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遷成全球災源
謝靜端 2023-12-15 10:15
今(2023)年8月28日公布了一篇跟「氣候變遷」有關的聖訓,昭示:「以救劫而論,有必要立為第三時代使命」,以下為該篇聖訓部份內容摘錄:
2023年8月28日,極初大帝聖示:
近年來對生存環境的變遷,全球人類的重視程度逐年增加,乃是人人切身有感,而非遙不可及。面對當前三期末劫劫運走向,有三大議題:
一、核武(核戰):有小型區域性的核武器對戰可能性,是第一時代使命的挑戰。
二、地緣政治經濟:是第二時代使命的考驗。延伸的局勢處於轉變中,保臺方案持續關注!
三、氣候變遷:
是現今人間面臨的急切行劫方案,以救劫而論,有必要立為第三時代使命,天帝教同奮與全體人類共同面對自然環境的惡化,教義《新境界》揭示天帝教教主 上帝之自然律最高執行者:一、調控全宇宙之和子。二、以鐳力調化風雨雷電等自然環境的變化。
氣候變遷加速世界末日
為何極初大帝需要振臂疾呼氣候變遷已是急切的行劫方案?甚至有必要列為「第三時代使命」?「第一時代使命」跟「第二時代使命」至今都還未完成,若要再增加「第三時代使命」,同奮肩上的重擔更為沉重了!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地球沒有時間再等大家慢慢減碳了。
如果同奮還有印象,在前二期《教訊》中曾提過:「世界經濟論壇(WEF)在2023年發表的 《全球風險感知調查排名》中顯示,未來10年內,全球風險的前5名,前4項皆與氣候變遷有關」。「根據IPCC指出現今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已達 200 萬年來最高,而相較於工業化前的氣溫,2011至2020年的全球地表溫度至今已升溫攝氏 1.1 度」。「巴黎協定內容規定締約國致力推動減碳政策,目標是本世紀末全球氣溫升幅控制不超過攝氏2度,最理想是控制在1.5度以內」。
按照上述的內容,總結而言,就是未來地球要控制升溫不要超過1.5度,然而現在已經1.1度了,如果按照目前的排碳狀況,地球還有多少年就會來到1.5度呢?
俄烏戰爭調快末日時鐘
首先來談談已運作了整整75年的「末日時鐘」(Doomsday Clock),它在2023年1月24日被調快10秒至11時58分30秒,成為有史以來最接近午夜12時的關鍵性時刻。「末日時鐘」不是普通的時鐘,它被用來衡量人類距離世界末日還有多遠。《原子科學家公報》在聲明中表示,今年決定將時鐘調快10秒,主要是由於「俄烏戰爭」加劇了核戰風險。此外,氣候變遷帶來的極端天氣災害持續擴大。
氣候時鐘6年升溫逾1.5℃
另一個近期受到關注的「氣候時鐘」 (Climate Clock) ,「氣候時鐘」位於美國紐約曼哈頓市中心,用於展示在目前的排放趨勢下,地球正在快速接近全球平均氣溫升溫1.5℃的狀況。它還顯示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以及迄今為止的全球暖化情況。氣候時鐘於2015年推出,該時鐘每年都會更新,以反映最新的全球二氧化碳排放趨勢和氣候變暖速度。以目前地球碳排放速度而言,不到6年的時間,地球溫度就會超過1.5度。 下圖為「氣候時鐘」截圖,代表距離地球到達1.5度還剩下多少時間?是用倒數的方式表示,有興趣的同奮可以隨時上網關注。因此,可以說減緩地球升溫確實迫在眉睫。
全球碳排放量已快400億噸
要達到2050年淨零目標,每一年全球的碳排量是其關鍵。根據IEA在2023年3月發表的最新報告《2022年全球碳排放報告》(CO2 Emissions in 2022)指出,2022年全球與能源相關的碳排放量成長了0.9%,達到超過36.8兆噸(Gt)的新高。IEA表示,去年再生能源的持續成長,有助抑制碳排放量的增加。下圖為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的趨勢圖,可以看出全球碳排放量在2000年後急速上升,這可以對應到工業越發展,碳排放量越高。
臺灣每年碳排10.7公噸名列全球前10高
全球排碳量持續上升,哪些國家應該負起最大的減碳責任呢?地球排放的大部分二氧化碳 (CO2) 主要來自四個國家:中國、美國、印度和俄羅斯,還有不少來自歐盟。
臺灣的碳排放占全世界排放量的比例相對較小,以2022年而言,臺灣的碳排放佔全球總排放量的比例約為1%左右。但是單看一個國家的碳排總量有失公允,畢竟像中國或是印度這類人口大國,總量絕對是高的,因此國際上還有一個指標是以人均碳排量為主,這樣才能看出一個國家國人減碳的努力程度。而以臺灣而言,2019年每人排碳約10.8噸,全球平均為每人4.4噸,臺灣是全世界人均排碳的後段班。如下表可以看出臺灣人的排碳量是遠高於全球平均值,臺灣還有很大的減碳進步空間。
落實節能減碳為地球盡心力
除了國家擬定相應的政策、規畫短中長期目標,或企業積極響應、樹立良好典範外,小至個人也能落實在日常生活中,為環保盡上一分心力,所以同奮日常除了上光殿祈禱,也要能力行節能減碳,由此將節能減碳落實在生活中。節能減碳的出發點是追求永續,也是我們找到與地球長久和諧相處下去的生活模式,或許節能減碳的生活會改變我們以前的習慣,但如果每個人願意做出改變,將有機會拯救地球,留給下一代一個美好的未來。
參考資料來源:
1.https://www.tzuchi.org.tw/epa/index.php/2/2859-2471
2.https://climateclock.world/
3.https://csr.cw.com.tw/article/43097
4.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599/7005521
5.https://www.storm.mg/article/4081496?page=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