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精華經久不衰 投入關注創新發展

傳統精華經久不衰 投入關注創新發展

首頁 » 天帝教教訊第364期 » 傳統精華經久不衰 投入關注創新發展

劉子先  2014-07-15 10:25

北京大學哲學系 劉子先

  兩岸文化創意深耕行,不虛此行!從金門到臺北,我已與臺灣結下不解之緣。現在回到北京,整理記憶,鮮活可愛的臺灣印象圖,一直浮現腦海中。

  回想這次旅行,我最大的收穫,便是與兩岸三地的同學們,結下的美好情誼。

  回到北京以後,我們在「微信群」裡持續保持聯繫,相互交換近日生活的點滴,每天長長的聊天記錄,似乎有著怎麼也說不完的話。

  我們有著兩岸三地不同的成長環境,相識相處的時間僅短短的一週,竟在別離時,如此的不捨;在別離後,如此的眷戀,真是一種奇妙的體驗!

  慶幸有這場美好的相遇,我們得以彼此坦誠地發表對一些問題的看法;得以消除地域的隔膜,形成一個親密的團體;得以走進並瞭解彼此的生活。

文化必須根植生活

  在這個過程中,臺灣同學帶給了我很多感動和啟發~做事情認真負責;安排活動細緻周到;籌辦完美無瑕。

  臺灣民眾普遍的環保意識~吃完飯的分類回收、潔淨的街道、U Bike自行車風尚……,都是非常值得大陸學習的。

  我們深感臺灣文創事業的實力與潛力,相較於我以往所見的北京文創區,臺灣的文創區的建設更加精緻,文化氣息更加濃郁,較少受到商業色彩的干擾,且主題鮮明突出,切切實實地傳達了具體的文化內容。

  我曾一直覺得文化產業是個搖擺不定的事物,一方面以文化為核心理念;一方面又很容易受制於商業的邏輯。

  尤其,當文化的力量較為薄弱時,文化就很可能成為經濟效益的附庸,喪失文化自身發展的目的,最終產生一些文化色彩淡薄,甚至低俗的文化垃圾,作為商業消費品,並未能真正服務於文化的生長,類似的文創區或文化產品不乏見到。

  但臺灣文創園區的成功案例,提供了文化與產業並行不悖的典範,我認為其成功因素中很突出的一點是,將文化植根於人們的日常生活中。

  因為,文化並非一個浮在地表的乾癟概念或商家的口號,而是路邊的藝術氛圍;是社區民眾的午後時光;是健康的生活方式。

傳承歷史文化使命

  兩岸三地的文創之路,都漫漫悠遠,以中華文化為思想底色的人們的生活方式不可複製,因而兩岸三地的文創事業,亦應有其與之適應的、獨特的創意之道。

  這一方面是現今全球化背景下,新生的中華文化的競爭力所在;一方面是文化尋根與傳承的歷史使命所在。

  中華傳統文化是文創的珍貴資源,臺灣對於傳統文化相較大陸亦有相對豐富的保存和繼承。傳統民間宗教仍在臺灣人民的日常生活中,發揮重要的作用,在與臺灣朋友的交流中,我瞭解媽祖信仰等神話傳說,仍在祖祖輩輩中廣泛流傳,信眾群體數量龐大,很多人家裡都供奉著神明,一家人去廟裡燒香敬拜、許願求籤是非常經常的事情……,然而這些在大陸鮮有所聞。

  這種民間宗教的故事內容和儀式,是傳統文化非常有效的傳承載體,亦是構建群體歸屬感和認同感的有效方式,並且民間宗教具有較強的開放性,可以依據地方特色和時代特色做出調整,具有較為廣闊的創新空間。

  當然,兩岸的傳統文化,仍面臨很嚴重的遺失問題。傳統文化離現代人的生活越來越遠,在這種情況下對傳統文化的拯救工作,或許面對這樣的困難。

重視傳統生態流失

  傳統文化本來是生存在相應的歷史背景下的,有一整套的傳統生活方式,作為傳統文化的生態環境,然而現在這種傳統生態環境缺失了,於是傳統文化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末。

  同時我們無法為傳統文化,還原一個傳統的歷史時空,因此只能將視角聚焦到如何使傳統文化與當今時代建立一種有效的契合。但在這種對接中,又很容易為了迎合當代人的喜好而喪失掉傳統文化的內核,從而使傳承流於外殼形式。

  我認為,在這種困境下或許可以做一個折中的妥協—以現代人習慣於接受的方式(如:新媒體)先將傳統文化中公眾可能感興趣的側面,進行一定的包裝,並盡可能地推廣傳播。

  首先培養公眾對於傳統文化的興趣,之後再期待公眾能夠以興趣為基礎,進一步深入地接受、理解傳統文化。

  畢竟傳統文化的一些精華,是具有經久不衰的永恆魅力的,讓民眾理解這種內在的魅力,並非能夠一蹴而就,更多的還需要民眾自己願意投入精力去關注、探究傳統文化,進而共同思考傳統文化的創新發展問題。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