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綱》第一章・第二條〈教旨〉
資料提供/光照首席使者 2013-06-15 11:30
資料提供/光照首席使者
圖/編輯部
先天天帝教復興,師尊將《天人教教綱》敬獻給天帝教,作為立教綱法;這部《教綱》猶如國家的憲章、憲法,是天帝教的根本大法,更是固若金湯的基石。
多年來,舉凡天帝教天人實學研討會、涵靜老人座談……等,鮮少以《天帝教教綱》為題進一步研討,近期不少同奮疾呼落實《天帝教教綱》精神,倡議廣為研修,而天人文化院《天帝教教綱》研究小組也正積極關注,足堪欣慰!
《教訊》從民國102年元月號起,以光照首席使者多年前研究的《天帝教教綱》為藍本,按期連載,企盼帶動研究風潮。
〈教旨〉
本教以生生不息,體天心之仁,親親仁民,仁民愛物為中心思想。旨在先盡人道,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再修天道,積功累德,救世度人;進而修持身心性命妙道,恢宏天人合一思想真諦,致力於溝通天人文化,窮究宇宙真理,積極向天奮鬥,揭破自然奧祕,明瞭生命來源,悟徹人生究竟,守和全形,雙修性命,把握現實軀體,勤參法華上乘,效法天體運行,向自己奮鬥,以求聖凡平等,而達天人大同之終極目標。
在上述〈教旨〉本文,提及天帝教的「中心思想」,亦即立教思想,同時提到師尊的「行動綱領」,以及未來「發展方向」,最後是「終極目標」。
之所以這樣區分,能夠比較清楚看出〈教旨〉的重點在哪?立教精神在哪?其次,師尊落實部分,亦即他老人家「行動綱領」方面,應該是以恢弘天人合一思想為指標,包括致力溝通天人文化外,還有守和全形,雙修性命。
師尊以這樣的「行動綱領」與實踐步驟,除闡述天人合一文化的部分,也彰顯天人合一修持的部分。
什麼是師尊立教的「中心思想」?
民國69年8月23日師尊完成《教綱》附錄一文:〈為
什麼要在地球上復興先天天帝教〉,若要瞭解師尊在〈教旨〉暢談的「中心思想」,就必須先讀這篇文獻。
《教綱》第280頁:……上帝之教是以中國儒家生生不息天心之「仁」為中心思想,以仁存心,體天地好生之德,以仁接物,悉合聖人救世之心。
從這即可看出「體天心之仁」就是「體天地好生之德」的意思,從「……上帝之教……悉合聖人救世之心」講的就是「仁」。
「仁」究竟是什麼?「仁即是愛,就是由親親仁民的愛,擴充為民族愛與人類愛,推而及愛物。」
天帝教的「中心思想」,就是儒家思想;尤其「親親仁
民,仁民愛物」,這8個字的源頭來自《孟子》・〈盡心章〉:「君子之於物也,愛之而弗仁;於民也,仁之而弗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君子對於禽獸、草木,愛惜它,卻不仁愛;對於百姓,仁愛他們,卻不親近。
因為先親愛自己的親人,然後推到百姓,再由人類推及到禽獸、草木。因為儒家思想是由內往外推的,從自己的心、身,外推到自己的家人;然後再外推,推到鄰居、國家、民族,以迄整個人類;然後再往外推到物,從人到物,有區別對待。
記得民國83年11月時,師尊聖體欠安,大家恭請師尊
靜心養病,不要再參與教政,但他老人家講:我為什麼要把天帝教在臺灣復興,因為臺灣是中華文化的老根;中華文化老根是什麼?是儒家思想、道家思想……。
從這個角度來看,為什麼儒家思想會成為天帝教的「教旨」?因為天帝教重來人間,人間立根在哪裡?立根在臺灣寶島。師尊立根則在中國,他老人家從關懷臺灣,到關懷整個中國,因此他的根源來自儒家文化。
因此,天帝教的「中心思想」非常清楚,是以中國的儒家文化為「中心思想」。
那什麼是生生不息的內涵?
中國人對宇宙的看法,與西方冰冷的看法不同,與佛教死寂的看法不同;中國文化認為宇宙不是不生不滅,並非冰冷的,而是生生不息;前一個生命的結束,不代表死亡,而是延續生命的再現。
教義《新境界》認為,宇宙無處沒有生命,就是石頭裡面也有生命,因此,生生不息除代表對生命的尊重外,也代表對生命的看法。
生生不息的觀念,還需落在「萬有動力」上,師尊說:動則有功,一切都在變化;變化的過程中,有永恆的法則。
以教義《新境界》・〈附錄二〉、〈附錄三〉,以及〈新生論〉來解釋生生不息。其中,第136頁說:「無形宇宙指的是性靈所組成的宇宙……」,性靈在教義講的就是和子,整個無形宇宙是充滿著性靈,它是有生命的。
教義《新境界》表示,和子有兩個部分,一個是進入人體,變成可以看到的生命;一個是充滿在無形宇宙中,它也是有生命的,可以繼續修持、繼續成長、繼續突破,這就是所謂的「神」、「上聖高真」。
因此,整個宇宙到處充滿了生命,這就是生生不息的本源。
教義《新境界》闡述:「由於無形宇宙至高無上唯一主宰 上帝,位居宇宙中心,時時以本身的能力激發太陽系中太陽的熱量,使它們產生源源不絕的融合與放射,去調整宇宙星際軌道的正常運行。」這就是生生不息力量的源頭。
教義《新境界》又稱:「為了大宇宙的幸福與和諧,宇宙主宰 上帝在不斷努力調和所有銀河系星群的星球,維持正常的運轉,使得宇宙永不毀滅……。」
天帝教的「宇宙觀」是永不毀滅的,不像西方國家認為宇宙是會趨向毀滅;或是佛教的涅槃,認為是靜止的。
一個是毀滅的~本身沒有生命;一個是靜止的~本身也不具有生命;天帝教則認為宇宙是不斷的動、不斷的發展、不斷的生生,此即天帝教所稱的「道」,就是生命。
教義《新境界》強調:「上帝既然創造一切性靈,在這個地球上來講,性靈即是修道人所謂『原人』,當然愛惜自己的子孫,順著上天的安排,創造宇宙繼起之生命。希望世人能保存 上帝的真道,認識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和責任,積極向上,樂觀奮鬥,行人道,愛人類;依一定的規則生活與修行,自然就可回到 上帝身邊,為全宇宙的永久和諧而奮鬥。」
這一段意寓的生死觀,強調死不是代表寂滅,而是一種轉化;轉化成為性靈的存在、轉化回到 上帝的身邊。
教義《新境界》第142頁說:「……,上為人類謀幸福的先民前輩繼承歷史的生命,下為萬世子孫創造繼起的生命,使宇宙的新生命,永遠生生不息,……。」
有了「中心思想」後,師尊的「行動綱領」又是什麼呢?
師尊在人道方面,落腳於正心、修身、齊家、治國,顯然是來自於儒家的《大學》。在天道方面的積功累德、救世渡人,則是道家修持的落腳點,這是師尊的兩個腳步。
師尊曾說:為父母、為妻子,是修人道;為自己,即是修天道。又說:先盡天人貫通的人道,再盡人性圓融的天道。
什麼是天人貫通的人道?有兩句話非常有關聯:「修道不外修身,身外無道;修道必先正心,道在人心。」因此人道先要從正心修身做起,這就是天人貫通的人道,再盡人性圓融的天道。
為什麼說人性圓融呢?因為天道並不是冷酷的天道,所以師尊指出:「一面修人道,一面修天道,兩者兼而顧之,進而得之」;「所謂盡人道,便是以盡做人的責任。」如果連人都沒有做好,還談得上什麼呢?
在天道上,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氣質變化,但是氣質變化從人道上做起的話,比修天道的氣質變化更快。
所謂「自了漢!」是在形容只顧自己天天打坐唸誥,儘管是修持的工夫,但在天天反省懺悔,在祈禱默祝時,從沒有去關懷過人間的苦難、眾生的苦難,那就是「自了漢」。
這種「自了漢」,如果單純從天道去修的話,永遠變不了,越修越我執,越修越落到牛角尖裡面去,一定要人性圓融;人性不圓融時,永遠走不出來,氣質不會變好。
所以,師尊說:「先從人道來變化氣質」,這是第一個重點「氣質變化」,然後「人格自然高尚」、「智慧自然圓明」,這三句話是修人道最重要的三句話。
《大學》第一章〈總綱〉提到「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個完整的體系,但是切入點並不是從「正心」切入,而是從「修身」切入。
因而朱子註解:「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以修身為本。」需從「修身」切入,往內轉是正心、誠意,往外推是齊家、治國,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境界。
往內轉的正心、誠意,是師尊提到的身心部分,再內轉就是性命雙修,屬於天道的部分。
往外推是什麼呢?是人道,也就是愛。師尊指出,很多宗教徒只希望追求來世、彼岸、天國,但是目前這塊土地生你、養你、長你,你從沒有關懷過它,就永遠沒有資格去到彼岸、天國。
所以師尊說:修道不外修身,身外無道;修道必先正心,道在人心。以「修身」為核心,一個內轉,一個外推,可以用《大學》的觀念來解釋。
師尊表示,先從向自己奮鬥做起,以奠其基,要能運用自然與物質相配化合原理,經過精神與肉體的鍛煉化合過程,勤修苦煉,終必超脫物理世界的束縛,自自然然,氣化而形神俱妙,長生不死,進入天人合一的永恆精神境界,回歸 上帝身邊,而以大宇宙為家,與宇宙生命共始終。
這段話主要是在說明身心性命的妙道;身心性命妙道,一個是生理、一個是心理,這是屬於人道的。
性命,儘管師尊曾經說過,一個是無形無質先天之性,一個是有形有質後天之命;性是內涵的本能,命是外顯的形象。
但從儒家來說,性是天賦的本能,命是天賦的生命,上天所賦與的性,應該就是「靈魂」,同時也賦與了生命。
因此,所謂修持身心性命的妙道,也就是身、心、靈三結合的妙道;天人合一的妙道,只有人道盡了以後,回到天道,才能修持身、心、靈三結合的妙道。
而師尊理入與行入的兩個部分,第一個是「致力於溝通天人文化,窮究宇宙真理,積極向天奮鬥,揭破自然奧祕,明瞭生命來源,悟徹人生究竟。」
這部分是以天人文化作基礎,跟〈教本〉、〈教魂〉都有關聯,又包括「宇宙觀」、「人生觀」的內容,例如:「窮究宇宙真理,積極向天奮鬥,揭破自然奧祕」是「宇宙觀」,根據「宇宙觀」才建立「明瞭生命來源,悟徹人生究竟」的「人生觀」,這是走向天人合一的理入方式。
第二個部分是走向天人合一的行入方式~守和全形,雙修性命,把握現實軀體,勤參法華上乘,效法天體運行,向自己奮鬥。
「守和全形」來自於〈教銘〉,共有六語為心傳:「盡人合天」、「抱道宏仁」、「惟精惟一」、「以和以親」、「永執三奮」、「守和全形」。
〈教銘〉的思想源頭又來自哪裡呢?師尊在《靜坐要義》中,提到「黃帝訪廣成子」,廣成子是這樣告訴黃帝的:「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毋勞汝形,毋搖汝精,乃得長生。」
下面又說:「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汝神將守形,形乃長生。慎汝內,閉汝外,多知為敗。」後面還有兩句話:「我守其一,以處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歲,吾形未嘗衰也。」
「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這是第一階段,視聽不為外移,心常保持寧靜,身體就會健康,是養生。
「必靜必清,毋勞汝形,毋搖汝精,乃得長生。」這是第二階段,是所謂的長生。
「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汝神將守形,形乃長生。」這是第三階段,是永生。
廣成子講:「我守其一」,是說他守住一種元氣,把握住人的元氣,這是「守」的觀念,然後「以處其和」是說將先天,後天氣處在一個和諧的狀態,所以他活1,200多年,外形還沒有衰老,因而「守和全形」是從這裡發展出來的。
教義《新境界》第七章〈和與亂〉,是天帝教救劫的基本理論:「旋和系之運行不得其和,即成混沌」是劫;「物質與自然不得其和,即無生機」是劫;「人生之電子與和子不得其和,即有死亡」是劫;「人類心理感應不得其和,即生仇」是劫;「社會秩序不得其和,即有變亂」也是劫;「國際不得其和,即生戰爭」更是劫。
所有的「劫」,都是來自於「亂」,也就是不得其「和」,可以從這裡看到天帝教基本精神的落腳點,是以「和」為中心。
《新境界》第九章〈新生論〉,繼續從「和」字衍生出來,「是故道者,和也」,所以「守和」,就是「守道」。
這個「道」憑什麼來守?「所謂道者,乃形而上之物,然此形而上之物,固仍為實質的,且在人類本體之中,而與天地相和合。」
「守道」,也可以說是守住道的本體;道的本體是什麼呢?「是故大道包羅萬象,和容一切,是為道之本體。」可見「和容」是道的本體,因此「守和」,就是「守道」。
〈新生論〉說:「聖凡平等的基礎在於和,能凡聖平等即為和。」因此「守和」不僅是前面講的「守道」,更是師尊對整體宇宙體悟所產生的基本觀念。
「沖氣以為和」,在衝突中間形成一種和諧的狀態,師尊接受這個觀念,所以「守和」是陰陽抱合激盪的形容。
「全形」則是藉假修真,而不是講既有的、肉體的外形,是真真自我的那個形,是無形無質的那個形,不是有形有質的那個形。
所以「守和全形」之意,是因為取得自然的和諧,取得「道」的和諧,所以才能突破,達到藉假修真的結果。
至於,師尊對天人合一的詮釋是:天人合一是儒家、道家的最高思想、最高境界,從這兩個落腳點來談。
「恢弘天人合一思想真諦」已經結合了儒、道兩家的觀念。其中,儒家的天人合一觀是聖凡平等;道家的天人合一觀是天人大同。
《教綱》中,天人文化、天人親和都有專章,為什麼天人合一沒有?事實上,天帝教是以「終極關懷」融入其中。
再者,天帝教的基本精神在中華文化的兩個體系上,一個是儒家的立德、立功、立言;一個是道家的養生、長生、永生,兩者看似矛盾,實則不然。
因為立德、立功、立言,之後就達到第三神論、聖凡平等的境界,永生了。養生、長生最後同樣也到達永生;永生不是靜止的,而是生生不息,生命的最高境界。
為什麼會有原靈合體?證道靈回天以後還要再來,這是生生不息的演變發展啊!
師尊繼承了儒家對生命尊嚴的思想,發展成生生不息的觀念,張載說:「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師尊在《師語》中,改了這句話;他老人家說:「為中國立心,為同胞立命,為文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四句話還是以生命的尊嚴為中心,是透過立德、立功、立言,最後達到了永生。
師尊受雲龍至聖的指示,獲得「自然」兩個字,於是師尊一頭栽進了道家,接受了道家自然法則的觀念,也就是「玄德」的觀念。
老子說:「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在整個宇宙自然的發展中,祂給了生命,卻不要生命為祂作什麼,培育了生命也不要生命回饋給祂。
更重要的是,祂把生命培育成功以後,並沒有要去主宰這個生命,且認為這是自然法則,也是天帝教在修持上,最重要的精神。
最後,師尊復興天帝教的終極目標在哪?聖凡平等,天人大同!
《新境界》第108頁講到天人大同;天人大同是全宇宙的大同,不是只有人間的大同。
大同有三個階段:聖凡大同、世界大同、天人大同,與一般所說的宗教大同、世界大同、天人大同不一樣。
所謂聖凡大同,就是「人人皆有聖的修養,足以媲美仙佛而無愧也!」
聖的修養是什麼呢?《新境界》第90頁說:「神佛根據天理,運用自然之條件,而為人類及天地間之媒介。其所運用之方法,實至為複雜,亦與吾人息息相關,惟吾人不自覺之耳。否則,天理若與吾人毫不相關,則亦無須有神佛矣。」
天理就是自然的規律,因此符合自然法則的條件,就是聖的境界。另外,《新境界》第78頁說:「凡此七種等級,除 上帝至尊之境界以外,皆可由人類歷劫修成,皆為心靈與物質蛻變之現象。」
聖的境界,就是根據心靈與物質蛻變之現象而來,所以聖的境界與身心靈妙道是符合,能達到凡即是聖、聖即是凡,聖與凡是一致的,需要身心靈的修持作為基礎。
而天人大同又是以聖凡大同為基礎,師尊以一句話來形容,那就是「以宇宙為家」,人人都要「以宇宙為家」,就要人人要有聖的修養。
沒有身心性命妙道的修持,就不可有聖的修養;而沒有先盡人道,作好人的本分,繼而積功累德,救世渡人,身心性命的妙道也沒有著落。這樣一個脈絡貫通下來,最後即可到達天人大同的終極目標。(待續)
參考文獻
1.《天人研究學會會訊》,第10期
2.〈維生首席談教旨〉
3.鄭光超:〈教旨訪談〉
4.梁光筆:〈教旨初探〉
5.〈帝教的教旨及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