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居之儀〉詮解(七)

〈獨居之儀〉詮解(七)

首頁 » 天帝教教訊第490期 » 〈獨居之儀〉詮解(七)

洪靜雯(青年團北區新境界傳道師)  2025-01-15 10:45

洪靜雯(青年團北區新境界傳道師)

•導論

  為使同奮深化〈獨居之儀〉之認識,謹先列出全文如下:

 

  心中誠,意正公,慎言謹語,心表堅卓,節制喜怒哀樂,明辨事理,果敢精進,精窮教義,儀為師資,寡慎獨居,居必正,行必尊,言恂恂,視聽不邪,志昂而不卑,旨酒不度量,應必靜,隱惡而揚善,不卑賤,敬持幼耆,善攝衛生,慈悲方便,不傷天和,不殄天物,唯謹唯乾,執道永持,凡有獨居如是者,師必尊,教之福也,盍勉門人。

 

  在癸卯年巡天節聖訓中,有幾篇內容跟〈獨居之儀〉有關。如首席正法文略導師傳示:「教主巡視人間各級教院、道場,大放親和光。聖示:……轉變風氣,在於教徒同奮自動自發研讀教義《新境界》及經典,融會貫通,自修自證,奠立正確的新宗教思想,持續推廣〈學道則儀〉及〈獨居之儀〉。」又如天人教主傳示:「持續推動救劫信念,加強同奮真修實煉風氣,〈學道則儀〉及〈獨居之儀〉為修持的指引明燈。」根據以上聖訓,〈獨居之儀〉不僅跟轉變道場風氣有關,還關涉救劫信念之推動、真修實煉之精進,由此可見〈獨居之儀〉的重要性。

 

不傷天和 不殄天物

12.不傷天和,不殄天物。

•詮解:不斲傷天地祥和之氣,不殘害、滅絕天地間的各種生命與資源。

•說明:

  「不傷天和,不殄天物」可謂〈獨居之儀〉前列條文的重要統整。

  何謂「天和」?「天和」是指天地祥和之氣,也是自然和順之理。「和」乃是宇宙運行的自然規律,使得宇宙生命得以生生不息地綿延孕育;「和」也是生命共存的和諧狀態,涵容各種生命之差異而各得其位,並融合為生機盎然的平衡之美。故《中庸》曰:「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教義《新境界》亦言:「萬流歸源,宇宙天理之真象在一『和』字。」(《新境界》p.111)

  關鍵在如何「不傷天和」?茲引維法佛王聖訓傳示:「人和為先,有人和有天和。」(109年10月4日)玄玄上帝聖訓傳示:「人和為貴,以啟天和。」(111年1月29日)根據無形昭示:有人和方有天和。換言之,若欲「不傷天和」,則須先「不傷人和」,人和為先。

  然而「人和」又如何落實呢?此可參照〈獨居之儀〉「應人」的慎獨涵養—「應必靜,隱惡而揚善,不卑賤,敬持幼耆,善攝衛生,慈悲方便」。惟能秉持順應天理的原則應人應事,包容他人過失、宣揚他人善行;亦能立基於生命尊嚴的平等信念,不任意輕賤自己、侮慢他人,並且敬老扶幼;以及抱持「不為自己設想、不求個人福報」的襟懷,因時制宜地自渡渡人。綜上所言,皆是〈獨居之儀〉有助「人和」的工夫,以祥和的態度待人,以平等的信念處事,矛盾衝突消弭於無形之間,「人和」自然隨應而生。

  值得注意的是,「人和」何以不彰?此乃未能「心和」。換言之,若欲「不傷天和」,須先「不傷人和」;而「不傷人和」,更須落實「心和」。是以〈獨居之儀〉前半段先論「煉心」—「心中誠,意正公,慎言謹語,心表堅卓,節制喜怒哀樂,明辨事理,果敢精進,精窮教義,儀為師資,寡慎獨居。」獨居之時首當自我要求「煉心」工夫,不惟謹於外在言行,還應慎於覺察自心獨知的隱微意念。

  次論「律己」—「居必正,行必尊,言恂恂,視聽不邪,志昂而不卑,旨酒不度量。」無論行住坐臥,時時持守正直坦蕩之心,不致踰越應有分際;無論視聽言動,都能端正不偏、克心制欲,不致違背法令與良知。

  綜上所言,皆是〈獨居之儀〉有助「心和」的涵養,當我們自身的心境平和安祥,方有可能以和待人。反之,若自心充滿憤懣不平,則處處遍布荊棘。

  據此可見,〈獨居之儀〉先論「心和」,次論「人和」,最後歸於「不傷天和」。箇中脈絡的深意,值得吾輩獨居之時深究及實踐。

以仁存心 慎獨行道

  試思:無論是「心和」抑或「人和」,為何與「不傷天和」有關?此乃因為人心向善,方能集結祥和之氣;人間集結的祥和之氣,輕清上昇,與大空之間的正氣匯聚,有助澄清行劫魔氛;反之,人心向惡,不僅耗損體內原有的正氣,此種不正的偏斜之氣一旦受到助長,還會與大空之間的陰濁魔氛相互吸引,壯大行劫的力量。此不僅將斲傷「天和」,還會影響三期末劫的氣運發展,何能不慎。

  由此角度來看,「不傷天和」蘊含著天帝教「教旨」之中心思想:「體天心之仁」。「體天心之仁」,乃是以仁存心,體會天地生生之大德,尊重每一份生命、愛惜每一份資源。是以,「不傷天和」下文續言「不殄天物」。

  何謂「不殄天物」?「殄」,是指殘害、滅絕;「天物」是指宇宙間所有萬性萬靈,以及所有自然資源。由此可知,「不殄天物」,主在提醒我們:不要輕易踐踏任何生命,即便是螻蟻、木石,都有生存繁衍的權利;不要任意浪費任何資源,即便是一張紙片、一粒米飯,都當思其來自不易,知足惜福。

  以「不傷天和」—「體天心之仁」為軸,前文「應必靜,隱惡而揚善,不卑賤,敬持幼耆,善攝衛生,慈悲方便」主要蘊含「親親仁民」的觀點;後文續論「不殄天物」又延伸至「愛物」的內涵,我們可以據此深切體會本師世尊在〈獨居之儀〉中,既融合天帝教中心思想:「體天心之仁,親親仁民,仁民愛物」,又連結至救劫弘教的終極關懷,句句語重心長,可謂天帝教立足道統傳承、又能與時俱進的慎獨教化。

[四、奮鬥不息]

唯謹唯乾 執道永持

13.唯謹唯乾,執道永持。

•詮解:期望同奮能夠謹慎恭敬、奮鬥不息地落實獨居之儀,堅守 上帝真道、永保修道初衷。

•說明:

  本師世尊於〈獨居之儀〉文末叮囑同奮,不僅要從理入層面了解〈獨居之儀〉,亦應從行入層面「唯謹唯乾」—謹慎恭敬、奮鬥不息地落實日常獨居之中。持之以恆、奮勉以行,方能「執道永持」:一方面堅守 上帝真道,保持清明高潔之道心,勿因善小而不為,勿因惡小而為之;一方面深化〈獨居之儀〉的慎獨涵養,見微知著,省思初心,永持願力,以竟全功。

  誠如首席督統鐳力前鋒聖訓傳示:「慎獨是修道人自修自證之重要課題,若於人前能知所警惕,慎守規戒而不踰矩,於人後則徇私行倖,肆無忌憚,雖言修道實背道而馳,相去日遠。諸學員深切反省,慎獨工夫有否不足,須知小處未盡,則大處不至,不可不慎也。」(96年9月15日)

[五、勉勵]

師必尊 教之福

14.凡有獨居如是者,師必尊,教之福也,盍勉門人。

•詮解:凡能如上奉行獨居之儀者,為人師表必能受人尊敬,而尊師重道有助提升教化人心的福祉。且聚集門下弟子共同勉勵。

•說明:

  本師世尊於〈獨居之儀〉以如下四句提出總結:「凡有獨居如是者,師必尊,教之福也,盍勉門人。」這段引文,一方面點出〈獨居之儀〉何以放在天帝教《教綱》之〈師制〉;一方面則彰顯尊師重道的重要性。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且足為表率、學習的模範。而〈師制〉之「師」還有另一層深意,就是指傳授天道的「師」。除了具備後天學養,更要具備德行、道功,能傳授宇宙真理,尤能以「不為自己打算,不求個人福報」為信念。從〈獨居之儀〉的宗旨而言,為人師者更須「儀為師資,寡慎獨居」,將師範落實於日常起居,涵養「慎獨」之威儀,無論應人抑或處事,皆能表裡如一。

  因此本師世尊於〈獨居之儀〉文末勉勵同奮:「凡有獨居如是者,師必尊。」落實慎獨工夫者不僅足為人師,且必定受人尊敬。因其不僅實修實證、真修實煉,更能教化天下蒼生,傳承 上帝真道。換言之,尊師,即是重道。

尊師重道 教化人心

  是以下文續言:「教之福也,盍勉門人。」旨在肯定尊師重道之精神。尊師,有助厚實教基;重道,提振道德重整,故〈獨居之儀〉揭示尊師重道的精神乃是「教之福也」—有助提升教化人心的福祉。尊師重道不僅呼應天帝教「體天心之仁,親親仁民,仁民愛物」的中心思想,更攸關宗教教化之發展、春期當令之氣運。本師世尊乃以此「盍勉門人」,期許同奮奮勉以行,共以道勝化劫。

  誠如本師世尊聖訓傳示:「化減春劫劫運的力量源自於善能發揮尊師重道之精神。因此,教師之禮敬,於天帝教同奮更有多重之教化意義,也是責任之賦予,凡有如是者,『師之尊,教之福也。』同奮勉之。」(94年9月30日)此篇聖訓,與〈獨居之儀〉之師制精神,可謂相互輝映。

  〈獨居之儀〉至此全文告結。在詮解〈獨居之儀〉的過程中,發覺諸多文意皆可參照本師世尊的語錄或聖訓,深讀〈獨居之儀〉之時,也益加體會本師對同奮的叮囑與期勉。祈願深切踐履,依循〈師制〉儀則,行理並進,與師印心。

  (全文完)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