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中山先生思想內涵 兩岸協謀中國和平發展
資料・照片提供/財團法人極忠文教基金會 2013-11-15 09:25
資料・照片提供/財團法人極忠文教基金會
●圖1/大會東道主中興大學政研所所長蔡東杰(第1排左3),邀集參與學人在會場合影留念。
●圖2、3/「孫文論壇」首日在中興大學舉行。
●圖4/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系所學生們親切的在報到處迎接嘉賓。
由財團法人極忠文教基金會、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臺灣唯心世界和平促進會聯合舉辦的「2013年孫文論壇」,10月11日至13日分別於中興大學與天帝教天曹道場鐳力阿舉行。
為發揚孫中山先生思想,並謀求中國和平發展,自2007年以來,財團法人極忠文教基金會與中國社會科學院,一直輪流在兩岸舉辦「孫文論壇」。
今(2013)年「孫文論壇」舉行的地點在臺灣,並增添2個主辦單位:臺灣中部地區學術重鎮~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以及臺灣唯心世界和平促進會。
●中興大學國際政研所所長蔡東杰。
國父偉業不能低估
開幕式在中興大學率先登場,東道主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所長蔡東杰教授致詞時說:今年我們以「孫中山先生的政治思想與實踐」為主題,紀念「革命先行者」~中山先生;中山先生無論被稱為「國父」或「革命先行者」,他在中國近代史中,所留下的足跡與偉業,既不可能被低估或抹殺,也絕對站立在關鍵的地位與角色。
正如眾所周知,在中山先生領導下,多少中國青年在將近一個半世紀以來,拋頭顱、灑熱血爭取國家民族的再度復興與繁榮,儘管屢遭挫折,依舊奮發向前,終於在歷經幾個世代後的今日,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儘管如此,這群革命志士衝破萬難,最終在1911年終結了中國最末一個王朝(滿清帝國)之後,再造中華;但短短不過2年(恰恰是距今100年前),中山先生被迫再度展開「二次革命」所昭示的制度與人心的轉型,既不能一蹴可幾,也不能被片面或主觀地宣布「成功」,唯有掌握革命的真諦,真正的圓滿,才能位於康莊大道的彼端。
蔡東杰所長強調,這個理念也是本次論壇,何以決定以中山先生革命的歷史意義,以及政治思想重點作為討論主軸的原因。
我衷心期盼本次論壇,不僅能更深入地探索中山先生思想的內涵,也能對中國與兩岸關係的未來,提供更理性的反思基礎。
接著,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長步平指出,此次論壇的題目,是孫文先生的政治思想與實踐,這是上一次關於孫文先生民生思想討論的論壇的繼續。
我們欣喜地看到,由李子弋老先生提議並推動的海峽兩岸關於孫文先生的研究,正在一步步地深入。
孫文先生是20世紀中國最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革命家之一,是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的締造者。孫文先生的思想也順理成章地成為20世紀中國各種政治力量重視運用、吸取的思想資源。
但是,也不能不承認,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與中國長期內亂和動盪的社會背景有關,對於中山先生思想的理解與運用實際上並不盡人意。
步平所長說:南京國民政府在建立後,的確曾明令各機關、學校懸掛「總理遺像」和進行「三民主義教育」,但是以軍事鬥爭為中心的蔣介石與國民政府,並沒有建立對孫文先生和三民主義的科學系統的理論敘述,紀念活動表面上熱熱鬧鬧,但並沒有讓孫文先生的思想深入人心,當然也談不上用孫文先生的思想指導中國的建設。
以對孫文先生三民主義的新解釋為代表,中共也關注對孫文先生思想的運用,把孫文先生晚年的「容共」定義為「聯共」,曾有力地推動了兩黨的合作和北伐的進軍。
但是在大革命失敗後艱難的環境下,中共當然也更關注發展紅軍以維繫黨的生存,對孫文先生思想的研究只能浮在表面。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長步平說:兩岸的孫文先生思想研究,儘管受到政治因素強烈影響,但在孫文思想研究的基礎工作方面,兩岸都有豐富的研究成果。隨後,他觀賞「中山之夜」血淚史影片後,低沈表示,「非常生動!很痛苦,也很難過,心中泛起少見的波瀾!」,並指出兩岸應以「中華一家為共同追尋的紐帶」。
兩岸研究逐漸趨同
1949年後,海峽兩岸都有了對孫文先生思想進行研究的環境;當然,對孫文先生及其思想的解釋,仍都服務於各自的政治目標。
到臺灣後的國民黨意識到必須與中共爭奪孫文先生的旗幟,於是重建對孫文先生思想的解釋體系,甚至由蔣介石親自撰寫《三民主義的本質》,從中國傳統、三民主義、
「中華民國」~「三位一體」的意識形態角度,對孫文先生和三民主義進行詮釋,各大學教授三民主義,成立三民主義研究所。
大陸則由毛澤東對孫文先生評價的「中國革命偉大的先行者」為定位,在認識孫文先生作為「資產階級革命家」與無產階級革命的聯繫性的同時,更認識「新舊三民主義的區別」和「新三民主義」的革命意義。
不過,海峽兩岸的孫文先生思想研究雖然與政治環境有密切聯繫,但都屬於史學研究的範疇;所以儘管受到政治因素的強烈影響,甚至一時被政治因素支配,但在孫文思想研究的基礎工作方面,兩岸都有豐富的研究成果。
他表示,前年,即2011年,海峽兩岸在紀念辛亥百年的活動中,對孫中山先生思想研究也進行了總結。同時,我們欣喜地發現:孫文先生思想的研究,把海峽兩岸的中國人緊密地聯繫在一起。
在擺脫孫文先生研究中的偏差後,兩岸的學術交流活躍,相互瞭解深入,特別是將孫文先生生平活動及其思想放在中國近代社會轉型的大背景下研究,我們發現海峽兩岸學者的研究不僅深入、深刻,並有逐漸趨同的現象。
這種研究的趨同,無疑是中華民族團結發展的象徵,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象徵。關於孫文先生的政治思想,近年來海峽兩岸的研究,既有突破,也有不足。
孫文先生的政治主張與決策,對中國20世紀的歷史進程的影響極為深遠,與當前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也有密切關係。孫文先生移植西方民主政治為中國設計的發展藍圖,是否能夠解決中國的問題,需要進行什麼樣的努力,都是我們今天十分關心並且希望得到解決的問題。
所以,此次關於孫文先生政治思想的研討,確實有很大的意義。海峽兩岸學者從不同角度的分析與研究,無疑會大大豐富孫文先生研究成果,同時為我們未來的發展提出有益的借鑒。
步平所長又說:子弋老先生宣導的論壇,正在健康地成長,在這裡,我祝願論壇成功,祝諸位學者學術研究更進一步。
三民主義恢宏中國
財團法人極忠文教基金會副董事長劉緒倫致詞也指出,本次研討會的主題:「孫中山先生的政治思想與實踐」,是個需要充分理解及放眼未來的重大議題。
孫中山先生於1921年12月答覆共產黨第三國際代表馬林時表示:「我的思想是繼承中國自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的正統思想,發揚光大。」孫中山先生亦於1924年2月對日本國記者談話指出:「三民主義首淵源於孟子,更基於程伊川之說,孟子是民主主義之鼻祖,社會改造導於程伊川,乃民生主義之先覺。」誠哉斯言!
劉緒倫副董事長表示,三民主義,不過演繹3,000年來所保有之治國、平天下之理想而成之也。
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孟是以人為本,仁民愛物,積極入世的儒門心傳,也是中國漢朝以後,為政者最重要的政治基石。
到了宋明理學,更完成形而上的心、理、性、天的立論與實踐,貫通「道、宇宙、人生之天人合一之學」;惟未及落實,即被科學文明淹沒。而民主與法治,尤為西學所獨擅勝場。中國正傳,幾有不復之危。
劉緒倫副董事長說:幸賴孫中山先生在最危急的時刻,將中華文化的正傳,結合當代必然之民主、法治,首創三民主義與五權憲法,作為建國與復國之大略方針,並在臺灣實際運作與驗證達68年之久,也創造臺灣一波波經濟、社會與民主的奇蹟。
一種主義若沒有恆常的理論基礎,則潮起潮落、曇花一現,不過是時光的過客。中華文化本即是宇宙道統,其精粹即為宇宙律,永不磨滅。孫中山先生承中華文化的精髓,
運用現代的民主與法治,以三民主義恢宏中國,躋身世界領導之列。
而極忠文教基金會之創立人李玉階先生,更提出「三民主義和平統一中國」。所謂「一本散萬殊,萬殊歸一本」,「三民主義和平統一中國」豈只是海峽兩岸的政治事務?這是宇宙「生生不息、返本還原」的宇宙律,是生命的歸宿,也是人類必須經過的道路。
隨後,劉緒倫副董事長以經云:「符道是福」,祝福與會全體人員都有最大的福氣:「平安、如意」。
●財團法人極忠文教基金會副董事長劉緒倫(正中同奮)。
今年論壇,計有5個專題演講。
首日2場在中興大學舉行,一是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兩岸統合學會理事長張亞中的「兩岸共同實踐孫中山的政治思想」;一是金門大學國際暨大陸事務系教授周陽山的「孫中山思想體系與中國模式」。
其次,12日、13日在鐳力阿道場,另有3場專題演講,分別是中共中央黨校戰略研究室主任段培君,主講「孫中山現代化綱領與中華民族的戰略未來」;臺灣唯心世界和平促進會理事長張益瑞發表「中山先生思想與中華文化道統之追根溯源」,以及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楊天石教授提出的「蔣介石實踐孫文政治思想的『八年抗戰』」。
●圖1/財團法人極忠文教基金會副董事長劉緒倫(正中同奮,最右者)率領同奮及學人,一同恭謁黃庭。
●圖2/來自大陸中央黨校暨哈佛大學高級研究員的段培君教授,從歷史及全球發展兩個維度,闡釋戰略之道的價值和規律內涵,為探討中華民族的戰略未來提供一個基礎性的看法。
●圖3/精研《易經》的臺灣唯心世界和平促進會理事長張益瑞。
●圖4/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楊天石教授,在會中提出「蔣介石實踐孫文政治思想的『八年抗戰』」,極具公正與嚴謹,還原蔣中正先生的原貌真相,也說明很多對於蔣介石先生的誤解。
此外,前4場專題演講亦環繞4個子題:「孫中山政治思想及其環境背景」、「孫中山政治思想中的主要制度設計」、「孫中山政治思想對當代中國之影響」、「孫中山政治思想與未來兩岸關係發展」。
同時,3天會議中,亦舉行了3場圓桌論壇,前1場在中興大學,後2場則在鐳力阿道場展開。
●圖1/88歲的維生先生(第2排右5)與大會「重量級」學人及外賓們大合照。
●圖2/臺灣唯心世界和平促進會成員(右)熱烈參與。
●圖3/嶺東科技大學財經法律研究所教授呂緒麟以「短文」祝賀2013年「孫文論壇」圓滿成功~
中華兒女 共聚寶島 孫文學說 為吾共論
道貫古今 相輔相成 承先啟後 共創和平
帝教唯心 道蒞天下 中華一家 天下為公
中華文化 性善文化 世紀和平 天下太平
繼承道統生生不息
●主辦單位之一的財團法人極忠文教基金會,由副董事長劉緒倫(正中同奮)代表向巨克毅(光膺樞機使者)致意。
財團法人極忠文教基金會指出,孫中山先生的政治思想,是立根在中華文化的基礎上。中山先生曾說:「余之謀中國革命,有因襲吾國固有之思想者;有規撫歐洲之學說事蹟者,有為我所獨見而創獲者。」
又說:「中國有一個道統,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相繼不絕。我的思想基礎,就是這個道統。我的革命,就是繼承這個正統思想,來發揚光大!」
該會強調,這個道統最高的精神,稱之為「道」。於理而言,稱之為「公」;於己而言,稱之為「誠」;於人而言,稱之為「仁」;於政而言,稱之為「中」;於功而言,稱之為「行」;綜合其應用而言,稱之為「德」;行於社會秩序而言,稱之為「禮」。
因此,中山先生的思想與實踐,是以中華文化道統的「生生不息」為宇宙觀,以「天下為公」為世界觀,以「知難行易」為實踐觀,以「和平、奮鬥、救中國、救世界」為行動綱領。
財團法人極忠文教基金會的創建者涵靜老人本師世尊,於1992年5月23日創建該會時,手訂立會宗旨精神,就開列出一條:「發揚中華文化暨闡明孫逸仙先生思想,以促進實踐中國和平統一,為人類謀求永遠和平幸福!」做為實踐導向。
因而,財團法人極忠文教基金會期盼透過本次論壇,強化兩岸政治、社會與歷史學者間的對話,以進一步建立相關學術社群之合作平臺。
主辦之一的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係去年回歸自然的天帝教樞機使者巨克毅教授(光膺樞機使者),生前作育英才之地;該校師生將首場「孫文論壇」移至中興大學舉行,實乃追思意濃。
為了紀念巨克毅教授,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更在會場首排座位正中間保留一席,置上他的名牌,並安排與會人士致獻鮮菊,低迴敬邀他共襄盛舉,場面感人。
而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兩岸統合學會理事長張亞中,特將今年「孫文論壇」所撰及演講的情誼,緬懷巨克毅教授。
此外,財團法人極忠文教基金會所屬的涵靜書院秘書長周正尋,再度邀約Needs Radio媒體傳播中心執行長宋聖陽先生(註),於10月12日晚上在鐳力阿道場大同堂,策劃慷慨激昂的「中山之夜」。
「中山之夜」,以孫中山先生革命義舉為藍圖,一一展現不同時期先烈先賢的壯烈行誼;宋聖陽先生在每個精彩段落,又巧思以感性樂章鋪陳,時而悲切,時而傷懷、時而凜然……,將靜謐的鐳力阿道場充塞濃郁與高亢的民族大義。
●宋聖陽先生(前站立者)再次在鐳力阿道場大同堂,以圖文並茂的精湛影片,打響人心,留下美好視聽見聞;這次「中山之夜」,更是令人難忘。
●「中山之夜」播放激昂、悲壯影片,最後以「中華一家」,本師遺願,劃下感性句點。
●「中山之夜」終了,維生先生緩步上台,慨嘆的說:「說什麼?要我說什麼呢?……」一個來臺60多年的老人,再度目睹當年山河變色的悲慘歲月,哽咽強調:「100多年了,只要求兩岸和諧和平……,請給臺灣最起碼的尊嚴!」
註:今年5月31日至6月2日,鐳力阿道場大同堂舉行「2013年涵靜老人講座」時,Needs Radio媒體傳播中心在6月1日晚間,以「心韻致遠‧涵靜之夜」為名,舉行精湛的音樂盛宴,現場所有人沈浸在天人大同、雅樂和光的恩典中,如痴如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