稽首頓首 動作有異 每天磕頭 長壽養生
編輯部 2013-08-15 11:10
文・圖/編輯部
同奮在天帝教各式表文中,經常聽到「稽首」、「頓首」,這兩個古代的「正拜」辭句,而在光殿的祈禱儀式中,所有跪叩,如:九跪十八叩、八跪十六叩、四跪八叩、三跪九叩……,也都是禮中的大禮。「叩首」,亦符合古禮中的「稽首」。
「稽首」、「頓首」有何不同?
明朝以前,普通家庭沒有凳椅,老百姓在家中都是雙腿蜷曲、臀部抵著腳後跟而坐,即「跪」。在接待賓客中,每當「坐」著向客人致謝時,為了表示尊敬,往往伸直上半身,也就是「引身而起」,使坐變成了「跪」,然後俯身向下以示禮貌。這種互相致意的姿勢,逐漸演變為一種禮節。
古人認為,不跪不叫拜。拜,在古代就是行敬禮的意思。古代常禮為兩拜稽首,有時也變常禮為三拜稽首,三跪九叩首為大禮。「稽首」與「頓首」則是古代行禮的九種禮拜方式~「九拜」中的兩種「正拜」。
「稽首」即「叩首」,俗稱磕頭,拜者必須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支撐在地上,然後,緩緩叩首到地,稽留多時,手在膝前,頭在手後,這是「九拜」中最重的禮節。一般用於臣子拜見君王和祭祀先祖的禮儀。
「頓首」亦名稽顙,姿勢與「稽首」同;不同之處是引頭至地,稍頓即起,為拜禮之次重者;此禮施於平輩、平位之人,亦為喪事之拜中的最重者。
「空首」亦稱「拜手」,雙膝著地,兩手拱合,俯頭到手,與心平而不到地,故稱「空首」。這是「九拜」中男子跪拜禮的一種。
「稽首」、「頓首」與「空首」,這三拜屬「正拜」,其餘幾種則是「正拜」的變通。
譬如振動,不僅要跪拜、頓首,拜後還要「踴」,即跳踴,一般都在喪事時,拜者往往捶胸、頓足,跳躍而哭,表示極度悲哀。
吉拜,則在行禮時,先空首,後頓首:凶拜是先頓首,後空首;奇拜,奇為單數,即一拜;褒拜,即再拜、三拜。
肅拜,是古代女子跪拜禮的一種,亦常用於軍禮之中。拜時跪雙膝後,兩手先到地,再拱手,同時低下頭去,到手為止,故又稱「手拜」。
肅,手到地的意思。所以後來在書信來往中,為了表示對對方的尊敬,往往上「謹肅」。婦女行禮也稱「端肅」,即源於此。
基本來說,吉拜、凶拜、奇拜、褒拜等,磕頭時身體起伏幅度較小,額頭並非必須觸地,僅俯身屈膝、拱手(行禮時,雙手互握合於胸前。一般右手握拳在內,左手在外;若為喪事行拱手禮,則正好相反)、作揖(根據雙方的地位和關係,作揖有土揖、時揖、天揖、特揖、旅揖、旁三揖之分。作揖時除了身子略彎表示恭敬,更應右手握拳,左手成掌,對右手或包或蓋)即可。
現代的人們工作高度緊張,尤其每天蜷縮在電腦前的白領族,精神極度疲憊,運動量亦十分缺乏,肢體長期處於僵硬狀態,所以氣血瘀滯。
中醫認為:不通則痛,痛則筋脈拘攣,於是出現諸如頭痛噁心、脖頸強直、手臂麻木、指端冰涼等多種不適,這些都是頸椎病的典型症狀。既然氣血不通,治療和鍛煉當以疏通氣血,伸展經脈為主。
天帝教的行禮,特別是誦誥有極佳的緩解作用。因為跪拜磕頭動作有通經活絡、疏通氣血的作用。
「每日常叩首,活到九十九」這句老話不僅告示人們虔誠叩首可以長壽,也道出堅持導引鍛煉可以強身的道理。每天睡前通過磕頭動作放鬆肢體,可以促進背部血液循環,舒展肩頸部緊張感,長期堅持還可以防止心腦血管疾病。
所以,同奮如果人道繁忙無法上光殿,在家裡不妨在「天人親和匾」或「廿字真言匾」前,施行「廿字禮拜法」,誦唸百遍廿字真言,並求甘露水,洗滌身心的陰濁之氣,既顧全修持功課,也達到強身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