天人合一。修道在修心,最難之處就是煉心。煉心的功夫要做好,修道、修仙就成功一半了!
培養外功了緣了業
黃緒我副院長表示,要靜坐功夫進步,最後一項是培外功。
靜坐修持怎麼會跟培外功有關?參加正宗靜坐班時,師尊批示參加同奮持誦40萬聲皇誥,剛開始很多同奮都很納悶,奇怪來學打坐為什麼還要誦誥?
誦誥培外功,為什麼跟打坐有很大關係?黃緒我副院長強調,人在世上難免有業力,什麼叫業力?業力,有做好事的好業、好因;有做壞事的壞業、壞因。
其中,壞的業力是什麼?是我們做了不對的事情,我們想想過去有沒有講過不該講的話?有沒有做過不該做的事?有沒有想過不該想的事?
如果有,講過不該講的話叫「口業」;做過不該做的事叫「身業」;想過不該想的事叫「心業」。
大家仔細想想,這輩子自己造了多少業力?如果把幾輩子再加進來,那就更多、更不得了。
我們來修道,這些業力會跟著我們走,將來回去時,必須償還才能回天。就好像我要移民美國,但我在臺灣欠了一屁股債,債主會讓你算了嗎?不是追討,就是申請假扣押,凍結你的財產,不讓你脫手變賣,或是限制出境讓法律處理。
黃緒我副院長指出,人道是這樣子,從修道而言,想要修道,你的冤親債主就會來討,讓你沒有辦法好好修道,所以修道一定要先解開業力。
解開業力最好的方法,就是培外功;因為你有功德,有了幫助你解開業力的管道,自然無債一身清!
什麼叫功德?就是做了一件對人家有益的事,幫助別人叫做功德。可是,做善事是否能真的幫助對方嗎?有時候是個很大的問號!
舉個例子來說,有一則報導指出,日本「311」大地震,臺灣捐了很多的錢幫助日本,全世界也捐了很多錢,一下子日本收了全世界很多的捐款,約有幾百億,但是政府官員不敢馬上動用這筆錢。
為什麼?因為沒有法規定如何動用這筆錢,怎麼辦?所以趕快來擬法規,再動用這筆錢。問題是災民民生問題不能等,儘管你捐了這些錢,還不一定用到災民身上,就算用到災民身上,也不一定會即時。
天帝教同奮的培功立德,是建立在救劫天命上,每天虔誦皇誥,藉由天人合力,達到救劫的目的,不僅可以直接嘉惠於于人,還可以幫助萬性萬靈,這是莫大的功德!
《天人日誦大同真經》還有一段說:心跟氣有關。心如果屬於道心,那你的氣就是道氣;心如果是屬於厲的、凶怒的、生氣的,你的氣就是凶怒氣;心如果是空蕩不明的,那你的氣也是空蕩不明的氣。
從心自救道成功得
我們修道的目的,就是將我們體內的氣,慢慢從陰氣變陽氣。師尊說過,如果我們身體內的陰濁之氣,變成陽氣,那表示我們修道成功。
天帝教修持是同奮盡三分力,天上無形賜七分。我們希望無形多幫我們一點,問題是心跟氣有關,如果我們的心,只能消化5道金光的氣,無形沒有辦法給我們增錫5道金光以外的氣,因為加到5道金光以外的氣,我們沒有能力消化。
要能夠消化5道金光以外的能量,就要我們的心量大;
什麼叫心量小?、心量大?我們常講這個人很自私自利,叫心很小,什麼事都只想到自己,心量超級小。
當一個人可以想到自己的家人、孩子、父母,他的心就比剛剛自私自利的人,還要寬一點;再如果,這個人的心能關心到國家,關心到宇宙,他的心就越來越大。
心能夠與天地同德,你的氣就可以涵含蓋天地正氣;要讓自己的心,慢慢從只關心自己到關心周遭的人,關心國家,關心地球、宇宙,你的心量就越來越大。
怎麼訓練我們的心,讓我們的心量越來越大呢?就是培外功;培外功,就可以讓心量越來越大。
所以誦誥時,師尊教誨「不求個人福報、不為自己設想」,救劫是為了天下蒼生,所以你的心,自然就慢慢擴大,相對的就可以得到仙佛更多的加持。
師尊說:,同奮有二種奮鬥方式,一是真修實煉,另一就是犧牲奉獻,以出心–貢獻智慧;、出力–貢獻勞力;、出錢–量力輸財,積極培功立德。
有時完成一件功德,是要靠很多人的出心、出力、出錢,譬如,這一場親和集會,如果稍有稍對您有啟發,無形中有功德的形成,這要感謝很多人,如:出心、出力安排親和集會、連絡的同奮;出錢維持教院推動弘教的同奮;當年興建臺台灣省掌院的同奮……....。
黃緒我副院長以2個故事,介紹功德的意義。
第一是達摩和梁武帝的對話。達摩祖師於魏晉南北朝時到中國宣揚佛法。;南朝梁武帝是虔誠的佛教徒,蓋了很多佛寺、供養了很多僧侶、印了很多佛書。
梁武帝見到達摩,就問他說:「我做了這麼多事,有沒有大功德?」達摩說:「一點功德也沒有!」
達摩祖師的說法,一千多年來到現在,許多宗教大師都肯定達摩祖師的高見。為什麼?
為什麼?舉例來看,為了事業打拼,我們缺錢時會找銀行借錢,而當我們缺錢時,如果我們的朋友說,先拿去用,有錢再還就好,請問同樣是借錢讓我們渡過難關,但我們不會感謝銀行。
為什麼?因為銀行為了借錢給我們,要先調查信用,還要抵押、找人擔保,沒交利息的話又會進行假扣押……,所以我們不會感激銀行。
可是,同樣缺錢,朋友借給我,我會感謝他。主要是對方借我錢的心態不一樣,而銀行借我錢是為了從我這得到利益,賺取我的利息。
朋友借錢給我,「完全」是為了幫我,所以我感激他;心態不一樣,結論就不同。功德也一樣,我們做了一件幫助別人的事,如果要別人感激,或許會賺到利息~有福報,但功德就沒有了。
所以,梁武帝的行徑猶如銀行,要獲利益、要對方感激,當然不會有功德。
同奮培功立德、出心、出力、出錢,心態也一樣,尤其在誦誥時,如果真是為了天下蒼生,那結果就不一樣了;如果只是為了自己,就又失之毫釐,差以之千里矣!
我聽過一個故事,早期有位同奮身體不好,請師尊幫忙;師尊要他誦唸皇誥數十萬遍。這位同奮很認真,照著師尊的話做。過了一陣子,他的身體依然沒有好轉,原來是他認真誦誥,但在誦完後的迴向文,多加一句:「祈求身體早日恢復健康」。
第二個是呂祖「點石成金」的故事。
呂祖修道有成,開始要行三千功八百果,他的老師擔心他道糧不足,無法弘法布道,表示要教他把石頭變成黃金的技法。
呂祖雖相信老師的功力,但是他問老師:這些石頭變成黃金後,是不是永遠都是黃金?老師說:不!這些金子在500年後就變回石頭。
呂祖聽後說:那我不要學;因為這樣會害到500年後的人們。師尊說由於呂祖的這個念頭,一下成就他三千功八百果。
大家都以為這三千功八百果,是三千個大功、八百個大果;。然而不是,竟然只是一個心念,所以功德跟心念有關。
善導心念功德迥異
這個故事有兩個省思,其一是不要做有缺陷的功德,雖然這樣做幫助了當時的人,卻害了以後的人,這樣的功德是有缺陷的。
其二是心念,三千功八百果是心念與心態,不只是數字而已。
所以,培外功就是一種信念與責任。上光殿誦誥,是為了救劫,是因為我是 上帝的救劫使者,我有為天下蒼生的信念,我要盡我的責任,憑著這樣的心念,無形就給你增加很多能量。
我們要讓靜坐能夠有進步,除了每天打坐外,一定要確實做到清心寡欲、反省懺悔、培外功,日積月累,一定會有所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