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炁功之理證與行證(壹)》(十九)
劉緒潔(天人炁功院研究員) 2013-10-15 10:40
文/劉緒潔(天人炁功院研究員)
圖/編輯部
天人炁功院於辛卯年本師節發行《天人炁功之理證與行證(壹)》,《天帝教教訊》為協助同奮對天人炁功深層認知,強化信心與愛心,從328期起,每期節錄整理部分章節,裨益大家了解天人炁功鍼心救人的實質意義。
聲明
本連載內容所引用之「求診者、施治者、鍼心治病、炁功醫治、炁功治療、炁功療理、炁功調理、精神治療、精神療理、精神調理、診治」等名詞,乃天帝教宗教活動之慣用語,非《醫療法》及醫療相關法律之醫療業務,且與醫療相關法律之醫療行為無涉。倘身體有任何疾病或不適之情況,仍應至醫療機構尋求專業醫療。
三、天人炁功的適用範圍
依據林助雄(道名:光持,現為樞機使者)醫師所提出之資料,認為從天人炁功之原理、作用機轉及實施方式來看,並沒有特定的適用範圍,因此原則上什麼病都適用,不過從醫學的角度來看療效的反應,仍可以理出一個大概(註47):
(一)最容易見效的疾病:心理方面的疾病與所謂因果業障病屬之,再透過自己的澈底懺悔與無形的親和力,心理上的缺陷最先被矯正,所以見效最易。因果病往往在上聖高真的超拔與感化中,獲得立即見效的反應。
(二)比較容易見效的疾病:有關氣方面的疾病屬之,因為無形所加的是浩然元炁,可以填充後天氣的不足,因此比較容易見效,例如:肺功能不全、久病虛弱。
(三)容易見效的疾病:功能性疾病屬之,因為只是功能紊亂,器官沒損壞,不須等待器官的矯正,就可以得到效果,例如:功能性心悸、功能性腸胃障礙。
(四)不易見效的疾病:器官有明顯變化的疾病,例如:關節已變形、白內障已成熟、肝已硬化……,要再恢復原來的面貌,談何容易?就算能也需要一段時間,也就是需要耐性,所以說不易見效。
(五)特殊性疾病:疑難雜症屬之,臨床上不是不能治療,就是因難治療,可是實施天人炁功後,往往卻又有戲劇性效果,例如:牛皮癬、腦瘤。
四、天人炁功的操作與炁能交會作用區
(一)第一動作與炁能交會作用區
天人炁功的第一個操作動作,是以左手掌心懸置於求診者之頭頂百會穴上,而右手食指、中指及無名指等三指併攏,以指間對準求診者之兩眉正中印堂位置前方,兩個位置都離開頭部一小段距離(以不碰觸肌膚為原則,如圖一A),將無形先天炁能由兩手灌入求診者大腦中心區域(左手為掌光稱為「金光」、右手為炁針稱為「金針」),「金光」與「金針」之交會位置是關鍵所在,雖然到目前為止沒有相關對於天人炁功此一動作之大腦影像技術研究,但是從天人炁功之操作位置與正宗靜坐默運祖炁之引炁位置作一比較,並根據炁功操作之經驗與靜坐之體驗,我們認為兩者應該是一致的。
依據靜坐默運祖炁之功能性核磁共振影像技術之研究結果顯示(註18、52),默運祖炁之中心位置大約在大腦松果體區域。
松果體在現代生理學中是一個收集心理與生理需求情報的中心,松果體可分泌褪黑激素(melatonin)及數種其他類似物質,並經由血液或第三腦室液體進入腦下腺前葉,抑制促性腺激素之分泌。
另外,松果體在控制日週期、免疫功能、細胞生物能量、細胞調節、抗氧化效應、抗老化、抗癌性、以及性活動與生殖方面扮演重要角色。
透過前述對於靜坐默運祖炁之研究,以及參閱前述對於氣功之各項資料,松果體位置應該正是所謂的「上丹田」,也是靈意網路中之「熱準中心」。
我們認為松果體除了是一個生理與心理之情報中心之外,更是一個身、心、靈的情報中心及調控中樞,並根據所彙整情報之需求控制下視丘。
下視丘是人體內分泌系統之極高控制單位,它是大腦邊緣系統(limbic system)的主要控制總部,更掌握著腦下腺(pituitary gland)的分泌活動,經由分泌各種刺激性或抑制性激素以調控腦下垂體,以分泌各種激素,包括生長激素、甲狀腺刺激素、促腎上腺皮質素、催乳激素、濾泡刺激素、黃體生成素、抗利尿激素、催產素……等,各種人體重要激素,進行調整全身之生理活動(註18、52)。
(二)第二動作與炁能交會作用區
通常天人炁功的第二個操作動作,主要是以一手手掌置於求診者之枕部與頸部交接處,而另一手手掌則置於求診者胸前接近頸部位置,兩手掌位置也都離開身體大約2~3吋左右距離(如圖一B),兩手以掌心發放「金光」,先在上述部位停留3~5分鐘後,雙手再由上而下,沿著任督二脈發放「金光」,大約三次左右,此一任督二脈加光動作,對於中樞神經系統有正面之效應(註53)。
另外,前面所述之後腦頸部,在中醫及傳統丹鼎大法之靜坐修煉中屬於玉枕穴,是督脈三大穴位之一,胸前接近頸部位置則接近中丹田膻中穴之上方,應屬於內分泌系統中胸腺部位。
胸腺位於胸骨柄及肋軟骨的後方,兩肺葉中間、心臟之上方,分為大、小不等的左葉和右葉。
前面提到膻中穴與胸腺(thymus)可能有密切關聯;胸腺與T淋巴球(T lymphocyte)之發展變化有關。人體淋巴組織內之淋巴球有兩類:T淋巴球、B淋巴球。
T淋巴球屬致活性淋巴球,與細胞促成性免疫反應有關;B淋巴球可形成抗體,與體液性免疫有關。
兩種淋巴球都起源於胚胎時期的多功能造血幹細胞(stem cell),經過一連串分化作用而形成製造淋巴球的細胞,其中起源於骨髓幹細胞之T淋巴球,在形成致活性淋巴球之前,會先移向胸腺進行前處理,在此快速分裂並發展其多樣性,以便能與特殊的抗原反應而成為T淋巴球,在離開胸腺之前先與體內組織中的自我抗原混合,有反應者會被破壞或吞噬而不被釋放,最後被釋放者是確定只與外來細菌、病毒等外來抗原反應之T淋巴球(致活性T細胞),隨後散布到全身各處之淋巴組織。
T細胞主要有三大類:助手T細胞(helper T cell)、細胞毒性T細胞(cytotoxic T cell)及抑制性T細胞(suppressor T cell),各有其功能,是人體免疫系統之重要組成。
細胞毒性T細胞對外來抗原或癌細胞有直接破壞的功能;抑制性T細胞則扮演調節的角色,避免傷及自身組織,而助手T細胞則可直接刺激其他兩類T細胞之生長與繁殖,以及活化人體內的巨噬細胞系統(註22)。
胸腺在出生後,2年內生長很快,以後隨年齡繼續增長,到青春期發育至頂峰,青春期以後則逐漸萎縮退化,成人胸腺常被結締組織所代替。
(三)後續動作(註43、44)
經過前述兩個動作程序之後,天人炁功之第三個操作則是在重點或患處局部炁療(視需要以「金光」或「金針」對患處加強療理,需注意太陽穴及心臟不可打「金針」)。
第一至第三個操作之時間各約在3至5分鐘以上,後續還有三個動作則是針對求診者左右兩邊緩緩操作三次,包括:以「金光」照頭側至兩肩、雙手肩臂處至手指端、兩側腰腎處至腳趾端等程序。
如果受診者業障或陰氣較為沉重,於右手施「金針」後,需將此陰氣向外帶出(將右手順勢,向右邊輕輕彈甩),左手照光後亦同。
調理過程中,每一個步驟皆需全神貫注默唸「廿字真言」,同時不可碰觸求診者身體,其中除了第一個動作的「金針」打性竅,不做距離限制之外(以不碰觸肌膚為原則),其他的炁療程序皆要與求診者身體保持約一個拳頭大小之距離。雙手在四肢發放加光動作,對於末梢神經系統之功能有強化之作用(註51)。
比較天人炁功與靜坐之差異,從炁能貫注之主客關係來看:天人炁功是求診者被動的接受炁療者引入及灌注炁能,而默運祖炁則是靜坐者主動引入先天炁能。
此外,從引入炁能所含藏信息的角度來看:天人炁功所引入之炁能信息,主要是以調治身、心、靈之需求為主,也就是帶有治療信息之炁能;這一個信息含藏之內容,則是由無形天醫視病症之需求而加以調整的。
靜坐之默運祖炁,是以修持及提昇內能為主。雖然在靜坐修煉之初期,可能有生理調治上之需求,但是整體上還是以提昇內能、甚至再造法身為主,其炁能之信息應該更為複雜深邃。
●圖一 天人炁功第一(A)及第二個(B)操作動作與炁能交會作用區。
●圖二 人體全身主要之內分泌腺體(註54)。
註
註18.劉劍輝,〈天帝教中國正宗靜坐的大腦反應現象研究及生理意義初探〉,《第四屆蕭大宗師宗教哲學研討會論文集》,南投,93年12月,p.117-128。
註22.Arthur C. Guyton and John E. Hall著,傅祖慶總校閱,賴亮全、林則彬、林富美合譯,《蓋統生理學》,臺北,華杏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11月2版2刷,p.419-426。
註43.《天人炁功淺談》,南投,天帝教首席使者辦公室編,81年元月修訂版。
註44.《天帝教天人炁功基本教材》,新店,帝教出版有限公司,2007年2月再版。
註47.林助雄,〈天人炁功專論〉,《靜心靜坐精要》,天帝教臺灣省掌院編印,84年10月,p.58-73。
註51.〈金光神光的治療法則〉,《第二期師資高教班聖訓錄》,南投,天帝教首席使者辦公室印行,78年12月,p.184-185。
註52.劉劍輝,〈正宗靜坐之腦部反應現象與生理意義研究〉,《第七屆天帝教天人實學研討會論文集》,98年1月10日。
註53.〈二一四、天人炁功的學理探討(四)基礎性施治過程〉,《第二期傳道傳教使者訓練班聖訓錄》,新店,帝教出版社,92年6月,p.290¬302。
註54.Guyton and Hall,Textbook of Medical Physiology, W.B.Saunder Company, 9th edition, p.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