徹悟褊狹互愛互助 三絕三棄天下太和

徹悟褊狹互愛互助 三絕三棄天下太和

首頁 » 天帝教教訊第367期 » 徹悟褊狹互愛互助 三絕三棄天下太和

趙光武開導師  2014-10-15 11:10

趙光武開導師
圖/編輯部

  極院傳播出版委員會主任委員趙光武開導師,結合天帝教教義、昊天心法與丹經重新解讀《莊子》,拋磚引玉,期待激揚同奮解讀經典,與古聖先賢炁氣交流,為振興與發揚中華文化戮力以赴。

  接下來,連叔闡述「神人之性」,說明神人為何要離世而居,棄世不為?原因在於神人知道更高的境界,有更大的追求。

  「之人也,之德也,將磅礡萬物以為一;世蘄乎亂,孰弊弊焉以天下為事?」

  莊子說:「那個神人,他的人格、品德與天地同在,澤被萬物,使萬物突破自己的局限性;人世間名利紛亂,誰肯勞神苦思,吃力不討好地把治理天下當事業來做?」

  一般版本的斷句為「之人也,之德也,將磅礡萬物,以為一世蘄乎亂,孰弊弊焉以天下為事!」並譯為「神人的人品、德行廣被萬物,為一代人求得天下的安定、安和,誰會勞神苦思的把天下事當作一件事來做呢!」

  文中「以為一」的「一」,指的應是「大同」。「世蘄乎亂」的「蘄」,是祈求、希望的意思。雖然《說文》:「亂,治也。」各家把「亂」,訓為「治」,下面的話就不通了!

  既然世人盼望有賢人、能人,出來治理天下,神人為什麼視世人的迫切需求而不顧?神人不是太過自私自利?所以一般版本的斷句,把神人磅礴萬物,理解成為求得一世之治。「祈」(蘄)是神人的行為;神人「為一世蘄乎亂(治)」,這樣解釋,後面的話,要銜接上去顯得很勉強。

  「亂」與「一」是相對的。神人的目標是大同,但世人多自以為是,以彼為非;經常無意之間妄稱此長彼短、妄言此是彼非,嫉人勝己;願望、動機經常衝突,不時天人交戰,這不就是「亂」?

  雖說世人似乎都期待統一,也想生存於治世,但是如果都以自我認定的「一」去執行,都希望別人以我為尊,這種以「自我為中心」求一、求治的心念,實質正是亂的根源,難有致和的可能,更難以期待把天下治理好。

  當然,道家的神人,無人無我、無為而治,似乎不會勞神苦思;不會把自己逼到疲累厭倦,但是心繫天下安危,關心百姓福祉的心常在,絕不會只是個「自了漢」。

  對照〈齊物論〉「夫吹,萬不同,而使其自己也!」風吹萬竅,發出各種音響,無論如何變化多端,風的性質是相同的。莊子的意思乃指:「去主宰而回歸自己,反支配而純任自然。」亦可謂:「人所具有的生命動能一樣,風生水起,其中表現出的強弱高低,則是因人而異,各自受命不同而已。」

  體現莊子認為得道者,應該去促成萬物轉變,但不可越俎代庖,去強制萬物變化的基本原則。

  因此,過去諸多版本,在斷句上與解釋上容有不同,何者與莊子「印心」?有待讀者自由心證。

  莊子的看法,是因為神人有更高的境界、更大的追求。治理天下的事,與神人境界的追求,是不可同日而語的。但這僅是一種面相,神人絕不是「自了漢」,恆常心繫天下,關心百姓福祉。

  誠如,本師世尊於民國80年元月首度致函鄧小平先生時強調:

  我是一個與世無爭的宗教徒和「有神論」者,但我關懷世界、關懷社會、關懷時代、關懷同胞。我認為當前人類最大的苦難根源,是出自于「恨」,而沒有「愛」。

  所以我服膺天帝教的中心思想,就是中華文化的仁愛思想與王道精神為根本,呼籲世人急起從根自救,擴大人類生存合作之思想領域,祛除人類鬥爭之凶暴心理,邁向「精神重建、道德重整」,並以宗教大同、世界大同、聖凡平等、天人大同為終極目標,以向自己奮鬥、向大自然奮鬥、向天奮鬥,為修持的行動綱領,且以科學的方法去驗證傳統的宗教經驗。

  所以我一貫主張:

  ─讓一切有神論者,徹悟門戶畛域的褊狹,歸向大同,而非自大自私。

  ─讓一切大同論者,徹悟平等自由的精神道德,歸向互愛互助,而非仇恨鬥爭。

  觀照今天世界人類共同面臨著生活與生存的危機,其解救之道,唯有揚棄暴力與私見,共同打開共生、共存、共進化的大門,邁向和平、繁榮,積極建設的康莊大道。

  因之,宗教徒與共產黨人固是道不同,但面對人類進化的共同期望卻是一致的。就當前急務而言,那就是終止人類流血戰爭的「破」,積極進行增進人類福祉的「立」。

  亦如首任首席使者於民國88年8月14日垂示:「本席於駐人間之十四年當中一再強調:天帝教絕不參與政治,但天帝教要關心政治、影響政治。目的是在以宗教的精神力量結合『民之所欲』,善導政治之所向。」

  之人也,物莫之傷,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熱。是其塵垢秕糠,將猶陶鑄堯舜者也。孰肯以物為事?

  莊子說:「這個神人,外物傷不了他,洪水滔天也不會溺斃,太陽曬得金石都熔化,泥土山崗都烤焦了,神人仍然不會感到熱得難熬。他以塵垢(按:灰塵和汙垢)秕糠(按:秕,子實不飽滿。糠,稻、麥、穀子等的子實,所脫落的殼或皮;比喻卑微無用、沒有價值的東西,猶如垃圾),都可以塑造成珍奇物品,哪裡肯以俗物為事務呢!」

  神人不以天下為事,不以物為事。以天下為事,可謂求名;以物為事,可謂求利。

  「聖人無名」可以不求名,未必做到不求利。只有到了神人境界,才能不以物為事;不為名、利,才算「無功」。這就是莊子心中,神人與聖人的不同吧!

  人類社會構成的「天下」,不斷異化、對立,如前述本師世尊給鄧小平先生的書函一樣,所以必須以「中華文化的仁愛思想與王道精神為根本,呼籲世人急起從根自救,擴大人類生存合作之思想領域,祛除人類鬥爭之凶暴心理。」對抗「物」的傷害,或者把傷害減輕到最低程度。

  郭店楚墓竹簡中《老子‧甲本》,開頭即提出「三絕三棄」:「絕知棄辯,民利百倍;絕巧棄利,盜賊亡有;絕為棄作,民復孝慈。」(按:郭店楚簡所載內容與傳世之《道德經》第19章:「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頗有不同)

  正是老莊預見社會異化現象的日趨嚴重,希望能制止和糾正。但是,當時倡仁義導致的天下趨名逐利,動盪紛亂,已是明顯的事實。

  老子提出「三絕三棄」理論的有效性,已不可抱太大的希望,社會異化已非社會力量扭轉得了,內聖外王之道,再現於世的希望極微,以教化通過個人改變社會、挽救世道的想法是不現實的。

  〈天下篇〉指莊子:「以天下為沈濁,不可與莊語,以卮言為曼衍,以重言為真,以寓言為廣。」所以,莊子「獨與天地精神往來」,傾向與每個人心靈對話;傾向於求道、得救是個人的事,與社會環境無關。

  嚴格來說,莊子不是給有社會地位、有較高道德水準的所謂君子拿來品論的;而是對每一個向善的靈魂,直接發出的呼喚。

  神人能不為物害,正因為他們不取物利;神人不取物利,所以能盡得物之利。就像滿山鮮花,欣賞而不採摘,不以賣花求利,山花就會越開越茂盛,吾人更可從中獲得更大的愉悅。世間最好的物,只是神人世界中,垃圾的再生品。神人對物事還會有什麼興趣呢?

  雖然,我們無法確認莊子是否親身體驗自己所說的至人、神人的境界,但他有意無意中,點示出修煉的功夫論,值得同奮關注並深入研究。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