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時俱新擴大文化寬容 民間宗教有助民族和諧
趙光武 2009-08-15 11:05
資料整理:趙光武開導師(中華民國主院副主教)
摒除「反動會道門」和「封建迷信」的固執觀念,給予民間宗教與其他宗教平等的地位,發揮民間宗教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積極作用。
這是中國宗教學會副會長牟鐘鑒教授訪問臺灣,並觀察世界宗教發展狀況後,在〈對中國民間宗教要有一個新的認識〉專文中,鼓吹的理念,是否引起中國大陸宗教政策的改變,值得觀察……
「反動會道門」和「封建迷信」是禁閉民俗性民間宗教的兩大金鐘罩,使得中國民間宗教得不到正常發展,只能在地下活動,間接促使基督新教迅猛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民間宗教以民間信仰和民俗文化的名義,得到社會一定程度的寬容,有所恢復和發展。但民間宗教仍未獲得合法宗教的身分,還處在邊緣化狀態。要搬動兩大金鐘罩,確實需要費些氣力。
中國宗教學會副會長、中央民族大學哲學與宗教學系牟鐘鑒教授,在〈對中國民間宗教要有一個新的認識〉專文中指出,「要更好地實現民族平等、民族團結、民族互助、民族和諧,就一定要尊重彼此的宗教信仰,包括五大宗教和各種民間宗教」。
牟教授強調,「中國歷史上的統治階級,從其自身利益和鞏固等級秩序出發,對民間宗教有時利用,有時打擊。對於新興的、組織化的民間宗教疑慮較重,防範打壓多於利用扶植,這迫使一些民間宗教進入秘密或半秘密狀態。民間宗教本身又較多體現民眾的心聲與利益,常常成為民眾反抗壓迫的旗幟」。
「反動會道門」和「封建迷信」的觀點其來有自。牟鐘鑒教授認為根源有四:
其一,源於歷史上,主流社會對民間宗教的歧視;在歧視、壓制的時候,視之為「淫祠」、「異端」。
其二,源於西方亞伯拉罕系一神教的傳統,不把民間宗教看成正當宗教。
其三,源於科學主義的影響。用科學與否去看待民間文化,視一切鬼神之道為迷信、愚昧,妨礙科學的普及;忽略民間宗教對安撫民眾心理、維繫民間道德、活躍民眾文化生活的功能。
其四,來源於過度政治化的意識形態,依據民間宗教一時的政治表現和成員的混雜,就把本屬於社會團體和文化系統的組織化的民間宗教,一律視為反動政治組織,以「反動會道門」的罪名一網打盡。
牟鐘鑒教授認為,「封建迷信」就不是科學概念。一者迷信並不限於封建時代,二者迷信是所有宗教的共同特徵,非獨民間宗教為然。迷而信 上帝,或是迷而信兩神之間,並無本質的差別。政府應當限制的是妨礙社會公共秩序的違法行為,並非人們的鬼神觀念及活動。
民間宗教將成為中國五大宗教均衡發展、關係和諧的共同基礎。牟鐘鑒教授說,「這是歷史和現實昭示給我們的經驗」。
中國民間宗教往往融合儒、佛、道和其他宗教於一體,其多神性、多教性、和諧性無形中制約著、推動著五大宗教的發展規模和風格,不使一神教過度膨脹,又使各教互相尊重,共同發展。
取締民間宗教,民眾的生活單調化了,民間道德衰弛了,而民眾的信仰需求得不到滿足,便到地下教派和外來宗教中尋找精神安慰,使得社會精神世界不能正常發展,增加了社會管理的難度。
從世界宗教發展新趨勢看,民間宗教與主流宗教之間的界限正在消失,甚至主流宗教不斷民間化、民族化、地區化、生活化,成為民眾的一種精神生活方式。這一過程將會持續下去。
五大宗教在當代中國大陸雖是主流宗教,由於偏離政治文化中心,亦有民間化的趨勢。
在臺灣合法宗教社團很多,包括傳統宗教,如:佛教、道教、基督教。新興民間宗教,如:天帝教、天德教、軒轅教、一貫道等,都是合法、平等的宗教,對於活躍社區文化生活有諸多貢獻,原有的主流與民間的界限,已經十分模糊。
牟鐘鑒教授指出,「天帝教多年來致力於兩岸和平與交流,得到兩岸中國人的好評。媽祖崇拜在大陸被視為民間信仰,在臺灣歸屬於道教,其主流地位無可懷疑,而且成為「兩岸一家」的重要文化紐帶」。
臺灣的經驗告訴我們,一方面,原來傳統主流宗教的政治優勢與特權已經喪失,它們只能以民間社團的身分生存於社會,另一方面,新興民間宗教經過改革與調適,除去了原有的秘密結社的封閉性和家族專制等落後性。
特別是,去掉了「三陽劫變」等鼓勵社會動盪的教義,與主流社會建立起正常的溝通管道、和諧互動的關係,得到社會精英群體的承認和參與,已經成為社會穩定的力量。
他說,「對民間宗教的觀念停留50年代是不應該的。由臺灣的經驗推斷,經過改革、優化的民間宗教,包括組織化的和民俗性的民間宗教,是可以與現代化過程中的社會相適應的」。
牟鐘鑒教授強調,「時代在變,社會在變,宗教也在變。我們應當擴大自己的視野,更新已有的觀念,給予民間宗教與其他宗教平等的地位,發揮它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積極作用。這是時代向我們提出的新課題,我們要創造性地完成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