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教修持法門聖訓解析輯之一—觀念篇(三)
編輯部 2014-09-15 10:30
編輯部
編按:天帝教透過天人交通傳訊的聖訓,多由無形教化單位降傳而來,內容淺顯、珍貴,深入研究當可盡窺帝教精神之脈絡。
然而,30多年來帝教累積之聖訓如寶山,唯恐同奮有不見輿薪之憾,極院傳播出版委員會與多位資深同奮成立專案小組,發心整理本教復興起至民國100年正式公布之聖訓(不包括閉關與個人申請之無形批答),粗略分為36類,進行「導讀」,期將浩瀚之金玉道言,轉為對同奮修持有益之南針。
有關修持法門之相關聖訓近150篇,概分為觀念篇、心法篇、性功煉心篇等單元;「導讀」以延伸閱讀方式,引用本師世尊訓勉、授課相關內容與中華文化、佛道精蘊補充,暫名為「同登聖域」。
《天帝教教訊》自本(364)期開始連載。
反省懺悔加強煉心
靜坐功夫精益求精
首席督統鐳力前鋒:
民國99年8月30日
庚寅年7月21日午時
核備天人合一院接續傳道、傳教班百日閉關學員名冊等相關資料,指示:
一、參訓學員有志繼續閉關鍛煉,誠是有心,期勉各自加強反省懺悔功課,並一心不亂持誦〈皇誥〉,加強煉心,精益求精,靜坐功夫自然精進。
二、道海無涯,唯勤是筏,尤以靜坐鍛煉全憑正氣用功夫,行理並進,德術兼備,諸位學員自我管理,自我要求,自我負責,以求自修自證,乃見真功夫。
煉就見可欲不動心
本師世尊於民國82年6月9日,在天人研究學院、天人修道學院授課時,將「煉心」說得非常清楚:
修道必先要「煉心」,道在人心,「煉心」才是基本功夫,也是立地成就仙佛的捷徑。三教聖人的修持法門,都是從「心」開始,儒家講「正心」;佛家講「明心」;道家講「煉心」。我們天帝教當然也講「煉心」。
所謂正心、明心、煉心的「心」,就是凡心、人心,也就是舜帝傳給禹王16字心傳中「人心惟危」的人心。
這個人心、凡心是先天本心、真心,落入後天受到七情六慾汙染,聲色貨利侵擾,產生物慾,變成了物性,與先天本心、真心距離愈來愈遠。如果沒有方法擺脫,就永遠在苦海煩惱中顛顛倒倒。
先天的本心、真心,本來清淨光明,受到後天事事物物的接觸感染,起心動念,產生物慾物性,脫離本來,所以儒家要「正心」,表示一般人偏離本心、真心;佛家要求「明心」,表示此一髒亂之心非本來。因此三教聖人從根救起,從「心」開始。所謂「萬教唯心,萬法唯心」,即是此一道理。
天帝教要求同奮做「煉心」的功夫,是以「廿字真言」人生守則,來規範我們的本心,使本心不受汙染;在日常修道四門基本功課中要求同奮,不但每天要虔誦「廿字真言」,洗心滌慮,而且要認定一字,融化於日常生活中,身體力行,把這一顆什麼都有的凡心清除打掃,恢復天真爛漫,光明正大的本來面目。
其次,儒家要求每天「三省吾身」,那時農業社會,每天時間上較充裕;現是工業社會,生活緊張,時間短促忙碌,所以帝教同奮日常修證四門基本功課,能於每天臨睡前「反省懺悔,認錯改過」,這是「煉心」的基本方法。
「煉心」一定要從自我檢討開始,我的本來面目~真心、本心到了哪裡?有沒有被物慾蒙蔽?不但每天檢討,而且要從根本上著手追尋,捫心自問,從現在反省到過去,一件一件認錯改過,以自己的理智,人生經驗,前前後後、反反覆覆地檢查,一定要使得本心、真心恢復本來面目。
最後要把此「心」,煉到看到可欲能夠不動心;一般人到「不見可欲,其心不亂」已經很不錯了,但是帝教同奮要煉到「見可欲而不動心」。然後可以臨危不亂,做到威武不屈、貧賤不移、富貴不淫,所以說「煉心」的功夫談何容易。
當年我僅36歲遵天命隱居華山,是放棄現世的功名富貴,這就是「煉心」。歷史上道家、佛家許許多多祖師出家修行,也是同樣的道理。主要就是把一顆凡心煉得乾乾淨淨,一無所有,一心不亂,一心不動,把握住這方寸之間。
「煉心」的功夫做到成熟,可以看透世情,淡泊物欲,根本上可使氣質發生變化,戒除不良習氣,心不妄動,心能清靜,這時就可把不正的邪念成為「正念」,而至「無念」。
靜坐功夫最後就是達到「無心無念」,要用什麼方法來煉?這是最重要的一點,帝教同奮基本功課,奉行「廿字真言」人生守則是「煉心」,反省懺悔認錯改過也是「煉心」,誦唸〈皇誥〉、《寶誥》一心不亂,同樣也是「煉心」。
所以我特別強調無論吃飯、睡覺、做人、做事,所謂行、住、坐、臥都要注意,不離這個「煉」字。
帝教同奮日常以煉心功夫做基礎,可以修封靈,立地成就仙佛,這就是「昊天心法」。但是如果不肯做「煉心」功夫,凡心不死,道心不生,眾生永久是眾生,凡夫永久是凡夫,大家要仔細思考,用心體會才是!
九層煉心神滿虛空
道家內丹西派將煉心,分為9個層次:
初層煉心法,是煉未純之心。未純之心多妄想,多遊思。因此,學人打坐之際,法在止觀。止則止於臍堂之後,命門之前,其中稍下,有個虛無圈子。心止於是而內觀之,心照空中,與氣相守,從此一線心光,與一縷真氣相接,渾渾灝灝,安安閒閒。此為煉心養氣之初功。
二層煉心者,是煉入定之心。前此一線心光與一縷真氣相接,但定心不固,每為識神所遷,心與氣離,仍不能見本來面目。法在心息相依之時,即把知覺泯去,心在氣中而不知,氣包心外而不曉,氤氤氳氳,打成一片。此為煉心合氣之功。
三層煉心者,是煉來復之心。前此氤氤氳氳,打成一片,重陰之下,一陽來復,是名天地之心,即是玄關一竅。此刻精、氣、神都在先天,鴻濛初判,並不分真精、真氣、真神,即此是真精、真氣、真神。若能一心不動,便可當下採取運行。無奈見所未見,聞所未聞,美景現前,茫無措手,心一動而落在後天,遂分為精、氣、神。法在玄關初現之時,即刻踏住火雲,走到尾閭,堅其心,柔其息,敲鐵鼓而過三關(註),休息於昆侖。此為煉心進氣之功。
四層煉心者,是煉退藏之心。法在昆侖(指頭腦。《雲笈七籤》卷十二引《太上黃庭外景經》:「子欲不死修昆侖。」《雲笈七籤》卷十七引《太上老君內觀經》:「眼為日月,髮為星辰,眉為華蓋,頭為昆侖。」)頂上,息心主靜,與氣交融,氣乃化為玉液;從上顎落下,捲舌承露,吞而送之。注心于絳宮;注心于黃庭;注心於元海,一路響聲直送到底,又待玄關之現。此為煉心保氣之功。
五層煉心者,是煉築基之心也。法在任恁子午,逐日抽添,取坎填離,積金實腹。此為煉心累氣之功。
六層煉心者,是煉了性之心。法在於金水初生之日,由丹田分下湧泉,刹時而合到尾閭,調停真息,鼓之舞之,乃能滔滔逆上,至於天穀;涓涓咽下,落于黃庭。如此則朝朝灌溉,心地清涼。血化為膏,意凝為土;土中生汞,汞性圓明,遇物不遷,靈劍在手。此為煉心明性之功。
七層煉心者,是煉已明之心。法在以虛明之心,妙有之性,和砂拌土,種在彼家。彼家虛而由我實之。以有投無,以實入虛,死心不動,刹時間先天一氣從虛無中來。一候為一陽,有如震;二候為二陽,有如兌。時值二候,正宜合丹。俄而三陽發動,有如乾卦。透三關而上泥丸,一身毛竅皆開,比前玉液河車,更有不同,吞而服之。此為煉心存神之功。
八層煉心者,是煉已伏之心,而使之通神也。前此心已定矣,但要溫之、養之,要使身中之氣盡化為神,身中之神能游於外,煉之、鍛之,靈心日見。靈則動,動則變,變則化,故有出神之事,而不為物情所迷。此為煉心成神之功。
九層煉心法者,是煉已靈之心而使之歸空。前此溫養功深,神已出而不惑,隨心所欲,無往不宜,但尚有煉虛—著。煉虛者,心胸浩蕩,眾有皆無,是我非我,是空不空。世界有毀,惟空不毀。乾坤有礙,惟空無礙,所以神滿虛空。此為煉心之始末,無以加矣。(請詳清朝李涵虛《人元大道九層煉心文終經》,又稱《循途錄》、《九層煉心道言》)
全真煉心寂無所寂
對於煉心之法,全真道認為應達到「無心」的境界,但卻又認為:「無心者,非同貓狗木石蠢然無心也,務在存心于清淨之域而無邪心也。故俗人無清淨之心,道人無塵垢之心,非所謂俱無心而與木石貓狗一般也。」
他們解釋「無心」為「清淨」,認為「清淨,無心」非謂如木石貓狗般之「蠢然」無心。在他們看來,心若「蠢然」則會墮入絕對的「死無」、「頑空」,執「無」而捨「有」,就會失卻活潑潑之生機,導致心靈之凝滯。
在諸多論述中,全真道認為連「清淨」之心也應捨棄,如:《清和真人北遊語錄卷之三》所謂:「物欲淨盡,一性空虛,此禪家謂之空寂,吾教謂之清靜,此猶未也,至寂無所寂之地,則近矣。」
另如《正統道藏》洞真部方法類之《修真十書盤山語錄卷之五十三》載:「或問曰:若到清淨無為處,是徹也未?答云:此以體言,似是而非也。至於端的處,則不可言,不可思,不可以知知,不可以識識,妙絕名言,方始相應,不即動靜,不離動靜,豈可以無為清靜而定之哉?」
在世俗修煉過程中,「清淨」很容易被理解為「蠢然」之無心,這樣就會陷入迷障,難以自拔。
因而,全真道反對執著於「坐圓」,即以打坐參悟為主,枯死寂滅的悟道之法,進而認為超越動靜二邊的寂無所寂、非動非靜的狀態,才是修心的至高之境。
克除私妄存養真心
清代道教淨明道的著名學者傅金銓認為,煉心的方法一是存養,即存養真心,亦即人的那分良心善性;二是去欲,即克去一切私欲妄念。
這是一個問題的兩面。克除欲念,是為了提升良心善性的品質,要存養良心善性就必須克除欲念。
他以鏡與塵作比喻說:「心猶鏡也,鏡本自明,因塵而蒙。然則欲鏡之明,只要去塵。」(傅金銓著《性天正鵠》)
是說,人的真心真性猶如明鏡,本來是純淨澄明的,但因蒙上了塵埃,而失去了本來淨明之面目;人的真心本性原本是至善的,但因欲念的侵襲,而喪失善真。因此,若要使明鏡重現,還原本之淨明,必須去塵;若要使人的真心真性回歸至善,必須去欲。
他又以水與風浪、泥沙作比喻說:「真心本自安和靜好,所不靜好者,物欲動之耳。譬水之本源,至清至潔,不動不蕩,風激之而成浪,泥淖之而始渾。」
又說:「水本至靜,風浪動之;水本至清,泥淖濁之。去浪而水自靜,去淖而水自清。清是其本體,靜是其本性。真心亦猶是也。」(《性天正鵠》)
傅金銓認為,人的真心本性猶如源頭之水,原本是至清至靜的,清靜之水受到風浪的侵擾和泥沙的淖濁,而變得不清不靜;人的真心本性原本是至善至虛的,但因受到欲念的侵擾,而失卻至善至虛的品質。
因此,若要讓源頭之水清靜自安,就必須去浪淘沙;若要讓人的真心本性至善無欲,就必須克除欲念;克除欲念的過程,就是一個存養真心、淨化道德的過程。
傅金銓指出,人的欲念是很多的,有情欲、貪欲、妄念等等。它們引導世人追求美色、名利,而且貪求不已,永遠不能滿足。
人心貪欲,如蛾撲火,如蚊附膻,曉夜不停,一刻不肯放下。權利牽於外,憂慮煎於內,神為心役,心為物縛,得失之念交攻,貪妄之求無已,安樂國成不靖之天矣。(《性天正鵠》)
因為,這些私欲,使人心不得清,神不得寧。
「名利紛紛,俗塵攘攘,障卻本心,迷失真性。」「妄念起則馳其神,神馳則真主離位,不安其宅。」(《性天正鵠》)
這些私欲、妄念扭曲了人的真心本性,致使人心欲波搖蕩,妄念迭起,良心善性喪失殆盡,人們根本不能集中注意力,專心致志地修養心性,因此必須堅決克除。
傅金銓說:克除私欲、妄念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樹立堅定的信念,時時保持純正的心境,做到遇事不動念,睹物不著跡。
但凡百事件不起心動念,日唯減事收心。比如宮商妙響,偶然到耳,不必其不聞也。美麗華顏,偶然觸目,不必其不見也。但心不著跡,便毫無沾滯。我與聲色無干,聲色自與我無涉矣。」(《性天正鵠》)
根本上來說,人在塵世,不可避免的偶爾會聞見妙音華顏,但問題的關鍵不在於聞見,而在於聞見之後,不要多動心思妄念,要心上不留任何聞見的痕跡,作到居塵不染,清靜無欲。
修行人異於人處,在屋漏不愧,遇境不遷,眾人愛,我不愛;眾人貪,我不貪。心似翔鴻,意如秋水,無心於境,無境於心。無事而修心煉性,臨事而對境煉心。
「所謂對境忘境,不沉於六賊之魔;居塵出塵,不落于萬緣之化。」(傅金銓著《度人梯徑》)亦即修道者不同於一般世人的地方,就在於他始終保持高度的自覺和心地的純正。
只要做到心似翔鴻自由無礙,意如秋水清澈澄明,既無心於名利得失,又不沉於世態炎涼,超然物外,息念自持,就一定能夠抵禦誘惑,克除私欲妄念,使人的良心善性失而復歸,昧而復明,並進一步得到完善和昇華。
一念不起虛白自生
道教煉心名著《唱道真言•卷之一》也記載「煉心之法」:煉丹先要煉心。煉心之法,以去閒思妄想,爲清淨法門。仙家祖祖相傳,無他道也;吾心一念不起,則虛白自然相生。
此時精爲真精,氣爲真氣,神爲真神。用真精、真氣、真神,渾合爲一,煉之爲黍米珠,爲陽神,而仙道成矣。
以神合氣,靜養爲功,孟子所謂「存心養性」是也。以氣合神,操持爲要,孟子所謂「持其志,無暴其氣」是也。以精合神,清虛爲本,孟子所謂「養心莫善於寡欲」是也。
雖然,精、氣、神三者,分之則三,合之則一。神、氣者,聽命於精者也。人能完其精而神自旺,完其精而氣自舒。然後加以調劑之功,返還之道,無患靈胎之難結,而大丹之不成也。此入門下手之法,特書以示子。
子欲煉丹而不先煉心,猶鞭馬使奔而羈其足也;煉心爲成仙一半工夫。
心靈則神清,神清則氣凝,氣凝則精固。丹經所謂築基、藥材、爐鼎、鉛汞、龍虎、日月、坎離,皆從煉心上立名。至於配合之道,交濟之功,升降之法,烹煉之術,此其餘事。
若心源未能澄澈,情欲纏繞,則築基雖固,必復傾,藥材雖具,必多缺。爐殘鼎敗,龍戰虎哮,日蝕月晦,坎虛離實。
此時欲講配合,則陰陽不和;不明交濟,則水火不睦。欲升而返降,欲降而返升,三尸害之,六賊擾之。一杯之水,難救車薪之火。
故曰,煉心爲成仙一半工夫。此至言也,確論也。此一語道破天機,打穿魔障者也。
煉心者,仙家徹始徹終之要道也。心地茅塞,雖得丹道,亦是旁門。雖成頑仙,不登玄籍。參不得大羅仙子,進不得大乘法門。是故欲結聖胎,先登圓覺,此要語也。調劑之功,全在升降。升降之法,全在靜觀。
靜不終靜,靜中有動。有動非動,造化轉旋。觀不執觀,觀中有覺,有覺非覺,靈光恍惚。靜而後觀,觀而能靜,是爲靜觀。
當此之時,鼎虛而藥實,水剛而火柔。一烹一煉,一噓一吸,皆與天地同其玄化,日月同其運轉,陰陽同其清濁,四時同其代序。從有入無,謂之黍珠;從無入有,謂之陽神。工夫至此,形神俱化之時也。
若未曾煉心,依舊是七情六慾汙穢俗腸,而欲求長生之術,窺金丹之妙,是猶武夫執干戈而操絲桐之韻;劣馬服羈靮而驟羊腸之阪,欲五音調暢、六轡安閒,難矣。
上章言煉心爲成仙一半工夫,此萬派歸宗之論。歷代祖師,心心相印。非子好道,我決不傳。
然煉心有不同,有煉聞見之心,有煉無聞無見之心。
何謂聞見之心?事至物來,隨感而應,無入而不自得,取之左右逢源。儒家聖賢,已曾道過。譬如明鏡寶珠,照物者鏡光珠彩,而鏡靜常明,珠圓自皎。何常因所照而輒變,因照多而輒晦!
何謂無聞無見之心?寂寂反照,朗朗內觀。無人見、無我見、無有見、無無見、無無有見、無無無見。有鏡之光而實無鏡,有珠之彩而實無珠。
當此之事,大覺如來,亦當讓子一座。而諸色聲界,盡在子光明白毫中矣。
然煉聞見之心,須於動處煉之。炎炎火炕,焦天爍地,而我心清涼自在,如一滴楊枝露水,此謂動處之煉。無聞無見之心,須於靜處煉之。一覺萬劫,泡影電光,隨起隨滅,而如如不動,慧性常空,此爲靜處之煉。
雖然,聞見之心,與無聞無見之心,總一也。則動處之煉,與靜處之煉,總一煉心,何分何不分之有?
是以,煉心即修性,煉氣即修命;心虛則神凝,神凝則氣聚而精生,此性命雙修之法也。所以《唱道真言》特別強調:「性命兩字,如玉連環,分解不開。虛心實腹,性命雙修,一舉兩得。」
註:
三關,有多種不同說法,略舉如下:
一、以尾閭、夾脊、玉枕為三關之說,意謂通督脈時,真炁到此較難通過,故謂之三關;一般所謂通三關皆指此。
二、前後三關說:「人身中三關有前後之分,印堂為上關,重樓為中關,絳宮為下關,此為前三關;後三關者,一,尾閭為太玄關。二,夾脊為轆轤關。三,玉枕為天谷關。」
對背後三關一般說法無大出入;對前三關則有多種說法。
如:《大洞玉經第十四,魏華存疏》「三關者,上關泥丸,中關絳宮,下關氣海也。」《規中指南》則指泥丸為上關,黃庭中宮為中關,下田(水中起火)為下關;元陽子則以明堂,洞房,丹田為三關等。
三、內外三關說,《正統道藏•洞真部玉訣類•黃帝陰符經講義》卷之四載:
「內三關。性不遷情第一關,氣不化精第二關,神不外弛第三關;外三關,耳不淫聽第一關,目不妄視第二關,口不欺心第三關。」
云峰曰:「誰能出不由戶,何莫由斯道也,蓋戶者,關也,有關而後行於正道也,倘無關,則有猖狂妾行之患,放僻邪侈之多習矣,故曰內有三關,以性為主,以神氣為宗,所謂當收歸里,不放出外者是也;外有三關,以口為樞,以耳目為鍵,所謂九竅之邪在乎三要者是也。」
又《淮南子‧主術訓上》亦以、目、耳、口為三關,謂「夫目妄視則淫,耳妄聽則惑,口妄言則亂,夫三關者,不可不慎守也。」此說則指人之操守,非指具體煉功矣。
四、以口、足、手為三關。《黃庭內景經.三關章第十八》:「三關之內精氣深,九微之中幽且陰,口為天關精神機,足為地關生命棐,手為人關把盛衰。」為什麼要以口、足、手為三關呢?《真誥》說:「三關調則五臟安,五臟安則舉身無病。」
五、以三關為三步功夫之說。「初關煉精化炁,中關煉氣化神,上關煉神還虛,謂之三關修煉。」此為伍沖虛《天仙正理》的說法,指修內丹的三大步功夫。
但也有以一次通貫三步的煉法,如:《洞神上品經‧真詮》一問三關謂:「三關者,三元之機關也,身不動,煉精化炁,升發尾閭謂之初關;心不動,煉炁化神,停留夾脊謂之中關;意不動,煉神還虛,升騰玉枕謂之上關。」
六、在道法中,尚有以神祝為天關;氣訣為人關;形罡為地關之說(《道法宗旨圖衍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