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道則儀〉詮解(八)

〈學道則儀〉詮解(八)

首頁 » 天帝教教訊第476期 » 〈學道則儀〉詮解(八)

洪靜雯  2023-11-15 10:50

洪靜雯(青年團傳道師)

導論

  根據壬寅年首席督統鐳力前鋒聖訓傳示,天帝教教主 上帝於巡天節巡視天帝教駐化人間各級道場、教院時,提出四項聖示:「一,推行〈學道則儀〉為奮鬥修持引導準則;二,以同奮『相處之道與自處之道』普化教銘;三,建設省懺功課的法儀;四,首席使者強化精神領導,提振救劫使者道心士氣。」根據 上帝聖示,「推行〈學道則儀〉為奮鬥修持引導準則」尤為四項之首,由此可見〈學道則儀〉的重要性。

二、第二次第:

修識教義,正心蓄銳,可與知道。

•詮解:

  研修並且深入認識教義、聖訓、經典等宇宙真道,端正心念、蓄養正向奮鬥的心力,可謂知道。

•要旨:

  〈學道則儀〉「修識教義,正心蓄銳,可與知道。」旨在說明:透過深入了解教義《新境界》,以第三神論及心物一元二用論的信念出發,激發人心致力於探究宇宙最後真理的新境界,並廣泛延伸至聖訓、經典等大經大法大寶,對教化內涵建立廣博且深入的認識,一方面端正心念,一方面又能積蓄正向奮鬥的心力。此即「知道」—透過 上帝真道的認識,進而依此益加奮鬥,行理並進,相輔相成。

•說明:

  修持的第二次第「知道」,旨在「修識教義,正心蓄銳」。「修識教義」應分從兩種層面理解,第一種層面—「修識教義」之「教義」純指天帝教《新境界》,是以「修識教義」乃指深入了解《新境界》之綱領為 天帝真道,希冀人心通過精神重建、道德重整進而潛移默化,使世界末劫得能消弭於無形。其中心思想乃立足於「親親仁民,仁民愛物」,為開拓人類對宗教的固有思維,激發人心致力於探究宇宙最後真理的新境界,以第三神論及心物一元二用論的信念出發,由後天合先天,由物質返自然,達到聖凡平等、天人大同的目標。

博學於文 內求仁義

  第二種層面—「修識教義」之「教義」,並非單指《新境界》一書,而是廣泛地包含教義、聖訓、經典等大經大法大寶、文獻典籍。具體而言,可參照本師世尊駐世人間時曾於天人研究學院談及天帝教的四門必修課程:「天帝教的基本必修的課程寫出來,第一是教義《新境界》,第二是《教綱》,第三是《教史》,三樣是必修的基本課程,才能出去傳教啊。……所以除了教義、教綱、教史以外,他們讀經,我們也要讀經,我們讀訓,讀什麼訓?讀聖訓。……教義、教綱、教史、讀訓,四門是根。」(《天人學本》p.409,411,416)

  另外,本師世尊於天人研究學院闡述「我的天命」時,亦曾明確指出:「所以天帝教的基本課程,教義、教綱、教史,還有宇宙應元妙法至寶,這個是天帝教的基本課程,將來我們要一面弘教,一面救劫,就是靠這個幾項基本課程。」(《天人學本》p.495)以上這些文獻被列為必修基本課程,足見其重要性。當然,「修識教義」之「教義」還包含天帝教其它相關文獻,甚至涵蓋至教外的文化典籍。透過廣泛研讀進而融會貫通,有助我們對 上帝真道建立正確且深入的認識,也指引我們以理入指導行入,相輔相成,行理並進。

  是以,當我們對教義益加深入了解,將有助「正心蓄銳」,一方面端正心念,一方面又能積蓄正向奮鬥的心力。「銳」,本指銳氣,在此是指一種精銳強大的力量,促使我們在理入的吸收上易於領悟,也使我們在行入的實踐上欲加奮發積極,此即「知道」—深入了解修持的心法要旨,並且依此朝向宇宙真道、持續奮鬥。

潔淨心意 不隨境轉

三、第三次第:

純潔心念,萬緣俱寂,可謂信道。

•詮解:

  滌洗潔淨心念,將所有外緣一切放下,可謂信道。

•要旨:

  〈學道則儀〉「純潔心念,萬緣俱寂,可謂信道。」旨在說明:在行理並進的過程中,難免心隨境轉,是以應當深入檢視執念的根源,進而滌洗、潔淨,不為虛妄的外相所迷,把握住方寸之間,直至把一顆凡心煉得乾乾淨淨。此即「信道」—當信仰的本質不為外緣所迷,意味著正信的力量返歸於心,一切放下,絕對信賴 上帝,拳拳服膺而發願力行。

•說明:

  修持的第三次第「信道」,旨在「純潔心念,萬緣俱寂」。在第一次第「入道」階段已經提到「節欲制念」—節制欲望心念,至第三次第「信道」階段又進一步提到「純潔心念」—滌洗、潔淨心念,以致「萬緣俱寂」—將所有外緣一切放下。同樣都是對治內在心念的變化,但相較於第一次第,第三次第「信道」對於念頭的處理顯然是更深化的工夫。

  承前,第一次第「節欲制念,剛木狂訥」、第二次第「修識教義,正心蓄銳」,基本上皆與煉心工夫有關。此乃體現煉心的歷程並非一蹴可幾,心念的轉折可謂千變萬化—或恣肆縱慾,或觀念不清,諸多行入、理入的考驗接踵而來,以致心思外馳。而心思之所以外馳,主要源於「萬緣」—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對六塵(色身香味觸法)的攀附與追逐,心隨境轉,以致產生信仰的種種疑惑。

  蓋緣本無惡無害,關鍵在於能否識清緣起緣滅的無常本質,解開執迷的桎梏。是以必須「純潔心念」,深入檢視執念的根源,進而滌洗、潔淨,使其不為虛妄的外相所迷。誠如《天人日誦大同真經》「以潔其不正 以減其不名」—潔淨不正當的慾望,減少不可名狀的妄念;又如「日月所責 以磨則凝 恆歲之沾 以淨則明」—日日月月所應自我要求的,就是不斷磨除內心慾望,進而凝聚正氣;經年累月所沾染的汙垢,必須反覆潔淨內省心念,進而使心氣清明。

  根據經文的參照,可以領會〈學道則儀〉之「純潔心念」,實乃相當深層的煉心工夫。不僅止於表層浮動的念頭,還必須達至心靈深處、長久累積的塵垢,面對自我,從根源上著手。而落實在日常生活中,當可依據廿字真言洗心滌慮,捫心自省,時時打掃心上地,進而得以把握住方寸之間。

  至「信道」階段,煉心要煉至何種程度?煉至「萬緣俱寂」—把一顆凡心煉得乾乾淨淨,一無所有,一心不亂、一心不動。誠如本師世尊所言:「修道,先要把這顆心煉好,不管你哪一教、三教,心要煉得乾乾淨淨、一無所有,酒色財氣、七情六慾,擺在我的面前我一點不會動心,要煉到這個程度。」(《天人學本》p.541)

  《六祖壇經》亦云:「汝既為法而來,可屏息諸緣,勿生一念。」引文所言「屏息諸緣,勿生一念」,可作為〈學道則儀〉「萬緣俱寂」的參照,意指此心不再逐於緣起緣滅的虛妄外相,識清緣起性空,遂於一切處「無心」—不執著,不分別,止妄念,不顛倒。「萬緣俱寂」,意味著萬緣放下,一心不亂,此心不隨外境流轉。既不刻意攀附外在因緣,甚且隨順因緣,平常以對,進而放下得失利害、是非好惡的執著心、分別心。

  「純潔心念,萬緣俱寂」體現了入道之後「一切放下」的願力與決心。當信仰的本質不為外緣所迷,不因人、因事廢道,順逆皆精進、毀譽不動心,此即「信道」—信仰的力量返歸於心,從而萌發「絕對信賴 上帝」的堅定道心,拳拳服膺而發願力行。

  (待續)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