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聽多看多寫振視聽文采 精銳薪傳首登鐳力阿道場
記錄/趙淑一、康凝書 2014-03-15 10:20
記錄/趙淑一、康凝書
攝影/蔡光貧貧、邱乾恆
陸朝武(光中樞機使者):《中央日報》、《民生報》
陳季芳:《時報週刊》、華視新聞總監
趙曉寧(敏狀):《中國時報》、全國廣播、佛光山新聞營講師
蔡文湖(光貧):天帝教資深攝影師
黃宏璣:《聯合報》
●參與「第1期編採營」的同奮們大合照,每個都按「讚」!
培訓人才絕不斷刊
陸朝武(光中樞機使者)
《天帝教教訊》(簡稱《教訊》)編輯部辦理第1期編輯採訪營,是非常好,且是應該要做的事。《教訊》一路走來,從民國72年至今(103年),已有31年。
我從民國70年參加正宗靜坐班後,可說一門深入。由於在大學時期(文化大學),學的是大眾傳播,皈宗天帝教後,發現全省都有同奮分布,且人數越來越多,因而建議師尊,是否要有一個刊物來連繫同奮感情、交換奮鬥修持的心得。
當時,師尊看了我一眼,沒有回答。我不死心,1次、2次,3次……向師尊建議。後來師尊說:「可以啦!但是,你要做就不能停。如果要辦,不能說今天有稿子就出刊;明天沒稿源、沒時間了,就說我沒辦法做下去了就停辦。」
此外,師尊說:「要做的話,你自己專職來做。」我那時還在報社上班,沒想到師尊會這樣要求。我跟師尊說:「好,我辭職,我專職來做《教訊》。」
就這樣,《教訊》從民國72年7月16日創刊;創刊號出來時,師尊正好要去日本,化解日本的天災人禍,在機場看到創刊號,非常高興;他老人家說:「現在有《教訊》了,大家要多發表個人的奮鬥心得。」
《教訊》,這幾個字是師尊用簽字筆書寫的,創刊號在《教訊》右邊的欄位,可以看到6288字號,奉中華民國內政部准許天帝教自由傳播。
然而,天帝教除准許自由傳播外,其刊物~《教訊》,還是要向新聞局合法登記,因此《教訊》到了第4期,才經新聞局核准下來,亦即民國72年12月1日,《教訊》在合法登記下,又再出現於新聞局合法登記的第1期。
獲得「行政院新聞局出版事業登記證 局版臺省誌字第參貳貳號月刊」的《教訊》正式出刊後,它前幾期乃試辦性質,但仍計入整體出刊期數中(如:期數總編號為364,當期封面出刊期數,則為360期)。
早期《教訊》只有16開8頁4張,原則上是每個月出刊1期。如有特別狀況,也曾2個月才出刊1期,採助印方式,免費贈閱。
第1期《教訊》刊頭是師尊的簽字筆跡,第2期開始就用天帝教的標準字體,也是師尊書寫的。
師尊在《教訊》發刊詞指出,天帝教復興兩年來,全賴同奮艱苦奮進,卓然有成,現在臺北、臺中、花蓮、高雄四個道務中心……,那個時候只有3個中心:道務、教務、財務,「管理」跟「天人炁功」是後來的……。
●師尊與建議興辦《天帝教教訊》的光中同奮(現為樞機使者),為了校稿,以及掌握出刊時效,密切聯繫與互動;這些當年留下的便條紙,足證師尊重視文宣精準度與效率的一面。
教史文獻珍貴資源
從《教訊》中,可以看出天帝教的發展演進、皈宗同奮增長情形,因而《教訊》的發刊,在於聯繫交流,亦成為教史文獻的一個珍貴來源。
初期《教訊》版面只有8個,現在已增至100多個,可見教院的活動越來越多,同奮投稿的意願也增加許多。現今同奮要了解帝教歷程或發展,從教史找得到,也可從《教訊》獲知。
師尊做事非常細心,在還沒有《教訊》時,他老人家都會請其8弟每天寫日記,記述教內大小活動,但有了《教訊》後,天帝教的大小活動記載得更富饒詳實了!
師尊面對天帝教刊物,每篇重要的稿子,都會親自過目,每期大樣編好,我也一定會給師尊過目。通常大樣出來後,師尊會仔細校閱,刪修來稿不妥之處,希望照原稿仔細校閱,務期沒有錯字為要。
尤其,當年蔣緯國將軍在天極行宮對正宗靜坐班學員的講稿,內容陳述蔣將軍當年在華山跟師尊見面的過程,師尊對於這篇講稿,十分重視與謹慎,親力親為校稿,不會因為是首席使者就下命令要同奮配合協助。他老人家對每篇稿子,都是非常仔細去看的。
同時,師尊一方面關心《教訊》;一方面也告知自己的行程,讓《教訊》得以刊登每次行腳紀實。
我保管多年師尊惠賜我經辦《教訊》的金玉良言,展示給大家看;這些便條籤,可以看出師尊非常重視天帝教刊物,讓我窩心與感動。
他老人家延續接辦《自立晚報》的精神,強調「出刊不能拖延!」做事非常積極,常常分秒必爭,務期每個月底前出刊。
在師尊的教誨下,我受到精神感召,因而在做《教訊》時,也抱著兢兢業業的態度。
一路走來,《教訊》漸趨嚴謹,可以看出歷任總編的辛勞,希望大家共同維護,也希望參與的人越來越多。
傳播出版委員會舉辦編採營活動,就是希望每個教院都能有聯絡人或是寫稿的人提供稿源,《教訊》絕對不能中斷,期盼藉著編採營活動培育出發心的編輯人才、採訪人才,壯大弘揚 上帝真道的品質。
感知紀實追求公正
陳季芳
●陳季芳講師說:採訪就是「採訪一個Fu」!
什麼是新聞?能夠讓人相信的事件就叫新聞。
採訪有何條件?首先要產生疑惑、產生好奇。
採訪,就是Fu(感知);把Fu(感知)實實在在記述下來,就是採訪。採訪是為了寫稿而準備,必須觀察、聆聽,全神貫注。
寫稿時,仔細聆聽,分辯真假,追求公正,不求客觀;因為每個人先天有對人事物的判讀,不可能客觀,但追求公正是可以做得到的。
寫下來,是對採訪事件的「再思考」,有沒有錯誤?有沒有漏失?只有透過寫下來,才能進一步再回想整個過程。
採訪的目的,是為了達到周全,好的文筆,詳盡的細節能支撐新聞的周全度;培養好奇心,比較過去的經驗,則可強化寫稿的良窳。至於,從哪個角度下筆,自己會有感覺。
採訪,要配合人、事、時、地、物、原因。感同身受,是採訪的基礎,可信度要抓好,並要有獨特性。
邏輯判斷謹慎構思
趙曉寧
採訪,顧名思義,「採」是用手去蒐集資料,不論是用書寫、筆電或是索取資料回來,都是以手為主;「訪」,即是以言談下手,但這是有技巧的,忌諱單刀直入,可以迂迴或是以漸進的親和方式,擷取標的。
採,多半是靜態資料的蒐集;訪,是動態的互動。
採訪,大多以人氣為主,兼具有趣、偉大、奇特、感人者,但有時非關人的,也是採訪的主軸,如:天災、建築物、花卉植物、動物……等。
採訪,就是在普遍性中,尋找特殊性,為了詳實,在架構上就必須「完整」,主題與相關訊息應有適切配套。
如:在人來人往的市集,出現一隻獒犬咬傷了3歲小孩,造成小孩必須截肢,採訪如何趨向「完整」?不妨考量下列角度:
●趙曉寧(敏狀同奮),以珍貴範例,闡述採訪與寫作的箇中三眛。
一、訪問小孩主治醫師,說明受傷的狀況。
二、在市場等公共場所照顧小孩的注意事項。
三、心理醫師談論小孩心靈傷害與接受截肢的問題。
四、找獸醫師談論狂犬病的問題。
五、獒犬管理與非法進口問題。
採訪,從無到有,不要害怕得失,只要認真學習,勇於踏過,累積經驗後,自然游刃有餘。
所謂經驗的累積,包括如何掌握追蹤的事件;邏輯性的推想,進而推論;聲東擊西的辨識;真話假話的判斷;細膩謹慎的構思;下筆精準度的拿捏;後續報導的連慣性與精彩度,這些都必須慢慢依賴寶貴經驗的累積。
記錄史實使命必達
蔡文湖(光貧)
●天帝教資深攝影同奮蔡光貧,現身說法,將寶貴經驗公開。
攝影人員必備條件:
一、使命感:當作天命、任務,將能使命必達。
二、攝影基本功:培養攝影眼及技巧,搶鏡頭快、穩、準。
三、器材: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材功能及操作必須熟悉,如:●單眼相機、鏡頭●備用相機(類單眼、傻瓜相機)●閃光燈●背包或攝影背心●三腳架等,是否完備?
四、電腦修片能力:具有水平、垂直、曝光度修正,以及裁切、背景處理等photoimpact的應用與處理能力。
五、行前準備:1、2天之前做好準備。
●相機及閃光燈之電池充飽電,備用電池亦要準備。
●記憶卡清空,並多預備一個。
●檢視傳輸線、三腳架。
●檢視相機、閃光燈,鏡頭清理。
六、拍攝前:
●提早抵達現場,勘查場地,預先佔據有利位置。
●取得程序表或探詢地點,以便事先就定位。
●與搭檔分配任務或位置,前後、左右、內外。
●服裝不要太鮮豔,以免引人側目。
七、拍攝中:
●遵守規定:如定點拍攝或不可用閃光燈或上臺。
●不妨礙錄影或他人拍照(勿跑太前面或蹲著突然站起)。
●不破壞現場莊嚴氣氛,動作不疾不徐,拍完閃人,千萬不要賴著不走,妨礙其他人取鏡。
●注意禮節,尤其對首席、貴賓,閃光燈勿面對面直射。
●主題、大場面、局部特寫、工作人員,要以不同角度拍攝。
●適當運用閃光燈、三腳架,擷取最佳畫面。
●團體照必須安排、答數、多拍,以防閉眼或未看鏡頭等缺憾鏡頭出現。
八、拍攝後:
●照片輸入電腦存檔整理、修圖。
●燒錄DVD交付主辦單位。
九、檢討缺失,日後改進,累積經驗,精益求精。
數位時代善用技巧
黃宏璣
數位匯流時代的新聞採訪技巧:
一、要有新聞眼、新聞鼻、新聞腦:新聞來臨前,都會出現徵候。
二、思考能力:規劃的內容及角度,新聞發不發,發多少字、文字、照片、圖表,都要胸有成竹。
三、要有數位相機與筆電,培養拍照取角能力。
四、新聞採訪的重點:
●Who:訪問對象是誰?
●When:何時?
●Where:地點在哪?
●What:內容或主題是什麼?
●Why:為何發生、演變或出現?
●How:結果如何?或為何形成?
●跑新聞逾30年的現任《聯合報》南投地區記者黃宏璣。
六、採訪工作的基本方法
●關鍵在於問題中肯。有一個好的回答,必須要先有成功而附有創造性的問話。
●新聞對象,包括人與事物的背景資料進可能蒐集瞭解,記者要有豐富的知識。
●確切掌握自己想採訪什麼。
●最好先有採訪大綱。
●要事先預習自己能回答問題當中的60%才可以,表示已進入狀況,不會提外行話,遇到專家反問也能應付。
●預約採訪,尊重對方的時間安排。
●挑受訪者最拿手的當作話題。
●創造自己的默記法、速記法、圖表法或筆記法,以游刃有餘面對採訪狀況。
●態度要誠懇莊重,問話要直截了當。
●仔細聽發現問題,不要讓對方覺得談不下去。
●訪問後立即畫出重點資料,抓出題要,選擇吸引受大眾喜愛的話題,寫成新聞稿。
七、克服封閉的管道
●把他人提供的新聞稿,當作參考。
●試著在新聞稿內,找出新鮮角度或有爭議性、有發展性的題材發揮,再繼續追訪,將能成功披露更多內容。
●建立人際關係:平時必須鋪路,多多廣結善緣,親和力要佳。
八、突發新聞的處理
●平時要有遇到任何風吹草動,就能略知一二的歷練。
●設法訪問意見,立場不同人物,也不可忽略小人物,線索可能會出現,再回去訪問相關人士,說不定就套出新聞。
●要有辦案能力,細膩、敏感與謹慎度要夠。
●要像個能幹的私家偵探。
-冒充術
-一目十行,記憶力超強
-神偷術
-追蹤術
-把握最佳時機
●跑新聞時,最好不要先拿出筆記,否則受訪者容易趨躲閃避。
●尊重新聞來源,不可隨意透露他人發生了什麼事,影響後續的追蹤進程。
九、注意事項
●突發新聞就是,事前毫無跡象可尋,無法預作準備,為能臨機應變,要靠經驗與沈著應變。
●採取重點新聞的處理方式,先掌握發生狀況的大原則,快速獲取事件原委。
十、注意事項
●有計劃的採訪,先思考好要掌握什麼?
●立即抵達現場採訪相關或周邊人、事、物。
●取得現場照片及資料。
●獲知突發新聞時,可先單獨行動,但需與採訪部門聯繫,以便增援,甚至內部配合工作,如:調閱相關訊息,蒐集事件曾有的因果或進一步追訪。
●注意安全與充沛體力,正確判斷。
●應注意突發中的突發,事先未料,結果續又出現衍生新的情形;一般而言,需靠經驗的累積,比較容易應付。
講師們在現場舉出許多生動與精彩的採訪實例,以及寶貴經驗,因篇幅有限,期待舉辦「第2期編採營」時,與同奮們再次分享,並期待大家踴躍共襄盛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