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定自我綻放光彩 尊重鼓舞愛己愛人
張敏類 2011-06-15 11:40
文/張敏類 圖/編輯部
會不會害怕在眾人面前說話?您想了解什麼是「社交焦慮」嗎?
有位30歲男性,據他描述從小個性較為害羞內向,現在是科學園區的軟體工程師,數個月前求診於身心科,原因是他覺得和人接觸有困難。
害怕困窘閃避人群
因為他很害怕別人盯著他看,擔心自己會說錯話,或者緊張害怕的樣子被他人察覺,這些都讓他感到很困窘或羞辱,所以他盡量避開某些人際情境。
他說,其實在學生時代就有這些困擾,所以上課時他會盡量坐在教室的最後一排或是角落,避免讓老師注意到他,下課後也習慣躲在家裡或宿舍,很少參與社交活動。
但來就診之前,因為工作需要,他必須在眾人面前說話,他當時緊張得出現明顯的心悸、顫抖,反胃、冒汗等嚴重焦慮反應,迫不得已只好來醫院求診。
在日常生活中,大部分的人對於某些人際情境都會感到害羞,例如:和陌生人交談、上台說話、與自己心儀的對象接觸等等。
可是當一個人的緊張程度,已經嚴重到影響他的表現時,可能已經達到臨床上所謂的社交畏懼症了。
有社交畏懼症的人常常會想像自己在大眾面前說話或表演時,發生難堪或受辱的狀況,以致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會產生嚴重的焦慮感。
有些人甚至會嚴重到強烈的心悸、反胃、冒汗等生理症狀出現,以致常用逃避人際情境的方式,來避免上述情形產生,但最終通常造成生活的失序。
過度在意看法評價
社交畏懼的主要成因,是因為當事人過度在意他人的看法或評價。
同時,經常擔心別人怎麼看他,而且還會告訴自己別人一定會嘲笑他或給予惡評,甚至習慣性的預期最糟的狀況出現,以致情緒過度緊張而無法應付較大的壓力。
社交焦慮或畏懼在治療上,主要有兩個部分:
第一個部分,是以漸進的方式,幫助當事人面對他所害怕的情境。
像前面這位當事人的治療過程中,我們嘗試從簡單的練習做起,例如每天練習和少數幾位同事打招呼,嘗試和人有眼神的交會,接著增加與人交談的時間與次數,最後甚至試著與不熟悉的漂亮年輕女性談話等等。
這些練習一方面幫助他控制自己的焦慮反應,一方面也幫助他了解其實自己不像原先想像的那麼糟,他人其實也很少說他不好,或者就算自己表現不好也不是嚴重的事。
第二個部分,是以處理當事人心中自我挫敗的負面思考。
有嚴重社交焦慮的人,最常出現的負面念頭是,別人一會注意到我、嘲笑我,他們會覺得我很笨,我會結結巴巴、全身發抖看起來一副緊張兮兮的樣子,別人一定會覺得我糟透了……。
對於這些成天擔心別人怎麼看他的人,有些心理治療師會教導當事人「18/40/60法則」,來面對這個問題,其內容為:
當你18歲時,你擔心每個人怎麼看你;
當你40歲時,你不在乎任何人怎麼看你;
當你60歲時,你了解根本沒有人注意你。
妄思不如關心自己
也就是說,其實每個人成天所擔心,所想著的,是他們自己,而不是你。
想想自己的情形就知道了,我今天想的是什麼?是別人會做什麼,還是自己該做或希望做什麼?真實的情況是每個人多半是在想自己。
社交畏懼或是在社交場合中,手足無措的人典型的特徵就是擔心別人怎麼看他們,他們老覺得別人在評斷自己,談著自己的容貌、穿著、談吐等等。
通常這樣的人經過治療後會驚訝的發現,他們擔憂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如何如何,根本是在浪費精力,還不如多關心怎麼達成自己的目標比較有建設性。
除此之外,正確的評斷自己,了解自己的表現,並不如自己想像的糟或丟臉,表現不如預期,也不是什麼可怕的災難,不需要要求自己完美等正確的自我認知,都是治療的重點。
另外,放鬆技巧的訓練(如:腹式呼吸)及社交技巧練習,或加上藥物輔助也會有不錯的助益。
這個問題談到這裡大家會不會和我有同樣的感覺?那就是社交焦慮個案的主要困擾,似乎是來自於自己內在自我挫敗的思考習慣。
例如:擔心他人嘲笑,否定自我等等,以致無法達成自己想達成的目標,簡單來說就是他被他自己的負面思考消耗掉了!
探索源頭自我了解
這使我想起在我的心理諮商專業生涯中,常常在一些個案身上觀察到一種現象,那就是當我們仔細探索當事人困擾時,常常發現問題的源頭,可能與外在的環境剝奪有關,如:早期的失敗經驗,個人價值被否定,不被愛等等。
但隨著時空的轉變,當外在環境已有所不同時,當事人卻依然自我剝奪,也就是自己在削弱自己的力量(例如:認定自己不夠好,是個失敗者,不值得被愛,不被接受等)。
其實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自己的缺點然後,加以改正並不是壞事,適當的運用確實是可以成為增進、改善自己的動力。
中國的儒家思想也強調我們要反省自己,可是當這種自我檢查、自我批判的想法太過時,反而會導致厭惡自己,憎恨他人的反效果。
因此西方心理學談欣賞自己、愛自己也是有道理的,它的涵義在於幫助人們,建立自信心和豁達開朗的人生觀。
因為愛自己,所以會珍惜自己,雖然自己並不完美,也包括會關心自己的生活,以及努力成為自己能夠成為的人。
欣賞檢討兼容並蓄
因為懂得欣賞自己,所以不會只看自己的缺點,而自覺處處不如人。
中國文化傳統較為拘謹、保守,所以花在檢討自己的時間,遠比欣賞自己的時間多,但很多心理學家都強調,其實愛自己是愛他人的先備條件。
佛洛姆在《愛的藝術》一書中,提到愛自己和愛別人、了解別人是無法分開的;因為如果任自己的井水都乾涸了,如何再給別人呢?我們不可能給別人我們自己尚未學會或尚未經驗過的禮物。
所以好好愛自己、欣賞自己,讓自己的生命綻放光采吧,如此我們也才能夠真正欣賞、鼓舞他人,並給予他人誠摯的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