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蒞天下」的中國戰略思想家鈕先鍾先生

「道蒞天下」的中國戰略思想家鈕先鍾先生

首頁 » 天帝教教訊第343期 » 「道蒞天下」的中國戰略思想家鈕先鍾先生

資料提供/極忠文教基金會  2012-10-15 10:50

資料提供/極忠文教基金會
圖/編輯部

 ●維生先生(前排左4)邀約戰略菁英們,齊聚鐳力阿道場,暢談鈕先鍾老前輩的戰略智慧。

  編按:淡江大學戰略研究所創所教授暨極忠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李子弋先生,於鈕先鍾教授80壽辰時,立言為鈕教授百年壽辰舉辦戰略思想學術研討會。

  因而,極忠文教基金會在9月1日與9月2日於鐳力阿道場舉辦「鈕先鍾百歲紀念戰略思想學術研討會」。

  李子弋先生對先賢鈕先鍾教授十分崇敬,除了在鈕先生百歲之際,重諾舉行一場有關戰略思想的研討會外,更在大會手冊~《鈕先鍾百歲紀念戰略思想研討會—追念戰略思想家鈕先鍾先生》,親撰〈序〉文,以茲緬懷。

  《天帝教教訊》轉載〈序〉文,希望同奮進一步了解戰略對人生的影響。

  一

  「道」,為中華文化最高的核心價值,應為中國大戰略思想最高的指導精神。

  所以孟子說:「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多助者天下順之,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孫子說:「道者,令民與上同意。故可與之死,可與之生,而不危也。」且他在國力評估又再提出「主孰有道?」

  「生命和諧、生存和平、生活和同。」為中國「道」文化與人類共同追求的理想境界。故「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是和諧、和平、和同的世界大同的大戰略目標。

  「道蒞天下」正是中國王道思想指導下,「長治久安」世界和平大戰略的終極關懷。

  二

  鈕先鍾先生以中國文化思想的「長治久安」與「深謀遠慮」建構起中國戰略思想。他說:「大戰略的目的為長治久安,大戰略家的任務為能深謀遠慮。能深謀遠慮,始足以言長治久安。」

  鈕先鍾先生在《中國戰略思想史》中,根據中國經典中對軍事戰略稱為「兵」,對大戰略稱為「政」。因之,他對中國先賢們的智慧,感到無比的敬佩,顯示出中國戰略思想是源遠流長,不僅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問,而且還有深厚的思想傳統。

  他說:「我國古人的思想,相當廣大,富有彈性。他們的戰略思想經常都是不限於戰爭和軍事的範圍;換言之,用現代術語來形容,也就是含有大戰略或總體戰略的觀點。」

  鈕先鍾先生以「長治久安」與「深謀遠慮」兩大準則,在中國先秦時代肯定周公為中國第一代大戰略家,孔子為中國繼起的大戰略思想家。

  他說:周公能在周朝開國盛世建立了一種相當完整的政治制度,也可以說是戰略體系,那就是所謂「封建」。

  列代對於封建制度的論著很多,但能夠注意到其封建具有重大戰略價值者極少,周公具有超時代的智慧,且能發揮高度的創新精神。

 ●鈕先鍾先生(前排左2)、維生先生(前排右2)與淡江戰略所同仁合影。

  封建不僅是一種政治制度,也代表一種軍事計畫。同時在經濟上有「井田」,社會方面又有「宗法」來配合,所以它是一種戰略思想,把軍事和非軍事因素融合成為一體。

  此種總體性的制度,對於後世所產生的影響作用是廣大而深遠的,甚至到今天也還沒有完全消失。

  鈕先鍾先生說:「周公所建立之制度,不僅證明他具有偉大的戰略思想,而為後世提供兩種重要啟示:

  一、戰略的目的為長治久安,也就是誠如李德哈特所云:不僅要贏得戰爭,而更應贏得和平。

  二、如何能長治久安,則又必須深謀遠慮,一切思考和研究都必須深遠,只有這樣始足以言大戰略。」

  至於孔子,鈕先鍾先生推崇他是繼周公150年後的大戰略思想家。他詮釋《論語》的「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的對話。

  他說:古人所說的「政」,照現代術語解釋就是大戰略。孔子的觀念與當前在大戰略領域中所採取的分類方式若合符節。

  「足食」是代表經濟戰略,「足兵」是代表軍事戰略,而「民信之矣」,則廣泛地代表政治、心理戰略。

  子貢所問必不得已而去,只是想了解為政的先後優先,孔子的回答含有兩點重要意義:一、必須先富國而後強兵。二、孔子認為「信」為一切為政的基礎,不能立信即無以立國,這是千古不易的真理。一直到今天仍不失其價值。

  鈕先鍾先生又列舉以「子適衛,冉有僕。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與「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

  鈕先鍾先生認為孔子的「富」,在於藏富於民,且民富後必須輔以教育,而提升至均衡與和諧狀態,才能使國家間、社會間得到和平。

  他尤其指出孔子有兩段名言,是後世戰略思想家必須正視的:

   ●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這兩段話似乎平淡無奇,但內涵極高深的哲學思想,也是戰略的最高境界。

  鈕先鍾先生認定先秦時代,太公望為中國第一代大軍事戰略家,而開啟春秋霸政的管仲為第二位軍事戰略家。

  他說:戰略思想是心靈的產品、智慧的結晶,所以偉大的戰略家實為思想的源頭。他依據《史記‧齊太公世家》:「後世之言兵及周之陰權,皆宗太公為本謀。」的紀錄,認定:太公望對周室開國的主要貢獻就是「謀」。

  所謂「謀」者,用今天術語來表示即為戰略,而且太公望的戰略,對中國後世研究戰略的學者有深遠的影響。同時(一)對情報方面有卓越的貢獻。(二)對於武器技術有超時代的了解。

  第二位軍事戰略家為開啟春秋霸政的管仲。

  鈕先鍾先生確定管仲處於東周初期中原混亂,戎狄交侵,東周政權岌岌可危之際,管仲膺此重任,真可謂繫天下安危于一身。

  所以孔子說:微管仲,吾其披髮左衽矣。他以「尊王攘夷」的總體性戰略目標,建立起現代所謂的集體安全的「同盟戰略」。以武力為後盾,用外交伐謀為手段,是春秋時代傑出的戰略思想家。

  所以《史記‧齊世家》云:「管仲既任政相齊,其為政也,善因禍而為福,轉敗而為功。」

  鈕先鍾先生對「孫子」研究用心、用力尤深,他稱孫子為「兵學之聖」。

  他說:「孫子雖非兵家之祖,但實為兵學之聖」。他在《中國戰略思想史》中,以孫子專章研究孫子兵學的思想體系,且以總體、主動、未來、實用的四大導向,肯定孫子的戰略思想與現代戰略家的思想完全一致。

  鈕先鍾先生後期又以「從古兵法到新戰略」《孫子三論》之專著,更嚴謹地付予孫子新思維、新境界,讓傳統的中國戰略思想,適應未來的新戰略環境,誕生中國戰略思想的新生命。

  鈕先鍾先生的「長治久安」的大戰略思想,為中國文化的「常道」,以周公為宗。「深謀遠慮」的戰略思想,為中國文化的「權道」,以太公望為宗。

  根據《史記》齊世家與魯世家所記:西周封建,周公封于魯,以親親尚恩的倫理禮治為立國精神,世稱為「魯學」。太公封于齊,以賢賢尚功的富國強兵為立國精神,世稱為「齊學」。

  近人李則芬將軍說:「齊學,以太公及管仲學說與政績為本,其特色是變通的、革新的、創造的、權宜的、尚簡易的,實用主義或功利主義,儒家稱之為霸道。

  魯學,以周公、孔子為中心,以禮樂為本,其特色是常道的、求安定的、保守的、法古的、理想主義的、守經不從權的、反功利的。」可做參考。

  鈕先鍾先生的中國戰略思想體系,是建立在以「周道」魯學為核心價值的儒家思想主幹上,有失其全。

 ●維生先生(站立者)與鈕先鍾先生(面對鏡頭,座位中間者)參加學術研討。

  三

  鈕先鍾先生江西省九江人。西元1913年7月20日出生南昌,2004年2月7日在臺北離世,得年91歲。1934年南京金陵大學算術系畢業,是先生最高的學位。

  他生於憂患,長於憂患,成於憂患,死於憂患;因之,他的生命與中華民族的憂患生命結為一體。他的面頰與左臂上,尤留下他憂患生命的苦難的烙痕。

 ●鈕先鍾先生的紀念文選。

  他深厚的中文造詣,是在新聞記者工作中熬鍊出來的,雅達的外文學養是在翻譯官工作中培育而成的。箇中辛酸與苦樂是近代知識份子共有的離亂人生的記憶與經驗。

  他集合了數學理性思維,外文開放的工具性基礎,以及新聞記者能掌握時代核心價值的觀察力,對他在戰略研究上有極重大的影響。

  淡泊寧靜,既是鈕先鍾先生的生活精神,亦是他的精神生活。以孔子讚譽顏淵的話:「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來形容鈕先生絕不過譽。

  他淡泊一切物質生活,尤淡泊名利。1990年自淡江大學戰略所退休,1992年因車禍骨折臥床,長期蝸居在北市羅斯福路閙市的頂樓的違章建築中,幾乎完全處於自我閉關的苦行僧狀態。

  他可以一個星期餐餐吃漢堡或蔬菜包,平平淡淡,單單純純地一天生活過去,從來沒有聽到過他為自己生活品質說過什麼要求與怨悔。

  《中國戰略思想史》、《西方戰略思想史》、《孫子三論》、《戰略研究入門》、《二十一世紀戰略前瞻》、《中國歷史中的決定性會戰》,卻都是這時期創作完成,亦是他「讀書、寫書、教書」的三書主義的頂峰期。

  鈕先鍾先生,始終站在新戰略時代的最前端,他有慾望,他關懷著人類當前與未來的安危。

  自1952年軍事譯粹創作,跨進戰略研究的領域,他大量的閱讀,閱讀來自西方戰略思想,研究的資訊與文獻。他可以說是國內少數戰略研究的先行者,他先後為中國戰略研究者,譯介了西方兵聖李德哈特與富勒,法國的薄富爾等名著與理論。

  他亦曾在英國皇家聯勤所的《國防研究雜誌》、《美國步兵雜誌》、《軍事評論季刊》、《戰略評論季刊》發表論文,他卓越的見解為美國國防大學選為教材。因為,他有非常海闊天空的視野,與中國特有的戰略思想超越的境界。

  1975年正中書局出版了他第一本著作《國家戰略概論》,40年來,他已經出版的著作與譯作就有113本。

  先鍾先生從軍事譯粹社以編譯工作開始,刊登在國內外學術期刊上的作品就超過4,000萬字,以著作等身來形容他,絕不為過。

  在晚期的他會常常自我艾嘆:老了!我的筆、我的手不聽我指揮了,我的手已經控制不住我的筆,我的筆也趕不上我的思路。

  他寫作最高峰的時候,一天可以完成10,000字以上的作品。在鈕先鍾先生的創作裡與講授課程中,永遠讀不到也聽不到「教條」,既沒有政治教條,更全沒有學術教條,這是他治學和思想的特色。

  鈕先鍾先生他一生做中西戰略學術的橋樑,他認為是他的樂趣,是他要完成的志業,終生無怨無悔地奉獻於戰略學術研究。

  四

  先鍾先生在中國戰略研究的學域中,建立起中國戰略的史觀,以尋根探源,從中國「長治久安」的大戰略思想發展的長河之源流中,先鍾先生,1992年完成了《中國戰略思想史》,繼而在1996年他寫下了不朽的《孫子三論》與《歷史與戰略中西軍事史新論》,2000年完成了《中國歷史中的決定性會戰》,2003年寫完了《中國戰略思想新論》,是他最後出版的作品。

  他一再的強調:做戰略研究如果不懂得歷史,就永遠不會曉得戰略的發展過程。因為不懂歷史的人,永遠不會有預見未來的前瞻能力。

  先鍾先生說:「從事戰略研究的人,不能僅以問題為導向,必須具有思想為導向,因為問題導向是屬於微觀的,思想導向是宏觀的;問題導向為枝節的,思想導向為根本的,無戰略思想自然不能夠解決戰略問題。」

  他認為,「所有的戰略思想均是在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形成的,當今國內學術界薄古厚今,重西輕中,至少在戰略思想領域中不能允許這種趨勢過度的發展,否則將足以導致嚴重的戰略無知。依據薄富爾的說法:戰略無知正是一種毀滅的危機。」

  他曾經沉痛地批判當前的西方戰略家,尤其是美國的戰略家,過度高估了技術的力量,強調暴力的功能,相對地忽略了西方歷史的人文精神。

  他特別指出:「70年代西方的戰略思想家,如:李德哈特、富勒、薄富爾這些大師們,無不視歷史為戰略研究基礎,在歷史的長河中,總結歷史的經驗,開展出珍貴的人文精神。

  他們在70年代相繼先後辭世後,西方現代的戰略家,歷史知識非常膚淺。直到90年代,風氣才有改變,傳統的戰略思想著作,尤其是對中國的孫子學說,普遍地受到重視。但,我們國內的年輕學人,居然連《孫子》都沒讀過。」

  先鍾先生深引以為憾!

  先鍾先生為中國的戰略研究者,提出了四個重要的境界,通過這四個境界,才能成為一個合格的戰略研究者。

  第一個境界,是歷史的境界。他說:做戰略研究的人要有「通古今之變」的歷史研究為基礎。

  第二個境界,是科學的境界。他說:做戰略研究的人沒有科學理性的觀念,永遠不能「識事理之常」。

  第三個境界,是藝術的境界。他說:做戰略研究的人沒有「探無形之秘」的精神,會迷失在現實的困境中。

  第四個境界,是哲學的境界。他說:做戰略研究的人應有「窮天人之際」的哲學思維的能力與深度。

  「通古今之變,識事理之常,探無形之秘,窮天人之際。」這四個境界是中國「道」文化的真精神,亦是先鍾先生結合中國固有思想文化與規撫西方戰略學術,所建立的中國戰略思想研究之道路。

  我肯定中國戰略思想家鈕先鍾先生為中國戰略研究的後進者所留下的四個面向:「是要掌握未來,是要改進現實,是要創造權力,是要創進歷史。」他有一句「無言之教」:「道蒞天下」!
  87歲維生李子弋手書于止水室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