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運究竟有沒有?
黃敏警 2013-05-15 10:55
文/黃敏警
圖/編輯部
同奮有惑:科學都已經這麼發達了,我們還需要相信「命運」這種迷信的東西嗎?天帝教說的「我命由我不由天」,又是怎麼回事?到底有沒有命運啊?
敏警試答:師尊駐世時,常說「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又說「我命由我不由天」,強調不受既定命運影響,這是每一位天帝教同奮都應該努力的目標。至於命運究竟有沒有?我們先引經文,再以名氣響噹噹的袁了凡先生做例子說明。
仰啟。祿壽之謂。是意云何。
元君曰。祿者落也。壽者籌也。惟人之落。定人之祿。
祿之所名。蚤定天心。不墮天心。祿必落焉。能為善積。天必介壽。是積善因。是籌天壽。
譯文:
崇仁教主再度虔誠叩問:「請問元君,所謂祿與壽,究竟該當如何說解,吾人又當如何獲致呢?」
元君答道:「簡單說來,『祿』就是『落』,『壽』就是『籌』。所謂『落』,意有雙關:第一層指『身』,人一生的祿分如何,往往是在其人哇哇落地時就已註定的。
第二層指『心』,一個人的祿分多寡,往往與其起心動念息息相關。
而福祿之有無多寡,關鍵往往取決於是否合乎天心。人的祿分,往往與其心念密切相關。心落於善是加分,落於惡則是減分。
人之一言一行,乃至極微的一念,若能不離天地的良善本心,必得上天降祿以報。
若能不斷積功累德,上天必然會添壽相助。換言之,累積的善因愈多,愈有增壽的資糧。
命運的天羅地網(註)
人生於世,究竟有沒有所謂命定?
篤信科技的現代人,對算命多半抱持嗤之以鼻的態度,認定是怪力亂神。然而人生的際遇,有時似乎真有冥冥之中的定數,自有一套玄之又玄的律則,終非尋常學理可解,於是半信半疑算命去。
若正巧遇見極其高明的術士,掐指一算,所言奇準到驚人無比的地步,於是一改鐵齒,從此篤信不疑。
明朝嘉靖年間的袁了凡先生就遇過這等神算。
了凡自幼喪父,無力維持家計的寡母被迫讓孩子中輟學業,改習中醫。無奈的母親對孩子端出的說辭是:習醫既能自救,又能救人。如果有幸在這個領域闖出一點名聲來,也算圓了你亡父的心願。
從此埋頭辨識百草的了凡,有一天無意在慈雲寺中遇見一位老人。老人留著長長的鬍子,看上去極像是仙風道骨的高人。年輕的了凡不禁對老先生滿心仰慕,對著老人深深禮敬。
老人對他說道:「你明明就是仕途中人,眼看明年就可以考上秀才,怎麼會輕易放棄讀書呢?」了凡於是一一稟告箇中原委,順帶問起老人姓氏籍貫。老人回說:「姓孔,雲南人氏,是宋代大儒邵雍皇極經數的正統傳人。」而袁了凡,這位初識的青年,正是命數中下一代的傳人。
了凡於是迎請孔老先生返家,向母親稟明始末。母親囑咐了凡好好招待這位遠客,而後母子把孔先生鉅細靡遺的卜算結果一一比對,果然無不應驗。
了凡於是生起讀書的念頭,與表兄沈稱商量過後,在友人私塾寄讀,師事郁海谷先生。
孔先生再為了凡卜算仕祿。秀才考試,第一次當為第14名。再來的府考,是71名。而後提學考,得第9名。
第2年,了凡赴試。三種考試名次皆與孔先生預測相同。
至於了凡一生吉凶,孔先生卜算的結果:某年考第幾名,某年可以補為廩生,某年又可以升為貢生。爾後幾年,可以在四川出任知縣。居官3年半之後,就該告老還鄉。53歲那年的8月14日丑時,合當壽終正寢。這一生最大的遺憾是沒有子嗣。
了凡一一援筆記錄。
從此以後,凡有考試,孔先生的預言簡直像是符咒,穩穩地控制全局,了凡所有的名次完全不出孔先生的卜算。
唯獨一事;孔先生算定了凡在領取俸米91石5斗之後,可以被提為貢生,這一回卻出了點誤差:了凡才剛領到七十餘石,他的上司屠宗師就已經批准補貢了。了凡不禁暗暗生疑。
批准的公文往上送,果然被代理的楊公駁回。直到丁卯年,殷秋溟宗師無意中發現了凡在考場中的備卷,大感驚艷:5篇策文,都是值得在朝中呈獻皇上的奏議,怎可任令如此博學淵洽的碩儒老死寒窗?於是提筆在申請的公文上核可。
了凡把這段時間的俸米認真算了一下,不多不少,正是91石5斗,仍然不出孔先生的預料。
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命定的大樹竟是如此盤根錯節,任有風吹草動,也是半點動搖不得。那是一張彌天大網,窮八荒九垓,無邊無際,劈頭蓋下,妄想逃開;既然無益,那就趁早斷了這個癡念。
了凡因此深信:「進退有命,遲速有時」。對於人生,從此淡然無求。
推倒命運大山
被孔先生算定終身的袁了凡,在經歷了許多人事的驗證之後,確信「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從此對諸事表現得一派瀟灑。
順著命盤,順理成章做了貢生;先是去了北京,終日只是靜坐,對文字提不起半點興趣。一年期滿,轉回南京就讀。
報到之前,了凡特意前往棲霞山,拜訪久居深山,卻名震四海的雲谷百會禪師。
無意邂逅的神算孔先生是他人生的第一次奇遇;有意拜見的雲谷禪師則是他的第二次奇遇。
第一次讓他開了眼界,讓他照見命運那座大山。第二次不僅讓他大開眼界,甚且讓他開啟了另一個契機,終於推倒那座巍峨的命運大山。
雲谷禪師蟄居山中,對於絡繹來訪的求道之士慣常不言不語,只是丟過蒲團,令其人一起盤坐。
了凡上山,待遇與他人一般。只是這位先生資質秀異,好奇而來的訪客,經常通不過禪師兩腿盤坐這一考,不多時便如坐針氈;了凡卻端坐蒲團,與禪師連坐3天3夜不闔眼。
雲谷禪師不禁生起極大的好奇:「凡人無法成聖,多半是因為妄念相續,糾纏不斷,怎的閣下連坐3天,卻不見起半點妄念?」
了凡對著這個問號淡淡一笑:「我的命老早被孔先生算定,生死吉凶,都在既定的軌道裡,就算要妄想,也無從妄想起。」
雲谷禪師聞言笑開:「我當您是豪傑呢!原來只不過是一介凡夫。」
禪師的話裡顯然有極深的禪機,了凡不肯輕易放過,趕緊追問下去。
雲谷禪師便說:「人一旦念起心動,就得被陰陽五行所束縛,否定命數是不可能的事。但也只有凡人得受限於命數。既定的命數對極善之人起不了作用,對於極惡之人,同樣是莫可奈何。您這20年來,被孔先生算得死死,一點變異都沒有,不是凡夫是什麼?」
這個由頭一起,了凡變成好奇寶寶直問:「命數也是逃得了的?」
大師說:「命由我作,福自己求。」從這個大原則開展,列舉儒、佛兩家經典為例,證明所言不虛。再舉六祖名言:「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道德仁義,功名富貴,能不能求得,關鍵還在個人。
內外雙修,如此求法自然有利於「得」。如果不能反躬內省,只是徒然向外祈求,無異捨本逐末,當然無濟於事。
雲谷禪師講完理論,問起孔先生說:「他算您這一生命定如何?」了凡據實以告。大師便問:「那麼您自問該不該考上進士,該不該有子嗣?」袁了凡低頭沈吟許久,很老實地說:「不該。」
了凡很誠懇地反省了自己的性格與平生作為:不耐煩擾,器量褊狹,無法容人,刻薄傲慢,輕言妄談……,別說是功名無望,根本就是福薄之相。
再者自己有潔癖,愛發脾氣,過分愛惜羽毛,不能捨己救人。多言耗氣,又愛飲酒,常通宵長坐,不知保養精氣,自然不能生育子嗣。
這都還只是犖犖大者,更慘的是其他大大小小的過患,簡直不計其數。
大師又從功名的主題轉至世間財富:「不只是功名一事,世間得享億萬財富的,必是億萬富豪的人品。得享千萬的,也一定是千萬富翁的性格。命中註定該餓死的,必定有讓他餓死的原因。上天只不過依其本來的材性略略使力,順勢扮演命運的推手而已。
就像生子,有澤及百世的大德行,自然就有百世的好子孫。有庇蔭10世的德行,就有10代的孝子賢孫。香火無法繼續的,自然是德行至薄之人。如今您既然已經知錯,務必要將從前的毛病一一改過……。」
博學的大師因著袁了凡儒生的背景,再引儒家典籍為例。
《書經.太甲》說:「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逭。」又引《詩經》:「永言配命,自求多福。」說明命中無有子嗣、不得考中進士,都可以自力救濟,以修德行善挽回頹勢。
《易經》開篇便講:「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大師問了凡:「這些話,不知閣下信得過信不過?」
袁了凡點頭,屈身下拜,向雲谷禪師深深禮敬,把這些直指核心的良方接過。即將平生惡行一一在佛前表白懺悔。再書寫表文一通,祈求登科,並誓願以三千善行回報天地祖宗之德。
大師再以施行細則相授,了凡遂以每日所行所思的善惡填就功過格,並誦持〈準提咒〉。
了凡原以「學海」為號,自此改以「了凡」兩字,表明「了」悟立命的根本之後,不再重落「凡」夫窠臼。
此後終日戰戰兢兢,大改從前放任的習性。即便是獨處於暗室之中,也深恐得罪天地鬼神。至於外人的毀謗等等,更能淡然處之。
第2年,了凡赴禮部考試。孔先生算定的名次為第三,了凡竟然一舉奪魁。到秋季大考,了凡金榜題名。
神算孔先生吐出的命運迷霧,終於因為雲谷禪師悟透的宇宙大道而撥開。
此後袁了凡續求生子,續求得中進士,原是命中所無,卻都一一如願。即連原先算定的53歲壽限,了凡早就拋諸九霄雲外,不曾開口祈求,卻因立德無數的造命工程,順利延長了命定的跑道。
他輕鬆跨越53歲的局限,以74歲高壽而終。
註:選文節錄自《人人一本福德存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