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終點而是另一個燦爛起點
羅遠 2014-07-15 10:30
北京大學哲學系二年級 羅遠
我認為,文化交流分為三個層次,分別是人與物的關係、人與人的關係,以及人與自己的關係。
人與物的關係
我參觀金門縣議會時,目睹議會代表著民主制度的核心。開會期間,民眾可以在二樓旁聽議會,旁聽席與會議廳之間有玻璃隔開,玻璃的設置是否在某種程度上反映民主的秩序?民主的秩序,在於用正義的方法,使自己訴求得到表達,並得到合適的回應。
聽到關於學生運動的各種消息,我想說的是,作為一個青年能在自己的青春年華,跟自己的國家談一場戀愛,該是一生中最浪漫的事情,但如果在這個過程中失去了秩序,喪失了理性,那麼只會離想要去的地方越來越遠。
參訪金門古寧頭戰史館時,目睹很多古寧頭大戰的圖片和文物,讓我們知道今天兩岸的和平交流得來不易。
臺北故宮的珍貴文物,讓我們看到兩岸之間不曾斷開的深厚聯繫。一代儒學大師錢穆先生的故居,讓我們看到了大陸和臺灣共同的大師。
士林夜市,土產的鳳梨酥,總吸引我的味蕾;宜蘭有機農場裡的綠色作物,總讓人不斷追求更新、更好的新鮮種植技術。在歌仔戲博物館裡,風靡臺灣和福建的歌仔戲,由於有著共同的文化基礎和群眾巨群,或許可以作為一個兩岸文化交流的很好的連結點。
短短的幾天時間,我們參訪了很多地方,吃過很多東西,玩過很多東西。
這些都是在體驗,體驗文化層面上的人與物的交流,這個層次上的交流,讓我們對臺灣文化的構成要素和基本框架有了認識和瞭解,於是我們有了兩岸文化交流的前提和基礎。
人與人的關係
感謝各位老師、金門大學,以及其他工作人員的付出,使得這次論壇獲得成功。同時,我也感受臺灣同學為了能使兩岸同學,融進一個圈子所做的努力。
和平之夜是個很好的轉捩點,把氣氛搞熱,大家一起很high地唱歌跳舞,大陸同學在臺灣同學心中的形象,也由此刷新。
我覺得自己和臺灣同學相處得很自然,覺得他們把我們當作自己生活裡的朋友在對待。在一次次人和物的交流裡,越來越熟悉,濃烈感受到臺灣同學的熱情好客,以及真心相待,這將會催生出兩岸和平友誼之花。
人與自己的關係
對外界事物多元的認知,以及與周圍人們的真誠交流,最終實現的是自我內心的充盈和豐富。所以,我覺得最珍貴的是,在這次論壇中,讓我自己能找到生命中的另一種精彩,為了變成一個更好的自己而努力。
臺灣同學告訴我,說他們很欣賞大陸同學認真的樣子,喜歡他們做一件事情力爭做好的態度。作為大陸學生的我,也同樣羨慕臺灣同學身上那種灑脫,那種可以舉重若輕,隨時為大家帶來歡樂的快樂氣質。
我看到了臺灣同學在餐廳吃完飯後,幫忙擦桌子、細緻分類吃剩的食物。對我來說,寬容理性地對待不同的觀點,讓自己也讓別人,因為自己的存在而生活變得有趣,就是一種人生價值。
回去之後,我可能過不了多久就會忘記士林夜市的蚵仔煎,忘了歌仔戲裡的角色,卻很難忘記我們曾經看到的小小細節,忘不了輕鬆、幽默的臺灣,以及臺灣人對待生活樂觀的態度。
兩岸青年學生論壇雖然落幕,但兩岸青年之間的交流還沒有結束。就像是幾米漫畫裡的那句話,這一站不是終點而是另一個起點。兩岸青年學生的交流,會在以此作為另一個嶄新的起點,走向更加美好燦爛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