頁岩油氣逸漏甲烷 推波助瀾全球暖化

頁岩油氣逸漏甲烷 推波助瀾全球暖化

首頁 » 天帝教教訊第366期 » 頁岩油氣逸漏甲烷 推波助瀾全球暖化

趙光武開導師  2014-09-15 09:55

趙光武開導師

  儘管利比亞和伊拉克緊張情勢升高,但未影響中東地區石油供給,國際油價看似穩定,卻可能因美國放寬原油出口禁令,輸出從頁岩開採的輕質冷凝油,使油價有下修的趨勢,對民生問題似是好事一樁。

  不過,由於頁岩油、氣的擴大開發利用,人類史上最強大的溫室氣體~甲烷逸漏量必將擴大,可能抵銷為減輕溫室效應所有減少碳排放的努力。

  因為,每噸甲烷造成全球暖化的威力,按不同的分攤年限,比二氧化碳高出25~72倍,可見其影響程度之高。

美國原油出口解禁

  美國在革新頁岩油開採技術之後,超輕質油(ultralight oil)產量近幾年大幅跳增;然而因為原油出口禁令,使得超輕質油售價大跌,促使油商向美國國會積極遊說、希望能放寬出口禁令。

  美國業者原本僅能出口精煉油品,不得出口原油,業者希望部分超輕質石油經初步加工後,即可視為精煉油,得以外銷。這些油品可轉化為汽油、飛機燃料以及柴油。

  今(2014)年6月,美國商務部核准2家能源公司出口屬於超輕質油的冷凝油。目前獲悉已有日、韓訂購,但日、韓等亞洲買家尚不清楚美國的原油是否合適?價格是否較傳統油品有競爭力?

  同時,受西方國家制裁導致原油出口減半的伊朗,正向中國出售品質更好,且更便宜的原油,此舉大大排擠美國原油出口至中國的空間。

  根據美國能源資訊局(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簡稱EIA)估算,自2011年起至2013年為止,美國原油日產量大增180萬桶,其中96%的新產量,來自於頁岩開採的輕質油或超輕質油。

  美國能源部7月的報告顯示,受惠頁岩油的產量增長,德州與北達科他等兩個州的原油產量已經接近全美產量的半數(48%)。

  報告指稱,2014年4月,美國原油日均產量達到840萬桶,而德州與北達科他州2個州的原油日產量,合計則達到400萬桶。過去4年,這2個州佔全美原油產量的比重,由26%提高至48%,反觀墨西哥灣的產量佔比,則是由27%下滑至17%。

  其中,德州原油日產量自1970年代以來,首度超過300萬桶,而僅僅在過去3年,產量就增長了1倍。

  北達科他州則是歷來原油日產量首度超過100萬桶,過去3年的產量則增長了3倍。從2010年4月到2014年4月,北達科他州與德州的原油產量,年均增長37%與28%,反觀同期全美其他各州的原油產量,增長則僅年均2%。

  目前美國頁岩油的3大產地分別為:北達科他州的巴肯頁岩、德州的鷹堡頁岩、二疊紀盆地。

  根據普氏能源分析公司Bentek Energy的估計,至2016年,鷹堡頁岩的原油日產量,將達到130-140萬桶;巴肯頁岩預估將達到120萬桶;二疊紀盆地預估將達到190萬桶。

  此外,自頁岩取得的廉價天然氣,正在掀起一場美國工業新熱潮。

美國工業正在復甦

  頁岩氣主要成分為甲烷,一般含量在85%以上,還含有少量的乙烷、丙烷、丁烷、二氧化碳與氮氣等。甲烷作為廉價天然氣;乙烷送至裂解廠變成乙烯;丙烷脫氫就變成丙烯。

  簡單的說,甲烷是家中的天然瓦斯,可用以發電、煮飯、洗澡;乙烯是衣服、寢具、玩具的原料;丙烯則成為汽車、手機、電腦的外殼,還能再加工成為飛機、自行車的碳纖維;丁烷就是桶裝瓦斯。

  美國以頁岩氣生產的乙烯成本,只有亞洲的一半,再生產成為工業用品或半成品賣到亞洲,更是賣一噸賺一噸。

  而頁岩氣所產生的天然瓦斯,價格便宜只有亞洲的1/4,賣不掉的只好燒掉,在這種能源優勢下,美國工業焉能不復甦?

  曾經為高成本發愁的公司,因為廉價天然氣的相對能源優勢,已經能夠擴大規模,並且變得有競爭力,加上美元疲軟對出口的刺激效應,美國的工業正在復甦中。

  美國也因此有潛力成為以頁岩氣為基礎的能源、化學產品、化肥等的主要出口國,站在生產價值鏈上游的制高點上。

  但是,令人擔憂的是,頁岩油、氣生產與應用過程逸漏的甲烷,對全球暖化的推波助瀾。

  在美國一批老舊且高汙染的燃煤發電廠,已改用廉價且便於使用的頁岩氣發電,且排放的二氧化碳量是煤炭的一半。美國電力在2002年僅有14%來自天然氣,目前已超過30%。

  怎奈,無論頁岩氣礦井完成後的排放測試,或是鑽探、生產、處理、運送與儲存時,都會有甲烷的逸散現象。

  相對於傳統天然氣,頁岩氣的逸散程度達30%~100%;這些逸漏的甲烷,無論是燃燒產生二氧化碳,或是直接排放到大氣中,都是環境的一大威脅。

  在頁岩氣大量、低廉供應下,若興建管道和氣庫,處理鑽油採氣時外洩的頁岩氣,成本反而高昂,而且從氣井和輸送管外洩的甲烷氣體數量比預估的更高。

  為安全計,目前北達科他州石油企業索性把頁岩氣釋放空中白白燃燒,令該州石油業釋出溫室氣體的數量增加了20%。

溫室效應強度倍增

  近期一項最重要的資訊顯示,每噸甲烷造成全球暖化的威力,比二氧化碳高出25倍;這是以100年來,分攤計算甲烷暖化作用的平均值。

  然而,甲烷在大氣中只停留10年就幾乎偵測不到,20年後更幾乎完全消失。因此,將甲烷的溫室效應分攤為100年來計算,是過度低估它的影響。若以20年來計算,則甲烷的溫室效應比二氧化碳強72倍。

  目前全球各國政府採取的對策,都偏重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但甲烷對溫室效應影響的事實,更應被重視。

  因為,甲烷是相當險惡的氣體,它不僅是強烈的溫室氣體,更會增加地面上的臭氧汙染,危害人體健康。

  大氣中若含有高濃度的甲烷,而使氧氣濃度降至19.5%以下時,就會使人體產生窒息的危險。甲烷的濃度增高,也會與空氣混合,形成高度易燃,並具有爆炸性的氣體。

  由此看來,多年來全球為降低溫室效應減少碳排放的努力,與天帝教同奮在〈天命、信心、奮鬥祈願文〉中,「節能減碳」的祈願及行動,或因頁岩油、氣的擴大開發利用功虧一簣。

  同時,氣候變遷對糧食作物的影響,雖然目前以增產技術彌補氣候變化造成的損失,但顯然糧食減產與價格上揚問題,可能提前發生。

  幾年前,科學家認為:只有當某個地區的氣溫提升3~4℃(攝氏度)時,氣候變化才會造成整體食物產量的損失。但聯合國於今年3月31日發布的《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第五次評估報告》氣候變化報告中,科學家們修改了自己的估計,認為氣溫哪怕只升高2℃(攝氏),也會造成重大損失。

  來自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報告,作物產量只是其中一部分。不過,氣候變化對農業造成的影響,是整個報告中,最引人注目的。這份報告研究了玉米、小麥和大米這幾種主要的糧食作物。

  報告認為,糧食產量很可能從2030年開始下滑,每10年最多能下滑2%;因為對食物的需求預計在未來會上漲(大約每年2%),所以糧食減產會格外讓人擔憂。

碳封存有洩漏風險

  聖師祖玄玄上帝於103年6月26日聖示:

  「日本即將採用碳封存技術應付全球暖化,將排放的二氧化碳捕捉,封存到地下。然人間亦有研究指出,封存之二氧化碳可能因洩漏而重創全球氣候。

  節能減碳,以嚴格限制二氧化碳排放量,方是務本崇實之道,碳封存之洩漏風險,對未來世代之隱憂,人間應該慎行。」

  事實上,碳捕獲與封存(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CCS)技術已近成熟。目前封存的方式與地點,包含了採用生物固定技術的生物封存、將二氧化碳與礦石進行碳化的礦化封存(mineral carbonation)、將二氧化碳注入地質表面下的地下鹽水層、舊油氣田或是深層煤層等地下的地質封存(geologic sequestration)及海洋封存(ocean storage)等技術。

  由於藏在深海之內會使海洋酸化,而會對海洋生態造成危害。因此藏在地下岩層,被認為是目前最可行的方法。

  儘管日本的實際驗證,在地震多發的本州島中部的新潟縣,進行地下地質封存,並未發生二氧化碳洩漏的問題;但大規模應用並不能保證不發生洩漏。

  今年4月出版的《科學》雜誌上,研究人員提出了以更安全的方式來儲存二氧化碳:石化。

  科學家證明,當二氧化碳和水一起被注入地下的某種結構之中時,會與周圍的岩石發生反應,生成的礦物質能夠將二氧化碳隔絕長達幾百年,甚至幾千年之久。

  在冰島一座大型地熱電站中,抽出的地下水,加入二氧化碳,是發電操作流程的一部分。二氧化碳迅速溶解在水裡,不再有上升至地表的傾向。一旦進入地下,二氧化碳的溶水就會與玄武岩發生反應。

  倫敦大學和冰島大學的研究人員表示:這些水的80%會在1年內,與鎂、鈣、鐵發生反應,生成碳質礦物,如:石灰石。

  倫敦大學教授艾瑞克•奧爾克斯(Eric Oelkers)說:新方法面臨的一個挑戰,是對水的需求量非常巨大,為所儲存二氧化碳量的10-20倍。

  研究人員估計,這將讓新方法儲存二氧化碳的成本,相當於傳統方法的2倍,至少在短期來看是如此。

  史丹佛大學地球科學教授馬克•佐巴克(Mark Zoback)表示,二氧化碳石化法可能面臨其他挑戰。

  他說:儘管玄武岩很常見,特別是在海底,但是滲透性好到能夠容納大量水與二氧化碳的玄武岩,可能就不好找了。如果這一方法要大規模應用,可能需要通過數千英里的管道來輸送二氧化碳。

  聖師祖玄玄上帝聖示:「碳封存之洩漏風險,對未來世代之隱憂,人間應該慎行。」與馬克•佐巴克及許多學者的研究相同,都擔憂地震可能導致二氧化碳從地下存儲地洩漏至地表。

  為免溫室效應升高,衍生糧食減產、居住空間減少、戰爭爭奪等問題,與其需求不降仍然在超限使用,而研擬封存二氧化碳可行但不保險的對策,何不確實遵行聖師祖玄玄上帝聖示~「有效節能減碳,嚴格限制二氧化碳排放量」,才是務本崇實之道。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