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教修持法門聖訓解析輯之一—觀念篇(四)

帝教修持法門聖訓解析輯之一—觀念篇(四)

首頁 » 天帝教教訊第367期 » 帝教修持法門聖訓解析輯之一—觀念篇(四)

編輯部  2014-10-15 12:00

編輯部

  編按:天帝教透過天人交通傳訊的聖訓,多由無形教化單位降傳而來,內容淺顯、珍貴,深入研究當可盡窺帝教精神之脈絡。

  然而,30多年來帝教累積之聖訓如寶山,唯恐同奮有不見輿薪之憾,極院傳播出版委員會與多位資深同奮成立專案小組,發心整理本教復興起至民國100年正式公布之聖訓(不包括閉關與個人申請之無形批答),粗略分為36類,進行「導讀」,期將浩瀚之金玉道言,轉為對同奮修持有益之南針。

  有關修持法門之相關聖訓近150篇,概分為觀念篇、心法篇、性功煉心篇等單元;「導讀」以延伸閱讀方式,引用本師世尊訓勉、授課相關內容與中華文化、佛道精蘊補充,暫名為「同登聖域」。

  《天帝教教訊》自本(364)期開始連載。

天人合一急頓入手 理行並重避免空談

法源首席童子:

民國83年3月26日
甲戌年2月15日

  恭向首席本師世尊呈報2月分上半月要事如后:

  一、無始古佛大老前輩傳示:有關首席自本(83)年4月11日(陰曆3月1日)起,舉行49天閉關一案,茲事體大,攸關本教未來6年弘教暨救劫大業。因此,無形將此案與首席於民國77年百日閉關修煉鐳炁真身案,列為同等重要級數。故,有形內、外護關人員均應善盡職責,勿怠勿忽,犧牲奉獻,奉領天功。

  二、崇道真人老前輩傳示:本教之天人合一觀,乃是以急頓法門入手,並以昊天心法為依歸,因此,天人合一組之運作組務,應兼併理論思想與實務經驗,而避免流於空談、想像或個人經驗之以偏概全,進而發揚天人合一之真諦,使御心救劫渡人之妙,盡在靈覺之中!

  天帝教同奮修習的「直修法華上乘昊天虛無大道自然無為心法」是獨一無二的「御心大法」,適逢此曠劫難逢的「三期末劫」救劫渡人之利器,聖師祖太虛子於民國77年(戊辰年)3月7日的聖示說明得很清楚:

  自人類懂得修道以求長生不老,甚至於了脫生死以來,各種修持方法層出不窮,雖「法法相通,萬法歸一」,實際上,最真正、最高境界之修行法,即「無為法」,亦是首席道盡天機之「直修法華上乘昊天虛無大道自然無為心法」是獨一無二的「御心大法」,是直接煉神還虛、煉虛合道、以能即地成就仙佛的修持大法!

  可嘆眾生真性迷昧,尚未能聞得帝教之「急頓法門」,仍徘徊沈戀於各式「有為法」之中,誠屬可惜啊!

  《金剛經》曰:「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此即早已說明了「有為法」均屬妄相也!而帝教之自然「無為法」,乃以昊天正炁,依自然法則雙修性命方能借假修真,煉成救劫身外之身,並與太虛同體,無始無終!

  在此有一偈,冀希同奮能有所參悟而明心見性。

  「修道容易守道難,難過此身付蒲團;

   蒲團坐破還是我,是我休作如是觀。」

  《宇宙應元妙法至寶》也說明了「御心大法」的殊勝:

  「御心大法」,就是以祈禱的念力與無形的法身,來御使人心趨向。你們的天門開啟,上通於天,下親和於鬼神,經過祈誦可以達到念力致祥的目的。如果原人能夠奮發不懈,得 上帝之賜封,就會有一封靈來配合;如果你能勤於修煉,則你的封靈就可以在無形界壯大,亦可在無形中顯化,這是最上乘的「御心大法」。

  而「御物之術」就是以氣功或靈力,來達到使物體運作的法術。其小者為江湖茅山之術;其大者為地仙分身之術,可是它的作用範圍很小,可以用此來吸引虔信,但是無法做積極廣泛之「救劫」行動。

  天帝教昊天心法所煉的是法華上乘「御心大法」,心可以御物,可以影響行為的準則。在前篇亦有談到修行「昊天心法」的問題,你們可以參考所謂「急頓法門」,就是要你們在很短的時間裡頭去煉成法身,而與此法身配合行「御心大法」。

  這裡的「御心大法」,並不是毫無來由的去控制別人的神識,而是為「救劫」而行動的法門。

  此外,針對部分同奮可能對「理入」、「行入」仍不清楚,特解說如下:

  達摩在北魏傳授的是,以《楞伽經》為依據的獨特大乘禪法。他提出了「理入」和「行入」的「入道」途徑;「理入」屬於宗教理論,「行入」屬於宗教實踐,即禪法的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教義,也就是菩提達摩的簡易禪法。

  達摩的禪法,主要是圍繞著「安心」而展開的。宗密曾指出:「達摩以壁觀教人安心云,外止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豈不正是坐禪之法?」(《禪源諸詮集都序》卷上之二)

  至於,如何才能入道?《略辨大乘入道四行及序》說:「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種:一是理入,二是行入。」這就是達摩禪法的主要內容,即「二入四行」說。

  道宣在《續高僧傳》中,詳細解釋了「二入四行」說:「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客塵障故,令舍偽歸真。凝住壁觀,無自無他,凡聖等一,堅住不移,不隨他教。與道冥符,寂然無為,名理入也。」

  所謂「理入」的真正蘊義在於,憑藉經教的啟示,深信眾生是同一真如本性,但為客塵妄想所蓋覆,不能顯現。所以令舍妄歸真,修持心如牆壁,堅住不移的觀法,遣蕩一切差別相,與真如本性之理相符,寂然無為。

  所謂「行入」,即實踐法門,分為四行:

  一、報怨行,指要安於苦修,甘心受之,今日雖無所犯,但所遭遇者,都是自己宿業所致,所以要安於一切,不生怨恨之心。

  二、隨緣行,是說要以眾生無「我」的立場,去看待一切,苦樂隨緣,心無增減,安於修道。

  三、無所求行,指不生貪著,要安心無為;認識到人生是苦,貪著就是人生痛苦的根源。

  四、稱法行,即性淨之理,就是說,前三行的實踐,要以「性淨之理」作指導,認識到「自性清淨」,並在實踐中,使自己的行為意識契合於這一真理。

  總之,所謂「四行」,就是要泯滅冤親愛憎,等視苦樂得失,無所願樂,無所貪求,安心無為,任運自然,與法性之理相稱而行。

  「理入」與「行入」,概括了達摩的全部禪法思想。這種壁觀的安心法門和與理相稱的頭陀苦行,既不等同於印度傳統禪法,也不同於初傳中國的各類禪法。

  「行入」是修禪的形式與方法;「理入」是所要達到的禪境。它們略相當於傳統禪法的止觀或定慧。達摩禪法,在這兩方面都作了顯著的變革。

  他的「理入」說強調,含生同一真性,本來清淨,只要凝住壁觀,安心無為,即可使自然清淨心與真如佛性冥然相符。

  他的「行入」說,一反以往禪法的繁瑣形式,不再注重靜坐與調息等,而是以「安心」為宗旨,在契合「佛性」的基礎上,隨緣而行,任運自然。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