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鍛煉積損平衡 自然無為天人合一

精神鍛煉積損平衡 自然無為天人合一

首頁 » 天帝教教訊第346期 » 精神鍛煉積損平衡 自然無為天人合一

採訪/劉鏡仲  2013-01-15 09:55

採訪/劉鏡仲
攝影/李光巡

  「2012年紀念涵靜老人宗教會通論壇」12月23日閉幕典禮時,中華民國宗教哲學研究社理事長李子弋教授(維生先生)向中外學者說:我們面對人間號稱的「世界末日」,應共同向「世界末日」挑戰,更重要的是學習涵靜老人的精神,挽救人類,不要走上浩劫。

 ●維生先生向齊聚一堂的中外學人強調,面對人間號稱的「世界末日」,應共同向「世界末日」挑戰,更重要的是學習涵靜老人的精神,挽救人類,不要走上浩劫。

  維生先生在閉幕式中致詞節錄如下:

  這次研討會從12月21日開始,許多媒體號稱當天是「世界末日」,我們向「世界末日」挑戰。

  「世界末日」是人類自我設限的日子,實際上宇宙大無涯,大宇宙當中自然有生、滅,我們當共同面對人類自擾的危機。

  尤其,中國宗教徒有面對人類浩劫的共同說法。涵靜老人認為三期末劫,是第三次世界大戰、核子大戰,是人類自我毀滅的戰爭。

  他老人家用各種方式挽救人類、不要走上浩劫,最後一息尚存之時,仍希望人類為大同奮鬥。他證道前留下四個字:「中華一家」。

  3天後(101年12月26日),是他老人家證道18年,我做為人子,對他思慕不已。

涵靜老人兩大資產

  涵靜老人留下二個資產:新宗教哲學思想體系《新境界》與《宇宙應元妙法至寶》。

  他老人家於1941年,在華山完成新宗教哲學思想體系《新境界》。當天帝教復興時,他將此奉獻給 上帝、奉獻給天帝教。

  這是他一生的研究心得,是為天帝教教義《新境界》;《新境界》・〈前言〉說得很清楚。

  第二個重要財富──《宇宙應元妙法至寶》,這是他一生修持心得,也就是昊天心法,是他的身路、心路歷程。

  後人追隨涵靜老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心得、看法,但無法代表他老人家,連我的解釋,也不代表他的看法。

  3天來,與會的每個貴賓、學人有不同的高見,我願意從宗教會通的主題來說明。

  第一、天人合一。根據涵靜老人的看法,「天人之學」在中國文化中,從老子、孔子以降都談天人之學。漢朝董仲舒談「天人感應」則是天人之學的起源,不過,「天人感應」造成災異之說,也肇致歷史的災難。

  天人合一的觀念,從魏、晉、唐逐漸形成。查閱所有中國傳統文化經典,真正提出天人合一的是張載;他的《正蒙・乾稱篇》載:「因明致誠、因誠致明,故天人合一。」

  第二、精神鍛煉。鍛煉分物質與精神兩方面,一個求精、一個求真。

  物質文明的發展是「精緻」,現在進入精緻文化,以物質為中心。精神鍛煉求真,儒家講「誠」,道家追求「真人」,以「真」為中心。

  研討會3天討論「天人合一」、「精神鍛煉」,每個人都有不同看法。我補充自己看法供各位參考。

  儒家、孔子的認識論、方法論,以「學」為中心。老子道家的方法論、認識論,則以「觀」為中心。

  老子言:「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老子的方法論是精神鍛煉、天人合一的最高指導原則。

  老子言,如何與道接近?接近宇宙真道?就是「損」,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不斷的減少,不斷的減少再減少,不斷的接受。

  孔子〈學而篇〉,人從「學」進入「道」。以「學」為其認識的基礎,一點一滴不斷的增加。荀子則講「積」,累積,人生從不斷的累積開始,為學日益,「日積」。現代人的求學,都是為了追求「益」,不追求「積」,是現在求學最大的悲哀。

  「積」、「損」,是相對的,在精神鍛煉上是合一的。不斷的「積」,不斷的「損」,是精神鍛煉最高心法,也就是「修」,修人、修道、修行,都是在「積」與「損」之間追求平衡。

  涵靜老人儘管受宋明道學影響很深,他最重要的觀念:「去私心、存天理」。他認為人人都有慾望,人是「道欲並存」,如太極圖,一面黑、一面白,心中保存的二個部分,陰陽、道慾,要積、要損,才能平衡。

  沒有慾望,不是人。天帝教有本經典(按:《天人日誦大同真經》)講到「潔慾」。「潔慾」作為名詞,是乾淨的慾望。人要去掉不乾淨的慾望、保持乾淨的慾望。

  我們要求子女生活品質改善,憑著自己奮鬥的成果一步一腳印,用乾淨的慾望去實現。損害別人,是不乾淨的慾望。

  從動詞去看「潔」,是洗滌的意思;「損」慾,慾望不斷的損之又損,慢慢形成好的慾望。透過不斷的「反省懺悔」,如禪宗的「時時常拂拭」,如何面對當前的世界、社會、人心?不斷修正、不斷提升,昇華物質的慾望。

 ●中華一家(柯緒渠攝影)

積功累德成就封靈

  至於,剛才在此討論到「封靈」。魏伯陽、抱朴子、呂純陽追求的是「仙道」;「禪宗」追求的是見性成佛,開悟成就最高智慧。「封靈」是另外一個最高境界。

  研究中國的靜坐、禪定,有一個共同的認知,心與氣。到了宗教裡面,還要加上「靈」,求仙、求佛,都是解決身、心,更是「靈」的問題。封靈,是解決靈的問題。

  《鍾呂傳道集》第一篇講到「仙」;「仙」有五等:鬼仙、人仙、地仙、神仙與天仙。

  人能夠延年益壽,就是人仙。人的氣,半陰半陽,向下降成鬼仙,是全陰的。

  從人仙向上升,地仙是全陽,再向上是神仙。神仙活得很久,自由自在遨遊天下,但痛苦的是帶著軀殼。

  最高的是天仙,要受到 上帝的詔命,受封才能成就。成就的條件是要為人類、社會有貢獻。

  呂純陽修了三千功、八百果,受到 上帝詔封,成就的是封靈。封靈非取決於修持,而是總體目標。涵靜老人說明總體目標:「無愧於心」,關懷世人,才有功德,自然會受到 上帝的恩寵。

  道教的靜坐、靜參,不論南派、北派,修持當中有三關,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關鍵在「化」。

  《鍾呂傳道集》是研究丹道家的重要書籍,但文中沒有提到「化」字,記載的是:「煉精生真氣,煉氣合陽神,煉神合大道」。

  〈玉皇心印妙經〉載:「精合其神、神合其氣、氣合體真,不得其真,皆是強名」,也沒有「化」字。

  與陳摶、呂純陽有關的《化書》作者譚峭,用了「化」字;《化書》載:「道之委也,虛化神,神化氣,氣化形,形生而萬物所以塞也。道之用也,形化氣,氣化神,神化虛,虛明而萬物所以通也。」

  譚峭提出的《化書》,來自於《老子》第42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所有宇宙生命的開始,以及第40章:「反者,道之動」。

 ●赫茲女士將自己所出的專書,敬獻給維生先生。

 ●司馬黛蘭女士把家鄉的產物「缽」與自己的論文作品,送給維生先生當作紀念品。

順逆精進關開竅通

  《化書》提的「道之為也,虛化神、神化氣、氣化形,形生而所以萬物生也。」這是昨天提的「順生」觀念。

  另一個是「逆修」,受《老子》第40章的「反者,道之動」啟發,從萬物回到三、三到二、二到一、一到道。這是交流的過程,一個是先天到後天,一個是後天返先天;一個是「道之委也」,一個是「道之動也」。

  譚峭影響了陳摶,才有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三關」的說法。

  研究中國丹學道家,不可偏重於道教,應該從源頭老子看起,去瞭解心與氣的互動關係。研究中國的精神鍛煉,若忽略了心、氣的關係,就不完整。

  《管子・樞言》:「道之在天者,日也。其在人者,心也。」道並非高高在上的,道在人心。所以說:「有氣則生、無氣則死,生者以其氣。」「心氣」用在丹道上面,中國的丹學是中國科學長期研究開發的成果。

  涵靜老人年輕時得了一個病,節氣、冬至更糟糕,天旋地轉不能動。過了冬至,就突然痊癒。所以,他26歲開始學打坐,他的老師就是「因是子靜坐法」的蔣維喬先生。

  涵靜老人從26歲至28歲,斷斷續續學打坐。當他遇見蕭宗主之後,點道開天門,當時是「有為法」。後來,他去了太白山,見了雲龍至聖,給了他「自然」二字。他以為「自然」來自老子,在華山8年讀老子、道藏,仍然不能開悟。

  我的祖母,是宋明心學最後一位大儒的後代劉宗周的第6代,我小時候8歲多,看到祖母桌上的《劉子全書》。

  劉宗周的老師,陳白沙先生(註)曾形容萬古同流本自然。他曾說:「此理干涉至大,無內外,無始終,無處不到,無一息不運,會此,則天地我立,萬化我出,而宇宙在我矣。得此把柄入手,更有何事?往古今來,四方上下,一齊穿紐,一齊收拾,隨處隨時,無不這個充塞,色色信他本來,何用你腳勞手攘,舞雩三三兩兩,正有勿忘勿助之間。」

  宇宙間的根本大法~自然,通過自然的原則,就是「無為」;涵靜老人的心法「自然無為」:「一切不想、不想一切,放下一切、一切放下」就是涵靜老人昊天心法的精髓。

  註:陳獻章(1428年-1500年),字公甫,號實齋,廣東新會會城都會鄉人,後遷居白沙鄉,人稱「白沙先生」。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嶺南學派創始人。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