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字真言事故集─談真
湯賢萱 1992-04-25 11:00
去假存真 祛除不潔貪念 著誠去偽 恢復善良本性
真就是「誠」,是不虛情、不虛偽的意思。增韻有云:「誠,無偽也,真實也。」樂記:「著誠去偽。」可見誠是真實不假,不欺人,不自欺,與真的意義是相同的。
「真摯」是真實誠懇。確實的道理稱「真理」。修行得道的人稱「真人」,而「真實」也就是誠實。因此待人誠懇,做事負責實在,能夠盡忠職守,不取不應得的財物,也都屬於真的內涵。
回教講「清真」,清真是聖潔不污濁的意思。凡是天下有形的物體都是污濁的。而天下污濁之物又都是假的,一個人若能去假存真,袪除內心不潔的貪念,嗔念(嗔恨之心)痴念(執迷不悟),看淡一切有形的物質享受,便能逐漸恢復善良地本性了
為什麼說天底下一切有形的物體都是假的呢?難道我親眼所見,親耳所聽。身體真正接觸到的不是真的而是假的嗎?要知道,宇宙間的一切物體都是地、水、火、風四大元素構成的。而貴為萬物之靈的人類亦不例外,也是由這四大元素因緣和合而成。如毛髮屬地,血液分泌屬水大,體溫屬於火大,呼吸屬於風大,四大和諧便身心健康,若有一大不調和,即百病叢生,若四大分散則生命死亡。因此生命只是因緣結合的關係,是虛幻不實在的假相,而我們的肉體也只是暫時的存在而已,最多不過百年,終究要腐壞的。宇宙間的各種事事物物也都如此,所以佛家說:「緣聚則生,緣散則滅。」
心胸擴大到宇宙合一 「真我」就顯現了
世間上沒有常住不變的東西,而人總是執著於「我」的存在,凡事都以自我為中心,比如說我的頭,我的身體,我的父母等。事實上,這血肉之軀的我,只是有生有死的「假我」而已,並不是真正的我;「真我」才是我本來的面目,那是恒常不變,不生不滅的。而一般凡夫俗子却不明瞭這道理,一昧的追求世間的榮華富貴而不懂得修「真」的道理,任意放棄煆煉「真我」,培養自我的天性。凡是通達事理且具有大智大慧的人,才懂得掃除內心的垃圾,勘破一切的得失榮辱,吉凶禍福,當心胸擴大到與宇宙合而為一時,那就是「真我」顯現的時候了。
人往往把「假我」認為是「真我」,把「真我」」却認為是「假我」,由於認假為真,所以汲汲於聲色犬馬之追求,殊不知富貴功名有如天上的浮雲,一幌即消逝得無影無蹤。
以仁存心 以愛存心 內心呈現一片光明純潔
目前社會上出現各種亂象,如欺詐勒索,爭權奪利,貪贓枉法,浮華浪費等,追根究底,都是以假當真,不懂得修真的道理所致。
「真」是人人都應具備的道德修養,目前各級學校正在推行誠實教育,希望小朋友都能做到不說謊話,不欺騙他人,真誠處世而沒有狡滑虛偽的壞心,真誠做事而沒有一絲一毫的鬆懈怠惰。學習曾子三省吾身的精神。每天反省自己:今天是否說了謊話?是否欺騙了別人?有沒有負責盡職恪守學生的本份?有沒有違反校規,做出違法犯紀的事實?若能時時省察自己,改過遷善,必能淨化心靈,以仁存心,以愛存心,使內心呈現一片光明與純潔。佛家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莎士比亞說說「最善的人,常由過失構造成功。」所以袪除惡念,改正過失是修「真」的不二法門。
此外也希望小朋友能學習靜心靜坐,以便煆煉精、氣、神,做好修心養性的功夫。還要積極行善,幫助別人,如此多管齊下,方能達到修「真」的最高境界,獲得永恒的快樂。
故事舉例(一) 玄奘取經
親到印度研究佛法 歷十九年行五萬里
玄奘誕生在隋文帝開皇十六年,也就是西元五九三年。他的家鄉是河南偃師縣,一家人虔誠信仰佛教,他從小在父親的薰陶教育下,養成了做學問的興趣,他求真求知的精神,博得了大家的讚賞。當時的鄰人都稱他為「神童」。
玄奘聰明又好學,在他十二歲那年,跟著在洛陽淨土寺當和尚的二哥,早晚誦習佛經,玄奘對於經文的意義和真理,很快就能領悟,使寺裡的和尚都對他另眼相看。
玄奘在淨土寺裡住了十年,寺裡所有的經典,他都看完了。
「為什麼大家對佛經的解釋,都不一樣呢?」玄奘他感到疑惑,就想到別的地方去看看。
西元六一七年,隋煬帝的殘暴,引起各地的反抗,第二年,李淵在長安建立唐朝,但社會仍然很紊亂,於是玄奘跟著二哥到了成都,住在空慧寺裡。他花了兩年功夫,把寺裡的經典看完之後不禁感嘆的說:
「為什麼這裡的經典,和淨土寺的沒有差別呢?我想應該還有更高深的佛理才對。」
基於實事求是,探究真理的一股慾望,他離開了空慧寺,到河南、山東、河北等地,到處求師訪友,切磋佛學,因此,他的學識也一天比一天淵博。
三十歲那年,他回到長安,住在大覺寺裡。他跟兩位聞名全國的佛學大師研討「攝大乘論」,並窮究宇宙的奧祕以及生與死的問題,兩位高僧跟他談經論典以後,同聲驚嘆玄奘悟性之高,精研之深,稱他是佛門的千里駒。
從此以後,他更努力鑽研佛學,但他總覺得中國的佛學派系太多,見解各不相同,加上翻譯的佛經,錯誤又多,他想想只有找出原文來訂正了。
於是,他開始學習梵文,打算親自到佛教聖地的印度去求證。在他三十二歲那年終於成行了。他受盡了艱苦,走完綿亙一千多里的沙漠,越過了有名的大雪山,才到達印度的北部地界。
從玄奘離開長安那天起,到北印度恰巧是一年。算起來他已經走過大大小小二十幾個國家,由於他對佛理瞭解得相當透徹,因此他每到一處講解佛經,總受到熱烈的歡迎。
玄奘在北印度留學了兩年,之後又沿著恒河北上向東南走去,一面巡禮佛蹟,一面拜訪高僧,學習經典,得益很多。
西元六三一年春天,玄奘進入了中印度的迦毗羅衛國,年底到達大乘佛教的中心地方,也就是玄奘西行取經的目的地||爛陀寺。
玄奘在寺裡天天潛心研究,廢寢忘食,不久,他的博學多才,已經傳遍了全印度。
西元六四三年秋天,當他四十八歲的時候,他動身回國了,兩年後,他平安地回到了長安。當天,長安城裡,家家戶戶,張燈結綵,盛大歡迎玄奘回來。
玄奘在西元六二七年出國,在外面過了十九年的時光。在十九年裡,他走了五萬多里路,經歷無數的艱險,遊歷了大小一百一十多個國家。他閱歷之豐,以及探究真理的精神,在世界歷史上,可說是寥寥無幾的了。
玄奘法師從回國以後直到老死,在將近二十年的時間裡,翻譯的佛學經典七十三部,共有一千三百三十卷。
玄奘對佛學的輝煌成就,使得中國文化,大放異彩,到現在還沒有人超過他。
各位小朋友!玄奘西行取經,曾經走過沙漠、冰山、河流,歷盡千辛萬苦,才達到目的。他一生當中,都在為追求真理而孜孜不倦的在努力,在奮鬥。他求「真」的精神,是不是值得我們敬佩?值得我們學習呢?
故事舉例(二) 採棗留錢
宋人查道信實不欺 認真態度令人欽敬
宋朝時候,有一位讀書人,名叫查道,一向待人真誠,是個最講信實,絕不自欺的人。
有一天,他和僕人,挑了一些禮物,同到親戚家去。由於路途遙遠,到了中午,還沒有到達目的地。兩人覺得肚子很餓,一時又找不到客棧,於是僕人建議把送人的禮物拿一些來吃。但是查道說:「那怎麼行?這些禮物既然要送人,便是別人的東西,我們為人要誠實,怎麼可以偷吃?」因此兩人只好繼績向前走去。
他們一路上風塵僕僕,走過了一村又一村,不知不覺走到了一個棗園,只見樹上結滿了棗子,他們的肚子實在太餓了,看到這些果子更覺飢腸轆轆,混身乏力,幾乎沒有力氣走動。查道便命僕人採些棗子來吃。吃完以後,查道從口袋裏,掏了一些錢出來,準備掛在樹上,僕人覺得莫名其妙便問道:「這是什麼意思?」查道說:「吃了人家的棗子,就應當給錢。」僕人說:「棗園的主人既不在此,我們何必過於認真呢!」查道聽了,非常嚴肅的說:「我們吃了人家的棗子,自然應當給錢,否則良心難安,縱然棗園的主人不在這裏,我們也不可一走了之,因為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呀!」於是主僕兩人,把錢掛在樹上,然後繼續走路。
各位小朋友!查道這種誠實的行為,是不是令人敬佩呢!我們立身處世,必需處處講「真」,不欺騙自己,也不欺騙別人,能夠「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地」才是做人的基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