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善盡社會責任 引領創建大同世界
口述/維生先生 2014-01-15 10:05
口述/維生先生
整理/編輯部
維生先生在2013年涵靜老人宗教會通論壇閉幕式中,呼籲與會學者、同奮及友好宗教大德,不要以有神論或無神論來看宗教,而應以宗教對明天有何奉獻來評斷。他期待知識份子為明天、為道負責任,共創和平、大同的世界。
以下是維生先生在2013年涵靜老人宗教會通論壇閉幕式致詞的節錄內容:
本屆2013年涵靜老人宗教會通論壇,有兩個主題,一個是宗教的時代責任,一個是宗教的社會服務;在論壇舉行兩天的時間裡,如果無法全程參與,可能無法全部瞭解。
●維生先生展現涵靜老人的真精神,以不爭明天,求問今天為人類奉獻什麼的大氣魄來強調社會責任。
敬異愛同宗教會通
但是,本屆論壇最重要的是宗教會通。因為,參與的有專研儒、道、佛、一貫道、統一教與天帝教的學人與大德,有「無神論」與「有神論」者參與,這是臺灣少見的現象,也是涵靜老人與宗教會通的基本精神。
儘管天帝教強調為宇宙間最古老的宗教,但天帝教沒有所謂的「昨天」,也不跟既有的傳統宗教爭「今天」,天帝教追求的是「明天」,這也是涵靜老人的真精神。
「明天」是宗教徒奮鬥的主要目標,也是「追求明天,而非當世」的中華文化傳統精神。
道家與儒家縱然有不同的主張,一個追求天道,從天道看人道;另一個從人道返天道。
孔子是個「知其不可為而為」的人。「知其不可為而為」不是為了今天,而是追求美好的明天;美好的明天,必須解決當前的問題。這正是涵靜老人與天帝教精神的立足點。
近年來,臺灣宗教界共同努力奮鬥的目標與共識,追求「人類和平、和諧、和樂!」
宗教徒追求的「明天」,不論是天國!淨土!樂園!都是「明天」;「明天」是什麼?端視今天所做的努力。臺灣的未來是什麼?由今天臺灣的宗教徒決定;大陸的未來是什麼?由今天大陸的宗教徒決定;全地球的人類將決定世界的未來。
天帝教不與臺灣的其他宗教爭「市場」,如同本屆論壇的主辦單位,也是天帝教的輔翼單位-中華民國紅心字會,成立25年了!25年來從事社會服務,除了後期由政府委託的居家照顧服務,部分經費由政府補助外,其他的費用都是天帝教同奮的奉獻。
天帝教同奮多是小企業家,雖然不富有,但是都把奉獻用在有意義的事務上。
1991年(民國80年)起,天帝教設立了天人研究總院、天人修道學院與天人研究學院,我極力爭取宗教教育法的立法,但在宗教教育法立法後,我們停止腳步,沒有投資硬體設備設校,因為在有限的資源下,必須做無限的努力。
就像102年,天帝教舉辦了多次大型學術研討會,但是花費未逾新臺幣250萬元。
我們將有限的資源,分配、運用到極限,這是天帝教努力奮鬥的腳蹤。天帝教集合了一批菁英為「明天」奮鬥,每位同奮都承擔了超限的工作。雖然,天帝教不是個信徒極眾的宗教,但是絕對是個為「明天」奮鬥,有「明天」的宗教。
天帝教所有費用都來自同奮的奉獻,4個輔翼組織~紅心字會、宗教哲學研究社、天帝教總會與極忠文教基金會,莫不是同奮血汗的奉獻。
同我父親在世時一樣,每當我們決定作一件事情,當時都是口袋空空,但是,當跨出腳步付諸實行時,就有各種力量匯集來協力。
●涵靜老人
面對未來決定未來
天帝教與傳統民間宗教應用的名詞部分雷同,如「三期末劫」,這是民間宗教自明、清以來通用的名詞。但涵靜老人賦予「三期末劫」新的詮釋,他老人家說:「三期末劫」就是第三次世界大戰,也就是核子戰爭,人類共同毀滅;它面對的不是現在,而是明天、未來。
涵靜老人將「三期末劫」分為6個階段,「行」、「清」、「平」、「春」、「康」、「同」。他老人家於1994年證道前,他說:已經到了「平劫」末期,未來是「春」、「康」、「同」三個劫期。
「春」百花齊開、百鳥齊唱、百獸齊舞、百毒齊發,通過物化、毒化,經過暖化到異化。涵靜老人以他悲天憫人的視野觀照人間,他洞見明天人類面對的災難,提醒人類面對以應。
「春」劫之後,世界將近入「小康」、「大同」。涵靜老人的終極關懷是期待達到「天人大同」,但是「天人大同」必須經過「宗教大同」與「世界大同」兩個步驟,沒有「宗教大同」,極可能發生宗教戰爭,則一切都是枉然。
30年來,天帝教以「宗教會通」努力希冀達成「宗教大同」。所以,各位可以看到在臺灣宗教是和諧的,宗教間沒有衝突。
宗教的目的之一在導人為善、與人為善、善與人同,沒必要爭奪所謂的領導權。每個宗教在每個地區、種族中有各自的使命與任務,只要善盡責任使人心歸善,那怕有10,000個宗教,大家齊心努力,就不難達到「世界大同」。在「世界大同」的人間就是天國與樂園,「天人大同」並非遙不可及。
宗教的大忌是藉道斂財與藉道斂色,猶記得當年天帝教曾經爭取設立宗教法人8年未果,後來經過多方奔走爭取,方獲得黨政單位同意設立。所以,財團法人天帝教是接受政府監督的宗教,在涵靜老人「正大光明、清白教風」的堅持與教誨下,妥適、有效運用同奮血汗的奉獻。
兩天來的論壇,不論兩岸的學人與來自國外的學者,發表論文與發言大多集中在儒家,在討論宗教責任與社會服務,將儒家當作宗教來討論,這是本次論壇的特色之一。
開辦私學建立士道
我絕對同意把儒家視同「儒教」。
孔子的時代,當時王公之學破產,而發展私學,孔子為了建立一個新「士道」,所以,儒家的思想從六藝展開為六書,以教化的方式,教育中國第一代的知識份子「士」。因此,在《論語》中有9段關於「士」的觀念。如:
〈里仁〉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泰伯〉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子張〉子張曰:「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祭思敬,喪思哀,其可已矣。」
〈衛靈公〉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在《論語》孔子只在〈雍也篇〉:「子謂子夏曰,汝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提到「儒」。
士,在春秋時代是貴族最後一名,主要說的是武士與一般的官員。孔子開辦私學教育知識份子「士」,並非要他們「學而優則仕」,
「學而優則仕」不是孔子說的,是子夏講的。(見〈子張〉子夏日:「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這是鼓勵終生學習的觀念。
今天參與論壇的現代知識份子,應該追念教育中國第一代的知識份子的孔子。
反觀老子,很多學者認為他是圖書館館長,我認為值得再省察。如《老子‧十五章》:「古之善為士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今本《老子》多作「古之善為道者」,但王弼與河上公注俱為「古之善為士者」。
另如《老子‧四十一章》:「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老子‧六十八章》:「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可見,在2500年前的春秋末期,老子與孔子都努力以教育培養知識份子,期待以知識份子領導宗教,解決當代的問題。
孔子心目中的知識份子應有的特質,就是〈雍也篇〉所提的:「汝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孔子將人分為三級,在「君子」與「小人」之間為「成人」。
在〈憲問篇〉子路問「成人」,孔子清楚的說明何謂「成人」?
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
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
現代的知識份子應承擔什麼社會責任?孔子在2500年前已定下標準:「士志於道。」
對「道」雖有多元解釋,但孔子所謂的「道」,是仁義道德的道。「人者,仁也」成為「成人」的基本條件「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孔子以君子與小人做對比,做了相當多的解釋,孔子的基本條件只有宗教徒才能擔負。
老子對知識份子的期許與孔子不同。
《老子‧十五章》:「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渾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豫兮若冬涉川」的「豫」應做「預見」解釋,有預見未來的意思。
知變御變為無不為
我對孔子與老子的認識論與方法論與部分學者看法有異,我認為老子以「觀」為中心,孔子以「學」為中心。
所以,老子說:「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老子‧五十四章》老子的「觀」是「預見」。
他在第四十八章說:「為學日益,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為無為而無不為」是道家的思想。
相較於老子,用現代的語彙來說,孔子是比較保守的。
道家是知變御變,因此「為無為而無不為」。乍看起來是一點都沒有作為,事實上,在基層、民間已完成佈署,已佈下應付明日事變的種子,讓它自我發芽、成長,這是宗教徒的精神,宗教徒的責任。
孔子希望出仕,推動「仁道」,老子則希望在野。既然無法在朝推動,孔子以教育知識份子來達成他的理想。
在《論語》•〈季子篇〉,孔子說:「天下有道,則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天下有道,為何「政不在大夫」,因為政在「士」手上;下句若改為「天下無道,則庶人議。」天下不太平,基層就會怨聲載道,這正是老子努力的地方,他在民間來「變」。
由此,請不要以有神論或無神論來看宗教,而應以宗教對明天有何奉獻來評斷。
立足俗世承擔責任
孔子雖不語怪力亂神,但他的宗教精神是啟示未來,期待知識份子為明天、為道負責任。
我期待所有與會的國內外學人與朋友們一起努力,明天的世界能否和平、大同,端視全世界知識份子當下做什麼努力。
任何的宗教不是回歸到神,而應立足於俗世,不走入濁市,如何求取明天的天國與理想。這就是宗教的責任與承擔,因此何必在乎做了多少宣教工作?引渡多少信徒?因為宣教是為「明天」,不是為了佔有多少市場。
宗教的慈善與宗教服務層面、性格不同。我認為宗教的慈善是消極的,對社會的功能有限。因為我們未來面對社會、企業與宗教三個層面。
社會、企業與宗教三者互動之間,我們習慣將社會交給國家,因此形成所謂福利國家。福利國家是大政府的國家,歷經歐美國家的推動,面對的困境層出不窮,在現世已經近乎完全破產,。
我認為,福利應該交給企業與宗教,才是合理的資源分配。企業承擔經費,宗教承擔服務的角色。服務的觀念應符合現代、世界與未來性的,對所有國民的福利絕不可能由政府一手承擔。過去政府承擔所有福利的分配,結果是齊頭式的假平等。
臺灣早已邁入老人社會,而更大的問題在大陸。由於一胎化的政策,絕大部分的青年人未來必須承擔6為以上老人的安養問題,直到生命終結;除了祖父母、父母,可能還包括岳祖父母、岳父母。上有老、下有小負擔之沈重可以想見。
為何不讓宗教負起孝道教育的責任,讓所有為人子女者都能關懷上一代,盡到奉養的責任。而政府應有配套措施,如對三代或四代同堂者,能給予所得稅賦上的優惠,或購屋優惠。
另外,目前的經濟發展,許多企業在追逐高風險、高利潤的投資,獲利由企業主享受,但債卻留給社會承擔。
今年12月臺灣「日月無光」。一個是封裝大廠「日月光」亂排廢水污染環境,另一個是「日月明功」。「日月光」未盡企業的社會責任,而「日月明功」並非宗教問題,它是源自美國一種藉舞蹈、體操的教育成長訓練課程。
「日月明功」不只在彰化,目前在臺灣北部如果要完成其三階段的課程,至少需花費50萬台幣。那是美國傳來的斂財單位,並非宗教。
開放宗教何懼之有
宗教與企業的責任,在未來益形重要,企業與宗教均需積極履行其社會服務的責任。對中國大陸當局來說,宗教的慈善與服務這種大勢,已經不再是「為什麼」不開放宗教自由傳播並提供社會服務,而是「怕什麼!」
宗教的慈善與服務經費「取之於民,用之於民;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提供社會服務是天經地義的責任。難道希望宗教像少林寺變成企業一般,到香港股票上市,去斂財?抑或希望宗教提供社會服務?
如果大陸當局不正視此一問題,正本清源,那麼政府勢將承擔所有的社會福利重擔。
宗教雖分出世的「自了漢」與入世兩種,我鼓勵宗教走入社會、民間,積極參與社會服務,而不是像目前大陸的宗教,變成職業與斂財工具,將「取之於社會」的資源放進自己的荷包裡。
適應時代心靈服務
我認為宗教應歸類為服務業,為心靈的服務業。面對未來,宗教要以服務業的立場立足社會,不是剝削者,是服務者,這也是涵靜老人的基本精神。
如果宗教徒自甘墮落,成為社會的寄生蟲,不能走出自己的路,請問未來的世界將是如何?
我的父親在他所著的《新境界》的〈緒論〉有一段話,宗教原為民族中一種重要精神原素,宗教之改進可能影響民族乃至人類之進化。蓋因宗教思想和精神領導確有激發人心創造文明之功能,故宗教之產生是適應時代之需要。……職是之故,宗教必須具有常住不滅的革新精神,方能為人類之傳統信仰,而保持宗教本身的長存價值。
可見宗教的價值決定在是否關懷世界?關懷人類?關懷一切眾生?而不是自私自了的自了漢,所以他要求天帝教同奮「不為自己設想,不求個人福報」。
相較於一般宗教徒在禮拜祈禱時莫不為個人祈福,天帝教的教徒同奮好似一群傻瓜「不為自己設想,不求個人福報」。
所以過去在家族裡,我的叔伯都認為我父親是個瘋子,朋友認為他是狂人。但是他真正做到孔子所說的「知其不可而為之」;到了晚年,他做到了老子的「為無為,而無不為!」
我把涵靜老人的精神鄭重介紹給今天在座的老朋友、新朋友。鐳力阿的大門永遠為大家開,這是大家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