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的話
編輯部 2014-09-15 09:05
凡人多半眼高手低,傲視一切,要求甚高,執行力卻很差;聰明人和知識分子尤其如此,應予警惕。
聰明人和知識分子書讀得多,汲取智者的思想見解,加上天生聰穎,能舉一反三,論理、思辯優於凡人。他們多數偏重理悟的「理入」,但是,實際檢查他們的行為,往往說的是一套,做的又是一套;理論上的論證,並未落實於「實修實證」的工夫上。
更嚴重的是,依自己思慮產生的「知見」與「所知障」,進而批評、否定他人的體悟。
《楞嚴經》有段阿難尊者自述之詞:「雖有多聞,若不修行,與不聞等;如人說食,終不能飽。」意思是說,佛陀弟子中,即使是多聞第一的阿難,經反觀自省後,發現自己對佛法只停留在了解的層面,還不能從實際的生活中,真正體驗到佛法的妙用。
因此,人如果能夠多聞,還應實踐,做一分,有一分體驗。畢竟「實修實證」,才能點燃生命光明燈。
天帝教的三要「信、願、行!」三者雖各有其意義,但實質上是不可分離的。因為,「行」之前,要先有「願」,而「願」來自於「信」。但是,「信」又因為「行」的體悟,而更形堅定。
「信、願、行」三者的關係,是「信」生「願」、「願」生「行」、「行」生「信」;「信」是體,「願」是用,而「行」是「願」的結果。
所以,要獲得本師世尊傳授「昊天心法」的殊勝,還是得確確實實照著本師世尊的遺教,做工夫去。
誠如天人教主於民國99年5月31日聖示:「『為學日益,為道日損』,讀書問學,首在博學廣知,開啟思想領域,擴大胸襟,邁向聖賢大道;學道修行,則要能煉心,常行反省懺悔,將一顆凡心骯髒的思想,欲求掃除盡淨。為學是理入,為道是行入,兩者相輔相成,奮鬥不懈,入於無為而無不為之境界,於道自有所得。」
本期「文化新探」單元,闡釋《莊子•逍遙游》中,藐姑射之山的「神人無功」,論及一般人都習慣以已知經驗,去套未知事物;這種經驗主義的思想方法,極易肇致成見、定見與偏見;「聾盲之知」將蔽障學道與修道。
東漢思想家王充在《論衡•謝短篇》中,亦有一句警言:「知今而不知古,謂之盲瞽;知古而不知今,謂之陸沉。」盲瞽:只知今,不知古的庸人;陸沉:只知古,不知今的蠢材。
全文的意思是,治學者唯有瞭解古今,今以古鑒、古為今用,才能明曉事理、學以致用;絕對不可以昧於歷史,批判史實為「昨非」,而以「知見」為「今是」,吾人治學修道要以此為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