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卷有益深耕心靈 分眾閱讀時代來臨
張光弘開導師 2014-06-15 11:05
文/張光弘開導師
圖/編輯部
幾次在臺北世貿中心協辦帝教出版有限公司國際書展,深覺閱讀的方式,世代差異頗大,經由書展的觀察,提出個人看法,期盼作為日後有意從事「開卷有益,深耕心靈」同奮參考。
8-14歲的年齡層,在歷年書展人群中較不常見;他(她)們喜歡到圖書館,經統計這個年齡層借書率最高,可能跟經濟自主能力有關,未來帝教書籍或文獻的編輯方向,以及送書到圖書館,可考慮鎖定此一族群。
15-20歲,對動(漫)畫最感興趣,從歷年書展大排長龍盛況,可見此年齡層並非不喜歡閱讀,而是內容是否吸引他(她)們?如何寓教於樂,值得深思;如能引介給日本專業同奮,設計繽紛多元的作品,嘉惠在人格成長中,最重要階段的學子。
20-26歲,是鮮少閱讀紙本的一群;他(她)們靠著網路獲得資訊,將來若開辦網路教院APP,可加強針對此一族群需要的內容,進一步與他(她)們互動。
40-50歲,最喜歡閱讀!也許是漸漸走上中年,經濟穩定外,心性較為沈穩,建議天人研究總院、傳播出版委員會編輯小組、帝教出版有限公司,重視此一族群。
個人認為,26-40歲,是目前最有潛力開發的一群,任何傳播載體都有可能吸引到他(她)們,端看出版或發行何種樣貌的文創作品。
21世紀初,絕大多數的人,藉由上網面對一天的開始,沒有網路好像所有事情無法進展。趨勢大師John Naisbitt(約翰、奈思比)曾說:科技發展為我們帶來幸福、快速、便利,但卻帶來很大的問題;21世紀科技相對帶來的是,心中只有我,沒有別人;只有小我,沒有大我,就是以自我為中心,自以為是,自我感覺良好。
在虛擬的世界內,可以主宰一切,所以在一個錯綜複雜,詭譎多變,物化嚴重的春劫時代,人類精神世界是否依然富足?抑或枯竭貧乏?實待有志之士藉由傳播力量,重新塑造心物一元二用的核心價值。
後記
面對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影音圖片崛起的時代,文字書籍何去何從?我想藉由連續蟬聯4年~《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作品《偷書賊》,並於今年搬上大螢幕的故事,分享大家:
二次大戰中,人們與死亡是緊緊相扣,戰爭充滿著電子體的貪、嗔、凶、暴、怒、惡。在戰爭中,死神不停忙碌的劫取來自各地的靈魂;但在這時祂發現了一個特別的靈魂,就是女主角莉賽爾。
女主角莉賽爾受到養父的鼓勵,學習文字閱讀,後來將精神寄託在書本上;她和長年在德國境內躲在她家地下室的猶太人,都是透過文字閱讀渡過人生最黑暗的時刻。
死神最後疑惑想著:我不斷地高估人類,也不停地低估人類,我很難給人類做出一個正確的評價。我想要問她,同樣是人,怎麼會有人如此邪惡(背景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納粹德國)?又有人如此光明燦爛呢?
莉賽爾一家冒著生命危險收容猶太人,人類的文字與故事怎麼可以這麼具有毀滅性,又同時這麼光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