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帝教總會依循傳統 承辦祭祖大典15年不墜
劉鏡仲 2014-04-15 10:50
文/劉鏡仲
攝影/蔡光貧
編按:今年祭祖大典,由中華帝教總會新任秘書長劉鏡仲,首度擔綱主持人;她在祭祖大典舉行前,特別語重心長闡釋祭祖的意涵,並感性籲請大家穿越時空與列祖列宗印心,與上蒼印心。
●今年祭祖大典,中華帝教總會新任秘書長劉鏡仲,首度擔綱主持人,表現可圈可點。
她強調,唯有了解祭祖源起後,才能以更虔誠靜穆之心,一同與先祖們親和交流,氣感相投,進而人天合一。
中華民族海內外同胞聯合祭祖大典,103年3月22日在臺中市清水區天極行宮舉行。
今年歲次「甲午」,命運多舛的中華民族,不知凡幾的先聖先賢,在歷史的正義洪流中,或穩固基石、或壯烈犧牲、或造福人群、或堅守薪傳,因而今年響應祭祖的人氣,格外興旺!
祭祖大典三獻禮表文,沿用幾十年,去(102)年大典後,在李行導演(維光樞機)鼓舞下,光節樞機(103年2月5日證道)欣然同意為今年「中華民族聯合祭祖大典」重新改編三獻表文。(註)
隨後,江樞機廢寢忘食執筆,修改不下10次。完成後,他就封筆,所以今年祭祖大典的三獻表文,毋寧說是他老人家「絕響文采」。
天帝教總會從民國88年舉辦祭祖大典,至今15年,始終孤獨走著。15年來,中華天帝教總會依循中國傳統祭祀先祖禮儀,至誠至敬行禮如儀。
近年來國內外天災人禍頻仍,各地莫不祝禱人心向善,社會祥和、國家平安、世界和平,因而祭祖大典主在喚醒民德歸厚,人心復古,抱道樂德,發揚「慎終追遠」的倫理美德。
●圖1/天帝教光照首席使者首度在祭祖大典中,擔綱初獻禮主祭官;值此甲午年之際,由他老人家主祭,告慰「甲午共業」受難先祖,意義深遠!
●圖2/亞獻主祭者為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主任委員蔡春鴻。
●圖3/三獻主祭者是中國佛教會副理事長釋明光法師。
●圖4/賜福者為天帝教林維春開導師(右),受福者為蔡元申同奮。
祭典前,特別邀請天帝教洪靜雯講師先行講述「祭祖與黃帝的淵源」,讓與會人士曉悟敬天法祖,傳揚淵遠流長祭祖文化的重要性。
中華民族歷代以來,祭天和祭祖都是表達「不忘本」的真義,把祖先當作神明祭祀,亦將黃帝當作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
中國人家家戶戶供奉自己的祖先,同姓親族甚至建造祠堂共同祭祀;因為中國人認為生命圓成之際,就是歸天成神時,因此「敬天祭祖」就成為中華文化傳統。
祭祖大典計有六大規範~迎神禮、初獻禮、亞獻禮、終獻禮、賜福禮、送神禮。其中,迎神禮和初獻禮是由大典的總主祭者擔任,亞獻禮是由亞獻主祭者擔任,終獻禮與送神禮是由三獻主祭者擔任。
三位主祭者,都是邀請社會德高望重的政治菁英、社會先進與宗教代表。賜福禮源自古代祭禮的「飲福受祚」,意寓將年長者「福壽綿長」的智慧、福氣,傳導給年輕人。
今年總主祭者,首由天帝教童光照首席使者主儀,亞獻主祭者為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主任委員蔡春鴻,三獻主祭者是中國佛教會副理事長釋明光法師。賜福者為天帝教林維春開導師,受福者為蔡元申同奮。
送神禮,則由禮生陪同三獻主祭者捧祝帛詣燎所,接著望燎,將祝帛焚燒升天,象徵著整個祭祀最終最重要的部分;祝文與祝帛焚燒升天,乃祈求列祖列宗收到人間祭祀與祈福,也象徵希望天上聽到人間的聲音。
程序進行中,觀眾可以目睹三位主祭者和賜福者,都是從面對著舞台的右邊上台;年輕的受福者,則是由面對舞台的左邊上台。
●圖1/恭謹啟扉後迎神。
●圖2/天極行宮駐宮開導師蔡光鸞帶領同奮們恭誦《廿字真經》,祈求安居樂業,國泰民安、世界大同。
●圖3/中華民族各姓、各族大融合,一同參與祭祖大典盛會。
●圖4/全體與會人員祭祀列祖列宗後,以最虔誠的心恭誦經典迴向。
這是講究古禮「龍、虎」的方位;右邊是龍位、是大位,只有德高望重的主祭者和賜福者可以從右邊上台。舞台左方是「虎位」方位、是小位,年輕人僅能從左邊上台。
同時,大家也可耳聞司儀高呼「樂奏」、「樂止」。依據《禮記》與《樂記》,古禮祭祀一定有禮有樂~「大樂與天地同和,大禮與天地同節。和故百物不失,節故祀天祭地,明則有禮樂,幽則有鬼神。如此,則四海之內,合敬同愛矣。禮者殊事合敬者也,樂者異文合愛者也。」
因此,從迎神禮開始,必搭配國樂「樂奏」與「樂止」,以進一步彰顯禮儀的莊嚴。
此外,所有禮生的服裝都採明朝服制,音樂由臺中市東山民族樂團擔任演奏,並朗誦「始祖之章」、「祀祖之章」、「紹祖之章」、「敬祖之章」,以及「安祖之章」。禮成後,大家合唱〈中華民族頌〉,希望中華民族經得起考驗,千秋萬世,直到永遠。
中華天帝教總會主辦祭祖大典,均以莊嚴的禮儀,深具中國傳統文化的特色呈現,不分種族、地區,期盼優秀的中華民族子孫齊聚一堂,恭向中華民族列祖列宗祭祀,祈求國運昌隆、國泰民安、兩岸和平、世界大同。
註:今年首度呈現的祭祖大典三獻禮表文,詳見359、360期《教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