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居之儀〉詮解(三)

〈獨居之儀〉詮解(三)

首頁 » 天帝教教訊第486期 » 〈獨居之儀〉詮解(三)

洪靜雯(青年團北區新境界傳道師)  2024-09-15 10:40

洪靜雯(青年團北區新境界傳道師)

•導論

  為使同奮深化〈獨居之儀〉之認識,謹先列出全文如下:

  心中誠,意正公,慎言謹語,心表堅卓,節制喜怒哀樂,明辨事理,果敢精進,精窮教義,儀為師資,寡慎獨居,居必正,行必尊,言恂恂,視聽不邪,志昂而不卑,旨酒不度量,應必靜,隱惡而揚善,不卑賤,敬持幼耆,善攝衛生,慈悲方便,不傷天和,不殄天物,唯謹唯乾,執道永持,凡有獨居如是者,師必尊,教之福也,盍勉門人。

  在癸卯年巡天節聖訓中,有幾篇內容跟〈獨居之儀〉有關。如首席正法文略導師傳示:「教主巡視人間各級教院、道場,大放親和光。聖示:……轉變風氣,在於教徒同奮自動自發研讀教義《新境界》及經典,融會貫通,自修自證,奠立正確的新宗教思想,持續推廣〈學道則儀〉及〈獨居之儀〉。」又如天人教主傳示:「持續推動救劫信念,加強同奮真修實煉風氣,〈學道則儀〉及〈獨居之儀〉為修持的指引明燈。」根據以上聖訓,〈獨居之儀〉不僅跟轉變道場風氣有關,還關涉救劫信念之推動、真修實煉之精進,由此可見〈獨居之儀〉的重要性。

果敢精進 精窮教義

4.果敢精進,精窮教義。

•詮解:果斷而勇於承擔、專精而奮鬥求進,深入鑽研、窮盡宇宙大道的真理。

•說明:

  「果敢精進」,是指一個人果斷而勇於承擔、專精而奮鬥求進。然則我們應在何事勇於承擔、勇猛精進呢?根據此句前文之意,當指「遷善改過」。

  承上所論,「果敢精進」前句—「明辨事理」,有助覺察自心是否有所趨利、作惡、擇非,亦即是否淪於「人欲」之過失。若自心有過,此時即應「果敢精進」—以果斷而勇於面對的態度,承擔心性的缺失,當斷則斷,改正過失,並且持續精進於行義、為善、擇是,使得「天理」日見分明,進而遷善改過。

  值得注意的是,「果敢精進」於遷善改過,也蘊含了力行不懈的精神,此可參照《明心哲學精華》之〈力行〉篇:「易曰:風雷益,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天下之至迅疾者,莫如風雷。故聖人以此為遷善改過之象。」引文指出,君子看見值得效法的善行,應當像風一般立即追隨;覺察自身有了過失,就應當像雷一般果斷改正。因此,聖人把《易經》之益卦視為「遷善改過」的象徵。此段引文,清楚體現了〈獨居之儀〉提出「果敢精進」,主在期許一個人以果敢的態度「遷善改過」,才能精益求精,力行不懈地奮鬥精進。(說明:益卦之上卦「巽」是風,下卦「震」是雷,巽風震雷,聲勢增長,表示增益的現象)。

  反之,一個人為何無法「果敢精進」呢?主要因為人欲戰勝天理,人心戰勝道心。就像一個人明知過於沉淪酒色財氣會損害身心,但還是易為酒色財氣所執迷。故〈力行〉篇進一步指出:「行者即克己之所好。」可見《明心哲學精華》之力行要旨,主在克制自己過度迷失於不當的嗜好;而〈獨居之儀〉之「果敢精進」,就是對治人欲時,應當果敢力行、承擔己失的慎獨工夫。

  由此延伸,一個人無法「果敢精進」,甚至「果敢精進」之餘卻越走越偏,尚與觀念錯誤以致心態偏差有關。此時,若能藉由廣博學習大經大法大寶等教義心法,使其通過宇宙真道的精研,導正視聽、拓展視野,方能行理並進、相輔相成。因此,〈獨居之儀〉接著提出「精窮教義」。

力行不懈 明辨事理

  「精窮教義」可分從兩種層面理解。第一種層面—「精窮教義」之「教義」純指天帝教《新境界》,是以「精窮教義」乃指深入了解《新境界》之綱領為天帝真道,立足於第三神論及心物一元二用論的信念,希冀人心通過精神重建、道德重整進而潛移默化,使世界末劫得能消弭於無形。

  第二種層面—「精窮教義」之「教義」,並非單指《新境界》一書,而是廣泛地包含教義、聖訓、經典等大經大法大寶、文獻典籍,例如《教綱》、教史、《宇宙應元妙法至寶》、經典、《師語》等書,當然,也包括教外的文化典籍。透過廣泛研讀進而融會貫通,有助我們對宇宙真道建立正確且深入的認識,也指引我們以理入指導行入,行理並進。

  關於「精窮教義」的重要性,亦可參照《明心哲學精華》之〈致知〉篇:「今有人焉,力能行之,而識不足之,則有異端者出焉。彼將流蕩而不知反,內不知好惡,外不知是非。」引文之原意雖然主在說明「致知」的效益,但也彰顯了「精窮教義」的重要性—致力於辨明是非善惡,從而深切實踐道德涵養的知識。否則,若識見不足,將會悖離正道,以致觀念不清、是非不分。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引文也印證了「精窮教義」跟「明辨事理」有關。蓋「精窮教義」並非只是一昧擴充理論,而是為了輔助「果敢精進」,將所學知識,轉化為反求諸己、遷善改過的教化準則,引導我們去人欲、存天理,藉由窮究內在身心涵養之理,進而實踐外在日常道德行事。

  綜上,〈獨居之儀〉「果敢精進,精窮教義」,一方面勉勵我們以大無畏的道德勇氣見善則遷、有過則改;一方面指引我們窮究宇宙真理,提升道德涵養,可謂行入、理入相輔相成,猶如《明心哲學精華》之「力行」、「致知」不可偏廢。故朱熹曾言:「致知、力行,用功不可偏。偏過一邊,則一邊受病。」(《朱子語類》卷九)由此來看,〈獨居之儀〉將「果敢精進」與「精窮教義」並列而言,實具特殊深意:若行而不知,恐將盲修瞎煉;若知而不行,亦將淪於紙上談兵。兩者並行不悖,方能真切深化獨居的道德行儀,實修實證。

儀為師資 寡慎獨居

5.儀為師資,寡慎獨居。

•詮解:涵養為人師表的威儀,即便獨處之時也要規範心念、謹慎言行。

•說明:

  「儀為師資,寡慎獨居」可謂〈獨居之儀〉全文要旨,也是本文第一項架構「煉心工夫」的小結。

  「儀為師資」呼應〈獨居之儀〉放在《教綱》〈師制〉的體制精神—本師世尊撰寫〈獨居之儀〉,除了提供同奮待人處事的修養原則,也期勉為人師者應該具備「慎獨」之師範。蓋「師資」二字除了稱謂符合執教資格的教師,亦指一個人具有為人效法、學習的德望威儀。尤其是在學問、品德方面皆足為表率者,即稱之為「師資」。

  而在〈獨居之儀〉中,本師世尊特別指出允符「師資」條件者,尤須做到「寡慎獨居」—無論是獨處之時、抑或他人不知而己所獨知之內心深處,務必落實「寡慎」二字。寡者,滌洗心念,素樸寡欲;慎者,誠意正心,謹言慎行。「寡」、「慎」二字連用,體現「寡欲」與「慎獨」之間的重要關係:日常篤行「慎獨」工夫者,當能自我節制欲望,去私心、存天理;反之,淪於人欲而悖離天理之人,往往無法自制自律,遑論「慎獨」。

戒慎恐懼 寡欲去私

  據此延伸,「寡慎」實乃收攝「慎獨」之「獨」的兩種意涵。其一,獨處之時:一個人閒居之時,即便沒有他人共處一室,也能戒慎恐懼,不會因為無人目睹,便恣肆行惡,無所顧忌;其二,獨知之念:獨居之時,對於人所不知、唯己所知的隱微心念,也能時時覺察私欲起伏,以防私心作祟,進而寡欲去私。

  本師世尊先慈劉清靜太夫人,承襲明儒劉宗周「慎獨」思想的家學淵源,著為《明心哲學精華》一書。此書關於「慎獨」的詮解,也蘊含前述兩種層面。如〈省察〉篇所曰:「是以君子慎其獨也,察其行也。」此段引文之「獨」,側重「獨處之時」;〈省察〉篇復曰:「故君子以下,卻是教人謹獨,察其私意起處防之。」此段引文之「獨」,則側重「獨知之念」。

  故《明心哲學精華》之「慎獨」思想既與「儀為師資,寡慎獨居」相互呼應,其中四篇:〈涵養〉〈省察〉〈致知〉〈力行〉,更可做為〈獨居之儀〉第一項架構「煉心工夫」之重要參照。由此可見,「儀為師資,寡慎獨居」誠然內蘊本師世尊承自劉太夫人的寶貴庭訓。

  (待續)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