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爭中,中國不買美國大豆對美國川普的影響(第31講)
宋興洲 2025-10-15 10:25
宋興洲
編按:國際局勢詭譎多變,與本教「救劫使命」息息相關,自466.467期起,特邀前東海大學政治學系系主任宋興洲教授,開闢「興仁光洲月話」,針對國際政經局勢、兩岸發展予以分析,冀使同奮瞭解掌握整體發展趨勢。
自2025年5月下旬以來,中國一直抵制購買美國大豆,以表達對川普總統對中國進口產品徵收關稅的不滿。那麼,到底是美國總統川普首先低頭,還是中國在美國制裁和逼迫下最終讓步?
大豆滯銷川普焦灼
美國近期頻頻尋求對華接觸,其國務卿和國防部長先後給中方外交部長和國防部長打電話。最新消息顯示,中美兩國元首目前還舉行電話峰會。美國之所以在這時候忙著「巴結」中國,是因為川普在很多事情上都需中國幫忙解決。
畢竟,中美實力正在發生逆轉。美國在很多領域都被中方「卡脖子」(比喻抓住要害),甚至開始撼動川普的總統寶座。現在令川普最擔憂的,不是俄羅斯衝突問題的懸而未決,而是中方訂單不下,美國大豆爛在倉庫裡。
9月的肯塔基州(Kentucky)鄉間,金色的大豆在秋風中起伏,美國大豆協會主席凱萊布·拉格蘭(Caleb Ragland)坐在自家拖拉機駕駛艙裡,眉頭緊鎖。這片承載著拉格蘭家族近200年農耕歷史的土地上,4000英畝的大豆正等待收割,卻面臨著無處可去的困境。這位連續三次投票支持川普的農場主,此刻對著美國廣播公司(ABC)的鏡頭發出近乎絕望的呼籲:「我們需要中國市場,現在就需要行動!」作為代表全美50萬豆農行業領袖,他的焦慮如同一面鏡子,映照出美國農業心臟地帶正在蔓延的生存危機。
市場易主中國轉向
拉格蘭家族的命運轉折,是美國大豆農業興衰的縮影。從20世紀80年代轉型大豆種植以來,中國市場逐漸成為他們的生命線。在2023到2024市場年度,美國向中國出口了2500萬噸大豆,這一數字是第二大市場歐盟的5倍多,占美國總出口量的絕對主導地位。
回溯到2018年中美貿易戰前,中國平均每年進口的美國大豆占其總產量的28%,占美國大豆出口總量的60%。那時,密西西比河(Mississippi River)的接駁船滿載大豆駛向港口,每三行或四行大豆船中就有一行銷往中國。然而,今非昔比,今(2025)年中國的訂單突然「清零」(從有到無的過程),密西西比河上的許多接駁船只能空泊待命。
與此同時,地球另一端,中國的寧波舟山港卻一片繁忙,4月份巴西大豆裝卸量同比增長(指當前統計周期數據與上一年度周期數據進行比較)超三成。數據顯示,美國大豆在中國市場的份額已從2016年的約40%,下滑至2024年的20%左右,而巴西大豆在華市場占比超過七成。2024年中國從巴西進口大豆達7465萬噸,同比增長6.7%。這種戲劇性的對比,讓拉格蘭不禁感嘆:「當你最大的客戶突然消失,情況就非常糟糕」。
利潤縮減前景堪憂
更讓美國豆農雪上加霜的是,關稅帶來的價格劣勢。中國對美國大豆的關稅曾高達97%,雖然後來有所回落,但仍使美國大豆比南美競爭對手貴出20%。而巴西大豆出口中國享受僅3%的最惠國稅率。這種巨大的差距,讓美國大豆在國際市場上競爭力銳減。
美國農業部最新報告顯示,2024年美國農業淨收入預計驟降25.5%,其中大豆收入將減少60億美元,降幅達10.3%。對於像拉格蘭這樣的農場主而言,每英畝600美元的種植成本如同沉重枷鎖,許多人不得不依賴銀行貸款維持運營,而利率上升和風險增加讓他們的處境更加艱難。
時間正在無情地流逝,大豆貿易嚴格的季節性窗口讓美國豆農與時間賽跑。如果不能在近期完成銷售和物流規劃,等到明年1到2月巴西大豆大量上市,中國買家將徹底轉向南美供應商。拉格蘭在8月19日就致信川普總統,警告農戶面臨極大的財務壓力,但至今未獲實質性回應。隨著收穫季節的到來,美國大豆庫存量已創歷史新高,倉儲成本正以每天數百萬美元的速度吞噬農戶利潤。「我們需要的是立即行動,而不是空談!」拉格蘭的話語中充滿了無奈。
生存困境傳承難繼
大豆危機的漣漪正不斷擴大,引發產業鏈的骨牌效應(Domino Effect,指的是一個事件的發生會引發一連串的連鎖反應)。美國的愛荷華州(Iowa),40%的大豆產量用於出口,其中40%銷往中國。愛荷華州立大學(Iowa State University)農業經濟模型顯示,若持續失去中國市場,中西部農業帶將面臨30%以上的產能過剩,相關農機、化肥、物流產業可能縮減15%至20%就業職位。
農業銀行系統不良貸款率可能突破2008年金融危機水準。農業和食品行業為超過3400萬美國人提供了就業職位,為美國經濟貢獻了1.5兆美元,是美國中西部地區的經濟命脈。如今,這片曾經繁榮的農業地帶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拉格蘭親眼目睹了一些農戶因無力支撐而被迫拍賣農場,陷入破產的絕境。「這不是政治問題,而是生存問題!」拉格蘭的聲音在轟鳴的收割機背景中顯得格外沉重。
在肯塔基州的田野上,拉格蘭家族的農場已經傳了八代人,從祖輩手中接過的不僅是土地,更是一份對農業的執著與熱愛。然而,面對空蕩蕩的訂單和不斷攀升的成本,這位農場主兼行業領袖不禁擔憂:這份傳承能否在他手中延續?如果未來幾週仍無法恢復對華出口,美國農業心臟地帶將迎來一個漫長而寒冷的冬天。
票倉不穩政壇震盪
事實上,美國農民一直都是川普的「鐵票倉」。川普可以驅逐非法移民,也可以得罪國內的公務員群體,但就是不敢得罪那幫「紅脖子」(redneck,指的是因為長時期從事農活,導致頸部皮膚慢性曬傷,以至於膚色發紅的白人農民。)因此,為了說服中國重新進口美國大豆,川普不久前在社交媒體發帖,呼籲中國儘快恢復進口美國大豆。同時,還承諾為中國客戶提供「快速服務」。川普如此勸中國買豆,會給美國農民帶來訂單?
美國農業分析師裴西霞(Even Pay)認為,北京已經釋放出不少訊息,表明中國今(2025)年準備好「完全放棄」購買美國大豆。當然,川普仍在爭取,他在9月10日還簽署行政命令,宣布將對中國的關稅暫停措施再延長90天。隨後,中美兩國商務代表團在西班牙進行對話,並達成了一些框架協議。另外,川普日前還放出風聲,宣稱他可能暫停一筆價值4億美元的對臺軍售。川普為了讓美國農民把大豆賣出去,可以說是「盡力」了。
其實,川普也難怪會如此上心,因為美國大豆賣出去與否,可能關係到他的總統寶座是否穩固。美國上月(8月)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川普的支持率已經降至38%,原因是一些支持者對他的一些關鍵政治舉措感到不滿,其中包括川普曾經的「鐵粉」:美國農民。與此同時,民調結果顯示,有超過六成的美國成年人不認可川普的政治表現。更讓川普坐立不安的是,他支持率的下跌,讓民主黨撿了大便宜。受川普支持率下降的影響,共和黨也淪為「犧牲品」。
該民調還顯示,美國公眾對民主黨的支持度正在上升,從4月的48%對共和黨的46%,升至目前的49%對44%。這是民主黨自2021年以來的最大領先優勢。換句話說,如果這時候舉行「期中選舉」(定期每四年舉行,日期訂在總統任期中間,第二年的11月,包括兩年任期的眾議院435個全部席位,以及參議院100個席位中33或34位、新的參議員有完整六年任期,以及補選完成餘下任期),共和黨可能會一敗塗地。
大豆戰爭中美主線
在這一背景下,如何說服中國恢復購買美國大豆,讓農民開心地重新回到自己的陣營,應該就是川普當下最關心的問題。
美國白宮貿易顧問納瓦羅(Peter Navarro)認為,中國之所以暫停購買美國大豆,就是逼迫美國讓步,包括之前的中美稀土戰爭,其實都是中國利用自己的優勢和經貿籌碼,對美國施壓。而這場中美之間的「大豆戰爭」其實並沒有贏家,中國這邊或許好些,畢竟可從巴西購買廉價大豆,但美國豆農卻被推到了風口浪頭,成為川普關稅政策的「犧牲品」。
中國為世界最大的大豆進口國和消費國,美國固然可以大量出口中國大豆從中獲利,但川普的關稅戰,卻產生反效果,導致中國停購美國大豆,不但傷及美國豆農,而且也影響川普的支持度。截至目前,中美之間的談判仍在繼續,這場沒有硝煙的大豆戰爭,也將成為中美關係的又一個重要主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