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親和真經》詮解(三)
桑敏接 2025-06-15 10:45
《天人親和真經》被譽為天帝教所有經典的核心基石,亦是其中最為深奧難解的一部經典。為深入闡釋其奧義,本社特邀天人親和院桑敏接傳訊使者,以逐字逐句講解的方式,引領讀者探究經文所蘊含的先天本義,並進一步補充天帝教教義《新境界》中「天人親和」章節的內涵。
(六)關於「化」的延伸閱讀
1、《山海經》神話之「化」
《山海經.大荒西經》言女媧之「化」:「有神十人,名曰女媧之腸,化為神,處栗廣之野,橫道而處。」(有十位神祇,名叫女媧之腸,他們變化成為神明,居住在栗廣的原野上,橫跨道路而安置。)郭璞注:「女媧,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變,其腹化為此神。」
郭璞認為:「化」乃「變」之意也。女媧的腸子(或腹部)化為十位神人,頗似盤古垂死化身為四極五岳、日月星辰的神話紀錄。盤古神話被認為出現於東漢以後,較之《山海經》當屬後起之秀;女媧以其腸,化為處栗廣之野的十神,或許也能解釋為女媧如同盤古面臨死亡的命運,但她的身軀,卻化為十神。意謂著死亡並非真正的滅絕,而是能經由「化」將「生的意志」傳遞下去。
然以中國的創世神話中,最讓人耳熟的不外二個:一是盤古開天。一是女媧補天。以下僅舉一盤古開天闢地之創世神話,如三國時徐整的〈三五歷記〉,謂:
未有天地時,混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闢,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神於天,聖於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如此萬八千歲,天數極高,地數極深,盤古極長,故天去地九萬里,后乃有三皇。數起於一,立於三,成於五,盛於七,處於九。故天去地九萬里。
由上可以發現,盤古是與天地同生長的巨人,當他臨死時,將自己孕育數萬年的身軀,化為宇宙萬事萬物,豐富了天地的一切。有人研究,說盤古跟伏羲氏是同一個人,只是他在開天闢地那個階段叫做盤古,而到他發明《易經》的時候,就叫伏羲氏。
提到伏羲氏我們就會想到女媧,唐代李冗的《獨異志》說:
昔宇宙初開之時,只有女媧兄妹二人在昆侖山,而天下未有人民。議以爲夫妻,又自羞恥。兄即與其妹上昆侖山,咒曰:天若遣我兄妹二人爲夫妻,而煙悉合;若不,使煙散…今時人取婦執扇,象其事也。
昔宇宙初開之時,只有女媧兄妹二人在崑崙山,而天下未有人民,議以為夫妻,又自羞恥。兄即與其妹上崑崙山,咒曰:天若遣我兄妹二人為夫妻而煙悉合;若不使,煙散。於是煙即合,其妹即來就兄,乃結草為扇,以障其面。今時人取婦執扇,象其事也。
這則神話故事意味著伏羲氏與女媧也是我們人類的祖先,人類能夠世代繁衍,正是因為我們是伏羲氏與女媧所化生的後代。
有關《山海經》中變形神話部分,大約有近十則描述「死後變形」之神話紀錄,其中不乏耳熟能詳的著名神人,像是夸父、蚩尤、顓頊、鯀等。然而,在這些變形神話,夸父與蚩尤的變形,並非死後其軀體有所轉變,而是個人用品產生變化。
其中較為特殊的變形神話,即「顓頊死即復甦」的記載。帝顓頊對於中國上古時期的宗教改革有著重要貢獻,最主要的事蹟就是「絕地天通」。「絕地天通」之前,天與人的關係密切,人人都可逕自與神溝通,無須假手他人。而在「絕地天通」後,僅剩少數特殊人物得以交通天地,傳達神意。
《山海經》關於顓頊死後復甦的神話:「有魚偏枯,名曰魚婦。顓頊死即復蘇。風道北來,天乃大水泉,蛇乃化為魚,是為魚婦,顓頊死即復甦。」
「顓頊死即復甦」,從經文來看,顓頊生前死後的形態並無任何改變。特別之處,在於顓頊死後復甦的過程,顓頊的形貌轉為蛇,後化為魚。
根據經文「風道北來,天乃大水泉,蛇乃化為魚,是為魚婦」,解釋顓頊復活之謎。「風道北來」,正是描述冬天;因為北風是冬天的特徵,冬天是一年中萬物蟄伏的季節,大地靜默、乾枯,宛如死之世界,必須等到春天降臨,萬物復甦,大地才能回復欣欣向榮、生機盎然。「天乃大水泉」,水具有生生不息的特色;「蛇乃化為魚,是為魚婦」,蛇和魚都被認為擁有生殖繁衍的性質,而且二者皆屬水族及冥府之物。
由上可見,顓頊與北方、冬季,以及水有極大的關聯性,隱喻顓頊憑藉與北方、冬季,以及水的緊密連結而得以復甦。死之世界的力量從北而來,那也是孕育生命的世界,顓頊藉著擁有「再生」力量的蛇,化為魚婦的狀態,透過大水神聖強大的力量,得以穿越生死。
2、《莊子》思想之「化」
在《莊子》也可見到,如〈逍遙遊〉中載,鯤化為鳥最為著名:「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身軀龐大的大鯤魚與大鵬鳥,似乎都不存在於真實世界,更不可思議的是,大鯤魚竟能變化為大鵬鳥。
在莊子思想中,各種不同生命領域的界限,並非不可跨越,萬物之間是可以互相流動轉變的;「化」的變形隨時隨地都會發生,這一切都是因為「生命一體化」,所以「鯤化鵬」也就不是值得驚訝之事。〈雜篇.寓言〉所謂「萬物皆種也,以不同形相禪,始卒若環,莫得其倫。」萬物都有一個共同的起源,只是以不同形狀相互轉化,終始反覆循環。因此,對莊子而言生死無差別;因為生物死後將會變化成另一種生物,死生相繼將千秋萬世,死亡就不是劃分生與死的界限。
如〈齊物論〉莊周夢蝶的寓說:「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胡蝶,則必然有分矣。此之謂物化。」人清醒與做夢就像面臨生與死,莊子以「物化」來說明死亡其實不可怕,以人與蝴蝶這兩種不同的生命形態做比喻,轉瞬間的變化,就悄悄地跨越了彼此的分際。暗喻死亡並非完全滅絕,反而是另一種生命形態的開始。
〈天道〉另言「其死也物化」;其中「物化」即為形體的變化,死生的差異僅在於形貌的分別。〈天地〉更說:「其死,生也。」這和《山海經》變形神話中所表現的「死生相繼」的意涵,基本上是相同的。
在莊子思想中,本體之「氣」是唯一的,但物之現象其形體變化則是不定的。亦即言「物」本身沒有「彼此」、「是非」、「生死」、「可不可」,應該從「天」的角度去解釋「物」,「物」是不會令人「傷性」的,反而物本身是最純樸、最自然的。
此種「物」有所謂的「齊」,即平等性;從「氣」的立場看來,「萬物」是「一氣」,如「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齊物論〉)從「物」的積極面來說,「天地」與「萬物」是一樣的,「氣」是他們共同的根源。看似不平等的物,實際上是平等的。
然而,對於「物」,莊子有以下兩極化的解釋:
(1)「物」是人性變異的禍端。
「故嘗試論之,自三代以下者,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小人則以身殉利,是則以身殉名,大夫則以身殉家,聖人則以身殉天下。故此數子者,事業不同,名聲異號,其於傷性以身為殉,一也。」(〈駢拇〉)可知,不管是居於何種身分地位之人,天下的人都有可能被物慾蒙蔽、蠱惑。小則身敗名裂,大則敗家辱國。以此觀點看「物」,則「物」無平等性可言,之於不同的人,產生不同程度的誘惑力,人因此常常為「物」所「逼」,而失去了本心。
(2)「物」有「物」本身的意義。
〈齊物論〉:「物無非彼,物無非是。自彼則不見,自知則知之。故曰彼出於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說也,雖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聖人不由,而照之於天,亦因是也。」
這段話的重點在強調:事物的對立面之間的相互依存關係。通過觀察事物的對立面,可以認識和了解其本質。這種對立面並不是絕對的,相反,它們相互依賴,彼此影響,正確和謬誤的界限也因此變得模糊不清。因此,聖人不劃分對錯,而是順應事物的自然本性,觀察和認識事物的本然。
(待續)
註解:
1.徐整,〈三五歷記〉,《玉涵山房輯佚書.五》,《續修四庫全書1204.子部.雜家類》,頁37。
2.關於女媧的故事,在典籍上可見於《列子.湯問》、《淮南子.天文訓》、《補三皇本紀》…,本文參考 周天游、王子今,《女媧文化研究》2005年,三秦出版社,頁61。
3.「北冥有魚,其名為鯤。」全詩賞析,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arteducation.com.tw
4.張松輝注譯,新譯《莊子讀本》,三民書局,頁484。
5.莊子:內篇:齊物論-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ctext.org)
6.莊子:外篇:天道-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ctext.org)
7.莊子:外篇:天地-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ctext.org)
8.莊子:內篇:齊物論-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ctext.org)
9.莊子:外篇:駢拇-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ctext.org)
10.內篇:齊物論-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ctext.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