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忠年鑑出版紀要

極忠年鑑出版紀要

首頁 » 天帝教教訊第474期 » 極忠年鑑出版紀要

撰文/陳聖方、林哲因  2023-09-15 10:45

撰文/陳聖方、林哲因

  公元2023年5月,《極忠年鑑2012-2022》單行本出版發行,謹以本文記述關於極忠年鑑的相關事項。

一、極忠年鑑簡介

  財團法人極忠文教基金會以「從事兩岸學術藝文交流,期望以民間力量促進兩岸和平」為宗旨,於公元1992年(民國81年)5月23日,由時年92歲的涵靜老人李玉階先生與德配過純華女士捐款壹仟萬元創辦。

  基金會歷任董事長為:李光燾先生(1992-2007)、李子弋先生(維生2007-2016)、陳文華先生(光理2016-2019)、劉緒倫先生(正中2019-2022)、現任董事長為李顯光先生(光光2022-)。

  基金會決定撰寫年鑑,契機始於李子弋先生接任第6屆董事長時,以基金會成立近20年,編寫年鑑,對參與的歷任董事肯定。同時回顧建立基金會的宗旨,檢討有沒有完成創辦人的理想與期望。於2011年年初啟動撰寫《極忠20年鑑1992.1~2012.4》,並於2012年12月出版。

  2022年3月,第11屆董事會正式接任前,考量基金會成立將屆滿30年,決定編寫《極忠年鑑2012-2022》,同年9月啟動,並於2023年5月出版。

  前後2本年鑑除部分章節名稱調整外,主要架構相同:先為簡介性質的「敍-涵靜老人與極忠文教基金會」、「編輯體例」以及「極忠文教基金會簡介」,接著是主體內容,包含「記事年表」、「規章辦法」、「專題報導」,以及「財務報表」,最後則是「董事會」與「編輯後記」。

  「記事年表」為逐年編列,於每一個時間點,細分為「事記」與「時代」兩個子項目。

  「事記」記載當年基金會會務;「時代」呈現當時兩岸重要大事。李子弋董事長當年建議時,認為如是有利後繼的董事與秘書處人員,及讀者於閱讀時,將兩者交互對應,既瞭解創辦人擬定宗旨的深意,也鼓舞繼志述事者堅持奮鬥。

  「規章辦法」為基金會章程與獎學金辦法等營運相關文件。

  「專題報導」為記錄較特別的事件,並且統計核心工作的成果,以及完整公開歷年財務報表。

  關於事件的專題報導,在第1本年鑑之中,收錄1995年預計在華山上,恭立涵靜老人親題的「天地正氣」碑,但後來遭遇波折與應變;在第2本年鑑中,收錄關於基金會舉辦在臺陸生營隊等青年活動,以及李子達(維光)董事對於後生晚輩的提攜照顧等內容。

  「董事會」章節,收錄對歷任董事長的專訪,或由其本人撰寫的文章,以及歷屆董事名冊。

  「編輯後語」藉紀實表彰因事結緣且對會務推動有助人士,及撰寫人員參與過程的回想與體悟;此外,也隱含具名負責之意。

二、極忠年鑑的編輯

  極忠年鑑中的記事年表,「事記」主要取材於董事會會議紀錄,仰賴於過去歷任秘書處良好的紀錄、歸檔習慣,在編輯過程中得以引用,讓基金會如何提案、決議,直接呈現在讀者眼前;另也有參考相關人士提供的日記,或者天帝教教內對應史料等。

  而記事年表中的「時代」,則為編輯群挑選後,再與合作學者討論。另外,歷年財務報表,如實揭露於年鑑之中,秉承了涵靜老人「正大光明」的清白作風。

  基金會自2022年3月網路會議決議編寫極忠年鑑,半年的時間裡,發起者、參與者都恰逢生命中的諸多考驗,因而編寫作業自2022年9月方能正式啟動。

  最終的集體成果,是透過數次的網路會議與面談,以一個動態、彈性的過程逐步推動,編稿、撰稿、校閱的過程裡,未有主要的統籌者,編輯群成員各有承擔,其動力可說來自於編輯群成員的自主、自覺與對同道的關懷,以及對於涵靜老人奮鬥精神的共鳴。

  讀者若閱讀先後2本極忠年鑑,會在「編輯後語」發現一個細微的差異:

  第1本年鑑的編輯後語為目前的黃牧紅董事撰寫(時任基金會副秘書長),實因2010年12月第7屆第4次董事會議決議:年鑑專案改委外辦理(由黃牧紅以個人工作室名義承接),秘書處藉此做好歷年檔案資料整理工作。

  第2本年鑑的編輯後語,撰寫者包含黃牧紅董事、劉俊偉秘書長以及陳聖方副秘書長;其實還有部分人員大力協助,但未撰寫編輯後語。此次編輯相較過往,完全由秘書處以團隊分工方式作業,代表了秘書處落實經驗傳承。

  除了編輯群成員的投入,本書得以出版也須歸功於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洪聖翔先生及其團隊,在6次校稿過程中提供專業意見,並盡心完成書籍的版型設定、內文排版、封面設計、申請書號及聯繫出版印刷等工作;另外也須感謝林月儀女士提供封面設計建議,而使本書得以完善。

三、極忠年鑑的意義

  2023年5月《極忠年鑑2012-2022》單行本出版發行,是繼《極忠20年鑑1992.1~2012.4》之後,極忠奮鬥軌跡的再審視,使吾人得以回顧過往會務,而未來想要了解極忠的人們,也可以透過年鑑,認識到過去的基金會團隊,如何推動兩岸民間交流,促進和平發展。

  同時,也是透過忠實的紀錄,表達對於創會者涵靜老人李玉階先生及歷屆董事會與秘書處成員、各方學者、基金會贊助者、協力者的感謝之意,沒有這些先進們的努力,基金會無法延續至今。

  而處在組織單位發展30年後,了解前人的理念與努力過程,才能接續發揮,因應當前時勢調整策略,但同一時間也保留創辦者的理念,這是一種反省的工作,也是一個奮鬥的基礎,期望未來持續實踐涵靜老人在創立基金會時所說的:「使兩岸能在學術、文化上多增加接觸,發生影響力,為國家、民族多做一些有積極意義的事。」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