鎖定目標戮力上進 功成名就乃活教材

鎖定目標戮力上進 功成名就乃活教材

首頁 » 天帝教教訊第337期 » 鎖定目標戮力上進 功成名就乃活教材

資料來源/《紐約時報的風格》・〈自序〉  2012-04-15 09:40

資料來源/《紐約時報的風格》・〈自序〉

  維公樞機使者從《紐約時報》退休後,1997年7月27日在《紐約時報的風格》一書中,以〈自序〉道出異域生活大不易的點點滴滴,儘管如此,他卻甘之如飴。
  只為一份理想!維公樞機使者履踐自我期許,「要怎麼收穫,就要怎麼栽」;他的精神,是時下青年一部活教材、一部勤奮樸實的人生課題,值得學習。

  在南伊利諾大學讀新聞的時候,便存心要進《紐約時報》,那怕是進去打一個轉也好,目的是在見識、見識這個世界聞名的權威大報。

  可是,我絕沒有想到,我真的跨進了《紐約時報》,而且一待31年,並以資深組合編輯榮退下來。

  我把一生最寶貴的歲月,付給了《紐約時報》,想想也算值得。雖然先後做了8年的「學徒」,吃盡了苦頭,受足了磨練,以我的語文能力條件,頗有自知之明,毫無怨言。

  因為我的自求上進,加上《紐約時報》工作環境給我活生生的教育,使我充滿勝任的信心,並憑藉著我與生俱來的傻勁幹勁,力爭不休。

  終於在一次試用甄選中,脫穎而出,獲得升任組合編輯,正式成為News Staff,在編輯部信箱占一席之地,何等光榮,擔當起《紐約時報》每天出報的一部分組版的責任,那時我已42歲了。

  開始做編輯的階段,相當戰戰兢兢,幸無重大失誤,平安渡過6個月的試用。

  從此以後忽然得心應手,大展才華,表現優越,加以工作勤奮,經常在人手短缺情況下,1個人照顧2人或3個人的工作版面,或一週工作6天到7天,竟成為無所不能,不可或缺的組版編輯。

  由於我對新任編輯加予訓練的有效與負責,並能幫助新人迅速進入情況,更成為培訓新人的資深編輯,深受編輯部同事與主管的尊重與稱羨。

  這23年擔任組版編輯,是我一生中最為愉快和滿足的時期,也真有「美夢成真」的感受。

  我的磨練和經歷,給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我沒有寫日記的習慣,除了少數重大事件,並沒有留下多少的紀錄,但是,從1964年1月開始,以迄於今,我卻習慣性地隨時剪存和收集與《紐約時報》有關的資料。

  這都是非常珍貴的資料,數量非常可觀,在家中不同的箱籠、文卷夾子裡堆積著,雜亂無章。

  當我有心於寫作,著手整理資料時,頗有愈理愈亂,無從做起的挫折之感,先後花費了3、4個月的時間,決定一件一件地閱讀,分類歸併,點滴地整理收入書夾,寫作才漸上軌道,儘管如此,也常常有所遺漏。

  首先我要感謝《新聞鏡》週刊發行人歐陽醇(冠玉)先生的邀約,從1993年4月開始,連續4年,為《新聞鏡》撰寫有關《紐約時報》的文章。

  起先,我並沒有寫作的大綱,只是以手頭已整理出來的資料,有多少寫多少,有什麼就先寫什麼。

  其中有將近一年的時間,因為應邀主持美國《世界日報》在紐約的編務,寫得很少,而真正有計畫的寫作,是在1996年的4月到1997年的6月這段時期。

  我的寫作進度很慢,每一篇都花費很多的功夫和時間,冠玉兄極有耐心,每篇都仔細閱讀,並來信鼓勵嘉勉。

  4年來,與冠玉兄互通傳真信件極為頻繁,深感他不僅是一位超級編輯,也是一位可貴的友人;他不露痕跡,善體人意,很技巧地對我推動,使我能一篇接一篇地寫作下去。

  如果不是這樣積少成多,不可能為了出書,而一口氣完成17、18萬字數的文稿。

  本書的內容,取自《新聞鏡》所刊載過的文章,也是冠玉兄慷慨開放出書版權的結果。

  在此,我也要感謝冠玉兄為本書作〈序〉,他是一位開明嚴謹的報人,誨人不倦的新聞教育家,更是一位新聞專業刊物的發行人,身兼三職,實為稀有,能夠獲得他的誇獎,真是莫大的光采。

  還要一併感謝《新聞鏡》總編輯湯海鴻先生的精心編稿,以及藝術編輯對照片資料之穿插設計,使《新聞鏡》文章之呈現生動活潑。

  請到彭歌兄作〈序〉,更是我最大的榮幸。彭歌兄終身奉獻於新聞,也是一位好學深思的讀書人,他出版過很多有思想的譯著,對年輕知識分子有極大的影響與啟示。

  與彭歌兄結緣最深是在南伊大那段日子,那時我們生活起居都在一個屋簷之下,床間相隔僅只一壁,深知他不是一位書呆子,他懂得讀書,能抓住重點,常常事半功倍。

  因此,經常看到他輕鬆自如,還有很多餘暇勤於寫作。更令人欣賞的,是他那爽朗誠懇以及友善可親的個性,以及他所具有的書卷氣質。

  相交迄今近40年了,音訊時斷時續,友情依舊,實在難能可貴。

  彭歌兄的〈序〉,洋洋灑灑長達萬餘言,對整個書稿用心專注,及於細微末節,作分段綜觀的評析,有力的比較與引證。

  他的寫作老練細膩,具見根柢功力之深,實在是望塵莫及。對我個人及家庭的敘介,筆觸更留下許多感情。

  彭歌兄以〈敬業守道 一以貫之〉為題,總結《紐約時報》成功之道,是他融會貫通全書最為妥切的話了,我除了感謝,更要對他致敬。

  本書書名原定為《家族經營一百年的紐約時報》,是在強調奧克士・沙資伯格家族經營,對《紐約時報》獨立存續有決定性的影響。

  聯經出版公司總編輯林載爵先生,以此一書名字數過長,且坊間已有《紐約時報一百年》的書名,難免混淆,乃提出書目中《紐約時報的風格》這個題目。

  經我思索,覺得頗能概括家族經營確保獨特傳統風格的意義,也能展現《紐約時報》卓然獨樹一幟的代表性,乃欣然接受,採用為本書書名。

  我在《紐約時報》31年的經歷,使我確信我有義務,要把所見所聞提出報告,以供中國報業參考。

  我在《新聞鏡》上所寫的文章,已經有系統地把《紐約時報》編輯和言論部門重要作業、政策及風格原則交代得清清楚楚。

  雖然我覺得自己的寫作能力有限,但是,我卻從不敢潦草,也不會堆砌,我總是把大堆資料消化過,以最簡單的語句,來包涵較廣的意義。

  由於我從開始對讀者對象有所設定,因此,我的寫作內容,是以中國報業,以及新聞學子的興趣所在作為範圍,在此範圍以外的許多資料,都在選刪中省略。

  本書已經收集了將近18萬字的文章,但是並未代表所有《紐約時報》的故事,我的手頭還有許多資料有待使用與寫作。

  《紐約時報》是名氣最大的報紙,正因為如此,也是最受注意和最受苛責的報紙。執行總編輯位高權重,成為眾矢之的,特別是羅森紹任內受到媒體的無情透視,很難消受。

  在我的寫作中,提到很多《紐約時報》受批評的事例,可見《紐約時報》並非十全十美,但這並不表示對《紐約時報》卓越的地位有所減損。

  從工作經驗中,知道《紐約時報》是對自己要求甚高的報紙,報面上每天都有一大塊新聞更正欄,承認錯誤。

  編輯部內部每天都有自我批評,編輯部布告欄,也常有備忘錄,對新聞有所檢討,這實在都是《紐約時報》有力的優點。

  引進《紐約時報》經營理念、編輯作業實務以及新聞政策、風格原則,無疑是在引進《紐約時報》的新聞「價值觀念」。

  這種「價值觀念」是否適合與適應中國報業的實際需要,並不在我考量與判斷範圍之內。

  我並沒有想把時報的「價值觀念」,強加諸於中國報業的意思,我只在「引進」,深感我所經歷的時報新聞理念、作法、政策和風格原則,對整個中國報業有共通借鏡的價值。

  31年來,我所受到《紐約時報》的影響實在太大,其中最大的影響,是養成了我獨立的思考,以及對個人尊嚴的尊重。

  我體認到新聞專業的重要,滿足於現實專業的生活,也深以終身從事新聞業為驕傲。

  31年也養成了我無法中斷的讀報習慣。上班以前一定要讀報紙,在家經常要收聽24小時的新聞廣播(CBS),跟進新聞發展,留心突發新聞。

  退休以後仍少不了報紙,每天一大早醒來,便在等待送上門的報紙,一報在手,總要花費個把小時,讀個痛快,再放心地倒回床去熟睡。

  《紐約時報》總是有東西可看,要看的新聞都看得到,而且總有深入的東西可讀,能夠知道得更多。

  《紐約時報》對所有的問題幾乎都有答案,不需要等待。有時候,時報會有意想不到的答案,那是因為時報的記者和編輯們總是在尋求答案。

  《紐約時報》歷代家族發行人,都能傳承與執守新聞獨立與高水準高品質原則,不論在任何財政危機的情況下,不僅不事精簡,而且依然不惜在新聞上投資,增加人才,擴增內容,以爭取讀者。

  論財力,時報並非特別雄厚,但時報肯在新聞上大手筆地投資,顯示出時報歷代家族與眾不同的氣魄與承諾。

  時報現任發行人阿瑟表示,他的家族始終相信,所有在新聞上的投資,提高新聞品質,最終必能得到回收。

  他也相信,即使在資訊電腦化的新時代,人們依然需要高品質的新聞資訊,而時報正是在提供這種高品質的新聞,因此,他說,只要人類的頭腦是在吸取知識,時報總有存在的必要。

  記得在我擔任許多大夜班組版編輯的時候,我經手處理的,不僅是頭版上重大新聞的改變,也包括了許多微不足道的短欄新聞。

  我時常要為一條短欄新聞中的錯誤而換版,這說明了時報在處理新聞上,連一條短行都不放過,這就是時報辦報的態度。

  正在我完成這本書全部書稿的時候,母親李過純華(智忠夫人),以95高齡仙逝(1997年)。父親李玉階(涵靜老人),1994年12月以同樣高齡證道。我在家父母主持下的《自立晚報》擔任過記者,同時並經管業務,當年《自立晚報》經濟基礎薄弱,可是,父親是第一位公開宣布「無黨無派獨立經營」的發行人,開創了民營報紙獨立經營的先聲,實足驕傲。

  《自立晚報》獨立的言論,不容於當局,迫使父親和「李家班」退出《自立晚報》,這也是我留在國外,繼續為《紐約時報》工作31年的主要原因之一。

  我以一生幾乎過半的歲月交付給了《紐約時報》,未能盡孝親的責任,愧疚萬狀,這本書是我艱苦進取的光榮成果,謹以此書奉獻敬愛的父母親,以慰二老在天之靈。

 ●維公樞機使者於民國83年本師回歸自然飾終大典時,哀傷默泣。(照片:教史委員會提供)

  最後,我要感謝我的內人馬莉,她不僅是我所有文章的忠實讀者,也是我所寫稿件的熱心編輯。她校正我的錯字、別字,指點我先後不相一致,以及不甚通順的字句。

  35年來,她以愛心教養出2個負責、有為、明理而顧家的男孩。她跟我共苦同甘,她不顧健康長年辛勤工作,共維家計。

  而最值得稱道的,是她的合情合理。她不僅是位賢妻良母,也是我最好最為親近的友伴,認識與瞭解我們的親友,都會一致同意我的說法。

 ●李維公樞機使者與夫人馬莉(左後站著的伉儷)一同與父母及其他兄弟大合照。

 ●1994年祖、孫三代合影於洛杉磯掌院(師尊坐著,維公樞機使者在後排中間)。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