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從日不落國到日薄西山?
宋興洲 2023-06-15 10:45
(第5講)
編按:國際局勢詭譎多變,與本教「救劫使命」息息相關,自466.467期起,特邀前東海大學政治學系系主任宋興洲教授,開闢「興仁光洲月話」,針對國際政經局勢、兩岸發展予以分析,冀使同奮瞭解掌握整體發展趨勢。
加入歐盟難解經濟下滑
到了廿世紀,兩次世界大戰,英國都為戰勝國,但國力大受影響。有趣的是,二次征戰時,首相邱吉爾領導英國戰勝德國,但戰後的選舉,邱吉爾所領導的政黨卻輸了選舉,邱吉爾有句名言:「民主是除了其他所嘗試過形式之外的最差政府形式」(“Democracy is the worst form of government, except for all those other forms that have been tried from time to time.”)。
就歷史而言,英國對歐洲政治始終扮演著「平衡者」角色,也就是不加入歐洲政治,必要時才會干涉。1950年在法國和西德的領導下成立了「歐洲煤鋼共同體」(還包括義大利、比利時、荷蘭和盧森堡)。英國雖然受邀,但拒絕並阻撓其成立。1957年《羅馬條約》建立了歐洲經濟共同體(European Economic Community, EEC)。但英國仍不為所動,不加入。1961年,英國首相麥克米倫決定,只要歐洲自由貿易區和英聯邦的利益得到保障,英國或許終究應該加入。但遭法國總統戴高樂將軍在1963年1月否決了英國加入。
隨著本國經濟的下滑,英國首相威爾遜在1967年再次申請加入,而戴高樂也再次否決。到了1970年,戴高樂已下台,而英國首相是親歐主義者希思,提出第三次申請,而法國人也被說服同意英國加入。結果,進入歐洲的決定在英國下議院進行自由表決,該法案於1972年7月獲得通過,英國於1973年1月1日正式加入歐洲經濟共同體。
但同時,1974年出現石油危機,歐洲的經濟已出現衰退。英國的工黨則始終反對加入歐洲經濟共同體,所以在其於1974年重新執政後,舉行國內公投,是否仍留在歐洲。結果,大出意外,全國2/3的公民投票,67.2%的民眾仍支持留在歐洲。即使保守黨的柴契爾夫人於1979年執政,雖然也秉持與工黨同樣的態度,但態度消極,並沒有退出歐洲。
提倡自由經濟民營政策
另一方面,柴契爾大力推動改革,倡議「柴契爾主義(Thatcherism),削減部分福利開支和削弱工會力量。同時,壓縮政府公共開支、降低稅收、提倡自由經濟。實行大規模的私有化(privatization,國內則美其名為民營化)政策,減少對經濟活動的政府管制和干預。這就是所謂的新自由主義(Neoliberalism),解除管制、外包、BOT(Build-operate-transfer;由民間建造、營運及最後轉移給政府)等等,這些都是新自由主義下的政策。也就是,政府少管,放任經濟活動與運作。雖然這種作為,造成工會力量縮減、貧富懸殊擴大、富者愈富,但英國經濟走出了長期滯脹的局面。
自1981年以後,英國年經濟成長率達3%以上,在主要已開發國家中僅次於日本。雖然柴契爾幫助了英國經濟復甦和保持國際上的影響力,但國內的貧富差距也逐步加大,引起部分英國人的反對。之後,同黨繼任者約翰·梅傑首相,在任內英國經濟一直不振。工黨領袖東尼·布萊爾於1997年當選為首相後,英國經濟慢慢才得以恢復。不過,2008年環球金融危機再次給英國經濟造成打擊。
退出歐盟帶來國土分裂
由於經濟力下滑,英國是否仍應留在歐盟,民意出現分歧。支持退出一方在2012年11月達到高位,有56%支持退出,只有30%希望留在歐盟。而2015年6月,則有43%希望留在歐盟,支持退出的有36%。2015年5月英政府向下議院提交舉行公投的法案,最終,於2016年2月正式公布,公投時間定為同年6月23日。
公投結果為:贊成脫離歐盟的票數為17,410,742票(佔51.9%);贊成保留在歐盟的票數為16,141,241票(48.1%)。雖然該公投無強制力,但國會仍提出《退出歐盟法案》,且由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簽署生效。根據法案,英國將在2019年3月29日退出歐盟。但實際上,由於脫歐過程中的種種困難,英國直到2020年1月31日才正式退出歐盟。
但意想不到的是,英國脫歐後,竟帶來國土分裂的問題。英國是由四個區域所組成,本土包括:英格蘭、威爾斯、蘇格蘭三個區域,再加上北愛爾蘭(愛爾蘭共和國於1937年12月29日成立,脫離英國,而大多數北愛爾蘭人仍願意留在英國)。北愛蘭問題是指1968年至1998年間在北愛爾的長期暴力活動。
這一連串暴力衝突,始於一場抗議新教政府歧視天主教愛國者的社會運動。政府試圖壓下這次抗議,但各方衝突使得暴力不斷升級。英國政府認為它的部隊在衝突中是中立的,試圖在北愛爾蘭維護法律與秩序。然而,愛爾蘭共和派將政府部隊視為衝突當中的「戰鬥人員」,並以政府部隊和保皇派相勾結的活動來證明這一點。
在持續不斷發生的周期性暴力衝突中,最後,英國和愛爾蘭政府在1998年4月10日簽訂了《北愛爾和平協議》。從1969到2001年期間,總共有3523人死於北愛爾問題上。大約60%的受害者死於共和派之手,30%被保皇派,10%被英國、愛爾蘭和北愛爾安全部隊所殺害。
和平協議難阻獨立浪潮
雖然和平協議已簽訂,但2019年4月18日,北愛爾蘭第二大城市倫敦德里爆發騷亂,抗議者扔出五十枚燃燒彈、燒毀兩輛汽車並朝警方開槍。一名英國女記者被擊傷,送醫搶救後不治。北愛爾蘭警局懷疑,事件由分離武裝組織新愛爾蘭共和軍所為。到了2021年3月底起,北愛爾蘭又發生一連串暴動,暴動的主要成因,為親英派青年不滿英國脫歐協議。
不過,英國與歐盟協議「脫歐」中的一部分包括「北愛爾蘭議定書」。根據協議,英國「脫歐」後,北愛爾蘭地區留在歐洲單一市場與歐盟關稅同盟內,也就是,歐盟關稅規則適用於進出北愛爾的貨品,且確保北愛爾貨品能在愛爾蘭及歐盟地區自由流動。但這一安排,導致北愛爾蘭地區與英國大不列顛島之間設立關卡,加劇了北愛爾蘭地區親英派與脫英派之間的矛盾。
另外,2022年北愛爾蘭議會選舉結果,新芬黨首次贏得最多席位,在全部90席中佔有27席,首次取代親英的民主統一黨成為議會最大黨。當時,該黨主席麥克唐納明確表示,「現在需要為統一愛爾蘭的公投做準備」。但目前,新芬黨尚未要脫英,而且也沒有這個實力,但如果英國的行為與舉動對北愛爾蘭不利時,則引起劇烈反彈,是意料中的事。
而讓英國政府最擔心的,就是蘇格蘭的獨立。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蘇格蘭獨立運動開始萌芽。1934年主張獨立的蘇格蘭民族黨成立。1970年,蘇格蘭東岸發現北海油田,激化了蘇格蘭的獨立辯論,並成為日後蘇格蘭獨立運動的誘因之一。1998年,英國政府讓出妥協,公布法案確定恢復已消失近三百年的蘇格蘭議會,但仍未平息要求獨立的聲浪。
2011年,獨派民族黨領䄂、蘇格蘭首席長薩孟德主張要在2014年舉行全民公投。2012年,英國首相卡麥隆與薩孟德簽署推行公投。當時公投的題目是:「蘇格蘭是否應該成為一個獨立國家?」選民有兩個選擇:「Yes」(贊成)或「No」(反對)。而公投結果,55%的蘇格蘭選民反對獨立,45%的蘇格蘭選民贊成獨立。
2016年,繼英國公投通過脫離歐盟後,蘇格蘭則提出再次發起獨立公投。事實上,2017年3月民調顯示,仍有57%的蘇格蘭選民反對獨立,但是隨著正式脫歐期限將至,以及新冠疫情分歧的因素,獨立的聲勢在2020年後首次超過了半數。2021年5月的蘇格蘭議會選舉,蘇格蘭民族黨在129個席次中取得64席,再加上同樣支持獨立的綠黨,獨立派在蘇格蘭議會裡成為大多數。蘇格蘭首席大臣史特金表示,將於2023年底再次舉行獨立公投。
美國華盛頓郵報指出,2014年時的獨立公投,以45%對55%落敗,但蘇格蘭民族黨認為2016年英國脫歐公投通過後,情勢已出現重大變化,因此想再推二次公投。其實,英國脫歐公投的區域投票結果,大倫敦區59.93%,北愛爾蘭55.78%,蘇格蘭82.00%,都支持留在歐盟,所以,北愛爾蘭和蘇格蘭的主張獨立,其來有自,從公投結果可看出端倪。
無獨有偶,隨著北愛爾蘭和蘇格蘭的獨立聲浪出現後,威爾斯也開始醞釀脫英的想法。根據英國衛報的報導,支持獨立的威爾斯黨黨魁伍德表示,基於英國脫歐的決定,威爾斯人民應該開始討論其獨立的可能性。雖然威爾斯要獨立或脫英還不成氣候,但如果蘇格蘭和北愛爾蘭真的獨立公投通過,那麼威爾斯也會跟著變化也說不定。
通貨膨脹引發社會問題
除了國土分裂的隱憂外,英國保守黨政府也面臨著嚴重通貨膨脹所引起的強烈社會不滿與低度人民支持。同時,保守黨的民調幾乎到了雪崩的地步(一度下滑至7%)。首相蘇納克自2022年10月上任以來,英國通貨膨脹未解(仍在10%以上),房租、天然氣、食物等生活開銷壓垮英國社會,蘇納克自身及其內閣,又頻出爭議,包括1月29日保守黨主席查哈威,因稅務醜聞遭開除。而1月31日IMF預測,英國將成為2023年唯一衰退的主要經濟體,不啻是對標榜「財經專業」的蘇納克又一沉重打擊。
2023年2月1日,英國教師、公務員、巴士與火車司機同時發動大罷工以爭取加薪,參與人數最多達50萬。英格蘭與蘇格蘭約2.3萬間學校不得不部分或完全關閉,但蘇納克面對罷工卻態度強硬。事實上,在2022年12月英國護理人員罷工時,蘇納克便拒絕讓步,堅持認為控制通貨膨脹,才是幫助罷工者和其他英國人的最好方式。如今,蘇納克也持續強硬態度,表示任何超過3.5%的加薪,都必須伴隨「生產力和效率」顯著提高。
蘇納克面對罷工的態度,顯然與英國輿論民意相差甚遠,也再次凸顯蘇納克與基層的距離——雖然,隨著政府拖延解決護理人員罷工爭議,大眾對罷工護理人員的支持度,已從2022年11月的59%,下降至目前的45%,但大多數的民眾(57%)仍將持續的罷工潮最終責任,歸咎於政府。
總之,英國的內憂不斷:通貨膨脹居高不下,民眾生活壓力日漸增大,加薪、罷工時有所聞,再加上地方區域的獨立聲浪未能遏止。英國想要重振雄風,我們只能說:「It is possible, but unlikely」(理論上可能,但實際上不可能)!
1.參考資料來源:https://zh.wikipedia.org/zh-tw/%E8%8B%B1%E5%9B%BD
2.參考資料來源:https://www.plalimited.com/romania-history
3.參考資料來源:https://dq.yam.com/post/6223
4.參考資料來源: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8C%97%E7%88%B1%E5%B0%94%E5%85%B0%E9%97%AE%E9%A2%98
5.參考資料來源:https://www.rti.org.tw/news/view/id/2157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