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修院的世界宗教協奏曲

隱修院的世界宗教協奏曲

首頁 » 天帝教教訊第244期 » 隱修院的世界宗教協奏曲

劉怡寧  2004-06-01 11:45

—2003西班牙Gold in Institute宗教交流經驗分享

目前仍在台大研究所就讀的劉怡寧小姐,二OO三年以青年的身分,代表世界宗教博物館發展基金會暨靈鷲山佛教教團,與伊斯蘭教、天主教以及基督教等台灣代表,共同參與了在西班牙所舉辦的Goldin Institute活動,一星期的靈性之旅中,除了彼此領會超越文化族群差異下的親切與相仿外,更與六十八位世界各地宗教交流團體,以宗教合作的方式,共同為蒙瑞沙市這個多元族群多元宗教的社會,打造一個讓各種價值和認同都能安居的環境。世界性的宗教交流運動已經發展許久,也在各地進行了長期的草根性實踐,這篇親身體驗的感受,可以提供台灣宗教交流展望的借鏡,也對一向倡導宗教大同的天帝教,開啟出更寬廣的視野。

 ●此行的會議地點在西班牙巴塞隆納東北方的曼瑞莎市的St. Cova靜修所,裏頭有天主教耶穌會教士羅耀拉曾經居住過的洞穴遺址。

  對台灣的宗教界來說,宗教對話、或者宗教交流,乃是一個具有十幾年歷史發展經驗的社會現象。一九八八年由本土宗教軒轅教、天帝教以及一貫道所推動成立的宗教聯誼會,建立在中華傳統文化為中心思想的基礎上,推動宗教大同的目標;而一九九三年成立至今,擁有十幾個宗教聯合加入的宗教與和平協進會,則為增進各宗教之間的瞭解、促進社會和平而努力;至於一九九二年由佛教徒發起,並聯合十大宗教響應的世界宗教博物館建館計畫,也已在二OO二年落成,提供台灣民眾一個宗教教育的公共空間。諸如此類的種種行動,可以說不但彰顯著台灣在宗教自由與宗教多元化的尊重與包容,更表現了台灣宗教爲整體社會和諧所付出的努力與貢獻。

CPWR世界宗教議會:
促進全球跨宗教合作模式 解決種種時代課題

 ●大會期間,也到巴塞隆納的移民諮詢中心參加座談,圖為當地民間工作者與教育界代表正熱烈討論移民問題。

  但若把眼光放至國際,世界性的宗教交流運動早於西元一八九三年即揭開序幕─配合在美國芝加哥所舉辦的世界哥倫布博覽會而召開的世界宗教議會(CPWR),乃是人類史上第一次倡導宗教間相互平等與對話的歷史關鍵,雖然當時的參與者大多來自不同教派的基督徒,但是其他為數不多的宗教代表,卻爲當時的宗教交流奠定重要基石,故這次的會面,乃被公認為東西方宗教、傳統靈修代表的首次正式集會,這是第一次,各宗教在促進和平並解決社會問題上建立了合作的共識。

  不過這樣的會議間隔了一百年後才再次召開,直至一九八八年,才由兩位來自芝加哥威肯納達薇旦塔學會的祭司建議慶祝上述會議一百週年紀念,從而也催生了世界宗教議會的組織成立,開始有計劃地致力於推動宗教交流與宗教對話的工作。而經過該組織的努力,爲宗教對話的歷史創造了一百年後的風華再現─一九九三年,有八千多位來自世界各地的宗教領袖齊聚在芝加哥,再次以各宗教的多元與豐富,召喚一種內在於各宗教的和諧性,希望由宗教的精神價值,能夠引導世界回應並解決全球化時代下的種種問題;而五年後在南非開普敦召開的世界宗教議會,亦有來自八十個國家、七千多人與會,共同研討宗教對全球重大問題的回應,並提出《全球倫理》宣言,以「不殺、不盜、不妄、不淫」為各宗教乃至全體人類社會所應共同尊崇的核心價值,希冀從擴大共識出發,以促進地區性與全球性跨宗教合作模式,採取具體行動,以因應消費主義盛行、南北貧富差距過大、生態破壞、國家軍事競逐、國際戰爭與族群衝突等時代課題。

  目前,世界宗教議會每五年舉辦一次世界宗教大會,即將來臨的二OO四年大會將在西班牙巴塞隆納盛大舉辦,結合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文化論壇活動,活動期間有三百五十個組織、每日超過五百個小時的工作坊、七十個表演、四個大型展覽、兩千位藝術家、一百四十個樂團、四百五十場音樂會等等,將再次創造並超越一九八三年的文化展演盛況。而世界宗教大會將以此大型文化論壇所帶動的永續發展理念,提出「水資源」、「解除第三世界外債」、「國際難民」、「消弭宗教暴力」為今年宗教對話的核心主題,希冀促進一個更為公平與正義的世界,一個充滿和平、尊重、以及愛的地球家。

 ●曼瑞莎市的兩位神父和華梵大學的馬遜校長及筆者合影,希望未來能一同帶動天主教和佛教的交流對話。

參與Goldin Institute:
建立良善夥伴關係 促進宗教交談與社區重建

  除了每隔五年的大會之外,世界宗教議會也積極推動一年一度的城市夥伴計畫,每年選擇一個城市舉辦Goldin Institute(宗教合作夥伴城市計畫)的活動,期望藉由夥伴關係在草根性的基礎上推動和平的工作。它的主要目標及實踐方案有下列四項重點:

  一、結合當地原有或新組成的宗教團體組織,建立一起推動宗教合作運動的夥伴關係。

  二、廣邀當地宗教領袖、社會領袖、年輕人及熱心和平運動之士參與擬定工作方案及決策。

  三、充分了解當地不同族群及跨宗教活動。建立奉獻、了解與信賴的夥伴關係,促成廣大工作網絡與行動方案。

  四、共同發展宗教交談與社區建設的模式,並加以紀錄、試驗與持續改進。每年邀集八十多位在世界各地從事宗教交流活動的宗教團體與民間團體代表參與,透過交流爲宗教對話建立世界連結網。

  筆者很榮幸以青年的身分,代表世界宗教博物館發展基金會暨靈鷲山佛教教團參與二OO三年在西班牙所舉辦的Goldin Institute活動,與佛教及教育界代表華梵大學馬遜校長、伊斯蘭代表馬開南將軍、天主教代表吳終源神父、以及基督教長老教會鄭仰恩牧師,同行參與這項難得的會議。會議地點在距離巴薩隆納約一小時車程的曼瑞沙市,一個充滿靈性之美的世外之境,高聳山巒下安隱著修道院的哥德式建築,為期一星期的活動包含了每日清晨的宗教靈修、唱誦、禱告;工作坊及專題討論;當地文化交流與宗教參訪;以及隨時發生的宗教對話與經驗分享。七天的經歷彷若環遊世界二十一個城市,結交六十八位來自十八個宗教或宗派的異國友人,深度的互動開啟了前所未有寬廣的認知視野。我們對話、我們交流、我們分享,因為這些碰撞,領會彼此超越文化族群差異下的親切與相仿。

面對曼瑞沙困境:
以尊重包容博愛 打造多元化社會凝聚機制

 ●參加此次會議的五位台灣團隊代表,由左至右分別為:基督教長老教會鄭仰恩牧師、回教馬開南將軍、華梵大學馬遜校長、筆者及天主教吳終源神父。

  選擇一個城市,並擇定一個與該城市現況或未來發展息息相關的議題進行深度研討,是Goldin Institute推動宗教對話的具體做法。也就是說,把宗教對話的工作鑲嵌在具體的社會現實裡,嘗試用宗教合作的力量理解並解決社會處境,發揮宗教對話的社會作用。

  從此一角度延展來看,對曼瑞沙這個美麗又蘊含宗教氣息的城市而言,移民問題是他們目前最棘手的社會處境,雖然移民對曼瑞沙市來說,並不是一個新的社會現象,早在二十年前,就已經陸續有移民移入西班牙,但是,在近五年來,來自北非摩洛哥、南美厄瓜多等地的回教移民大量湧入曼瑞沙市所屬的加泰隆尼亞自治區(Catalonia),他們困窘的家鄉無法提供人們充分的經濟謀生管道或者教育機會,所以移民們紛紛告別家園來到西班牙,希望爭取更好的生存機會,甚至,更是企盼能夠積聚更多的財富以回鄉幫助他們的親人維持更好的生活。根據當地的統計,在二OOO年時,加泰隆尼亞自治區已經有百分之五十三的移民人口,更驚人的是,在二OO三年度,也就是我們前去拜訪的時刻,移民人數已經激增至當地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三。

  移民問題之所以嚴重,在於它不僅牽涉到移民生存處境的問題,所謂生存處境指的是謀得工作、取得住處、被納入健保等醫療衛生系統等等,更牽涉到文化認同、族群認同、宗教認同、乃至語言及教育的問題,移民多是為了追求一個更好的生活,從而隻身前來一個象徵希望的國度,但是,情況卻往往恰好相反,當他們無法取得當地政府認可的移民文件時,失業、沒有健保金、缺乏住居的現實處境,反而使他們淪為城市必須解決的新問題。甚且,移民家庭往往因為語言、文化因素難以融入當地社群,甚至遭受歧視與排擠;而移民家庭的孩童被迫融入新的教育體系,必須學習新的語言甚至價值觀,這對移民更是一大挑戰。

  宗教交流所訴諸的尊重、包容與博愛,能對移民問題貢獻些什麼?

  以曼瑞沙市的例子來說,由於十八世紀以來,整個加泰隆尼亞自治區(Catalonia)便一直在天主教的統治下發展,天主教的價值始終是普遍被教育、媒體、民間社會等社會體系,以極其自然的方式不斷接受和傳遞的觀念,雖然巴塞隆納移民中心負責人很樂觀地認為加泰隆尼亞自治區一直是個非常開放多元的社會,是各種族群及文化交融、匯合的空間,更是個歡迎新事物、新觀念不斷創造和延展的場域,但我們也看到許多實際在社會及教育系統進行實踐的當地民眾,憂心忡忡地評論—多元化社會過程所需要的社會凝聚機制,已經超乎原來單一價值的社會觀所能提供的範圍,而曼瑞沙市,乃至加泰隆尼亞自治區,需要發展更多機制,來回應目前高度多元化的發展趨勢。

 ●當地民間教育中心—螞蟻之家,積極推動的多元宗教與多元文化教育,培養兒童了解多元共存與和平的重要性。

  學校需要發展多元宗教、多元文化的教育機制,甚至,教學語言也必須發展出更多的彈性,以幫助不熟悉西班牙文的移民兒童;民間社會需要提供更多的管道,幫助移民取得政府文件,以確保生存權、工作權及居住權;宗教團體必須合作,一起為多元族群多元宗教的社會現實打造一個讓各種價值和認同都能安居的環境。慶幸的是,曼瑞沙市已經有一些天主教教堂開始關心移民處境,主動提供若干生活用品幫助移民解決日常生活問題,甚至,若干民間團體也開始連結基督教團體一起推動相關工作,希望可以化解不同宗教及族群之間的歧視和對立。

  從「移民問題」,我們可以看出宗教交流與合作的迫切性,況且,移民問題並不是曼瑞沙市所獨有的問題,而是任何擁有多元族群的城市都必須面對的現實,尤其在這個快速移動和遷徙的全球化時代裡,我們必須擁有更多的智慧和寬容,去尊重每一個生活週遭共同生存的人群,無論他和你是否出於同源同種,而我們從曼瑞沙市的經驗中,看到他們對移民問題的思索和行動。

城市外交:
彼此瞭解所在社會情境 加強相互合作基礎

  除了深入瞭解曼瑞沙市所面對的社會問題,並學習宗教團體如何透過宗教合作關心當地問題之外,前來參加此次活動的各城市代表,也有很密切的交流。

  每日早晨,輪流有來自三個城市的代表紛紛在不同的研討室舉行小型研討,讓參加該場研討的成員,瞭解該城市所進行的宗教合作行動。來自巴西里約的團體是由一位天主教神父、一位非屬巴西傳統宗教的女祭司以及一位來自民間非政府組織工作者所組成的團隊,這恰恰呼應了巴西以天主教為主、兼具印第安信仰和非洲宗教的宗教環境。

 ●會議期間並安排大會成員拜訪當地宗教團體,圖為當地藏傳佛教薩迦派的閉關中心。

  我們都稱那位非裔女祭司為「母親」,也不知爲什麼就這樣傳開的稱謂,而她就像台灣早期的每一位農家的母親一樣,五十多歲、身材不高卻強健穩重,自然界似乎只要有她這樣一位「母親」存在,大地便會豐饒,萬物便會成長、收割;在作宗教儀式時,她總有著最虔敬的肅穆,然而,平日的她,也是不笑的,但你並不會畏懼她,正如你不會畏懼你的「母親」一樣,只記得她一直告訴大家,巴西的女孩是如何被人口販子銷售為雛妓,只記得她逢人便談及,每日有許多巴西兒童死於槍殺、死於暴力,她那低沉沙啞的聲音總充滿力量,「看看巴西,她需要你的幫助!」

  我聽到這句話時,只能低下頭,為自己沒有為台灣奉獻什麼而慚愧。她和那位天主教神父、民間團體工作者每天所努力的,是極力避免落入任何宗教權威的結構限制,實質推動宗教尊重的行動,他們的希望在於透過更大規模的宗教合作,解決巴西的社會問題,讓巴西更好。這是第一次,我發現自己開始真正瞭解巴西,瞭解了巴西人民的生命力量。

  除了巴西之外,還有更多的城市述說了他們的故事:印度的新德里、以色列的耶路撒冷、菲律賓馬尼拉、盧安達的基加利、辛巴威的哈拉雷,以及美國的費城、亞歷桑納、洛杉磯、印第安那等城市;無論是已開發國家、發展中國家,乃至第三世界國家,無論其經濟發展度或是政治自由度的差異,透過觀看宗教交流團體的具體合作行動,可以傾聽更多屬於社會底層的聲音,瞭解更多現實的社會文化情境,而這是夥伴城市網進行區域連結乃至跨國連結的基礎。我們希望,未來台灣能與更多的城市取得連結,讓宗教合作的力量發揮更大的作用。

透過你我 台灣可以再美麗一些

  當我們跟世界各地的朋友分享台灣的宗教交流經驗時,宗教多元化、宗教自由,乃至宗教帶給社會的安定力量,是我們所不斷傳達的訊息。這次的交流經驗讓我們深刻的體會到,世界性的宗教交流運動已經發展已久,並且也已經在各地進行了長期的草根性實踐,為自己的城市攜手合作共同奉獻,而這正是目前台灣的宗教界還未能充分發揮的面向,我們很期待未來能在台灣醞釀許多宗教合作的計畫,讓宗教的價值導引以及慈悲美善的精神發揮更大的社會作用,帶動一個更美麗、更和諧的台灣!
(作者為靈鷲山佛教發展基金會助理研究員、世界宗教博物館發展基金會附設世界宗教青年聯盟會長)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