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守則」第五個字─德
1986-11-30 10:05
效法聖賢 貴乎自得 持己化人 是之謂德
進德之則 曰明曰修 靡有愆失 心逸日休
德,古人造字為「悳,從直從心,引申為善良的品性,正直的行為,在使用上往往與道並稱,凡是良好的品性、行為,均可稱之為「道德」,因此,在廣義上解釋,「德」為一切善行的總稱,一個人能發一善心,行一善行,則有一德,發多善心行多善行,則有多種美德,例如,有仁心的人,即有仁德,有孝心孝行的人,即有孝德,本教人生守則─廿字真言,無一不是道德,所以在這大空間中,「德」字並沒有一固定的本體,也因為沒有固定的本體,所以能夠無所不容,無所不包,使廿字真言均得以相通,因此如果能將其中一「德」身體力行,確確實實去做,其餘十九「德」自然能夠融會貫通。
從淺近的觀點說,「德」又有恩惠的意思,形容對人有恩惠,便說是「有德於人」,所以蕭師公在廿字心花守則中說:「將刻薄心,換個德心」,就是用感恩的心來取代刻薄寡恩的心,人生在世,應常存有感恩心,因為天地萬物無一不是與人息息相關,人能修德則感召善應,否則以刻薄寡恩的態度待人,則感召天地萬物的惡氣,其受害最深的還是自己,所謂:「禍福無門,惟人自召」便是。
進德修業的途徑無它,修養一己的心性以培養正氣,亦即反省懺悔的功夫,每日早晚必須反省檢討,一天反省懺悔,則增一分德業,天天反省懺悔,則德業自然日日增進,就是修德以配天地,與天地合其德。
現代的人,人人須要有善良的品行,正直的行為,捨己的心腸,一個人如果能夠秉持「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信念,作為做人處事的準則,由一善一行開始,以至於千百善行,自然有浩然正氣,或期化延核戰毀滅劫,或期國運之昌隆,或環境有所危難,精誠所至,自有感應。
「人生守則」字義精解
實例一:陰德陽報
漢宣帝幾個月大的時候,因為衛太子的變亂,曾經被關進監牢裡,幸賴邴吉餵他吃東西,才沒餓死。後來宣帝即位,大家都不曉得邴吉有過的陰德,邴吉自己也不講。邴吉老老實實地盡己職責,做他的官,逐漸升遷為大將軍、長史,又遷調為御史大夫、這時宣帝才聽到自己嬰兒期的遭遇,將要封邴吉,剛好碰上邴吉病危。宣帝想趕緊派人把紳帶披在邴吉的身上,趁著他還活著的時候封賞他。太子太傳夏侯勝說:
「他還不會死的。我聽說:凡是有陰德的人,一定會及身享受到陽報的快樂,並且把這種快樂留傳給子孫。他還不曾享受到這種快樂,如今雖然病得很厲害,卻不是無可救藥的病。」
後來邴吉的病果然醫好了。他被封為博陽侯,終於享受到施陰德帶來的快樂。
實例二:仁德安民
武王征服了商朝以後,召見姜太公,向他請教道:
「對於商朝的士人和老百姓該如何處置?」
太公回答道:
「我聽說:愛護某一個人,連他屋上的烏鴉也一起愛護;討厭某一個人,往往連附屬小官吏也一起討厭。把商朝的臣民通通殺光,叫他寸草不留。怎麼樣?」
「不能這樣!」武王搖搖頭。
太公出去後,邵公進來,武王又問他同一個問題。
邵公建議道:
「有罪的就殺掉,沒罪的讓他留下來。怎麼樣?」
武王還是認為不妥當。邵公出去後,周公進來,武王又問周公。周公回答道:
「讓他們照老樣子過活,住在自己的屋子,耕自己的田;不用改變舊有的東西,只要親近仁者;百姓如果犯了過錯,就要引咎自責。」
武王讚美道:
「多遼闊的心胸啊!可以平定天下了。自古以來所以尊重士君子,就因為他有仁愛的美德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