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義研微—A教義之基本認識(一)

教義研微—A教義之基本認識(一)

首頁 » 天帝教教訊第94期 » 教義研微—A教義之基本認識(一)

 1991-11-25 11:20

教義研究小組:敏財、敏闡、敏蓬、光齋、光證、光整、普昇、光歧

  一、本冊是根據第三期師資高教班教義分組研討之紀錄,配合教義研究小組會商之心得,融會整理而得。並承維生樞機及天人文化研究所所長光際同奮指點,另光闡、光筆兩位同奮鼎力相助,始臻於成。
  二、內容概分三部:(一)教義之基本認識(二)教義之應用(三)教義之五分鐘簡介。
  三、教義內容精深博大,非少數幾人於一時一地即可窺探究竟,且本冊匆促完成,必多疏漏,冀望總院成立之後;轉交研究中心正式編審,以示慎重。目前僅供師資高教班同奮研究,期能拋磚引玉,激發教義討論的風氣,不負師尊他老人家五十五天來的慈悲點化。

  A部:教義之基本認識

  主旨:熟悉教義內容並掌握其精髓。

  方法:將逐章逐節之重點,以問答方式提出,便於同奮研究。

  (一)緒論

一、問:宗教與人心有何關係?

  答:1、人類冀求身心有所寄托與安慰,並希望自己幻想目的與正義要求得早日實現,便是宗教之本體。

    2、宗教思想與精神領導有激發人心創造文明的功能。

    3、當世界演成空前悲慘的混亂狀態,人類遭逢末劫厄運之時,舊有宗教無法解決現況,則需新宗教來引導啟迪人類思想。

二、問:中西科學家、哲學家、宗教家之發展狀況及未來趨勢如何?

  答:1、過去許多科、哲學家分門別類,以其有限之優越智慧時常玄思冥索,殫精竭慮,終未能探出宇宙相當究竟。其最大缺點,即是囿於心物之分的成見各走極端,未能探本窮源,所以最後仍得回到宗教上來研究神靈之學而向「神的境界」繼續探求。

    2、中國宗教往古亦有以自身勤苦修持而得之神聖啟示,如道家之通靈感應,佛家之明心見性等法門,惟因限於潛修獨善,或雖現身說法化渡有緣,但以妙義深微難期普遍,對於人間社會真理前途無甚影響。

    3、由上所述,知未來科學家、哲學家、宗教家均應順應時潮,各本已知之理趨向於心物交相組合的途徑,以求發明「一切未知」之理,建立一致正確的思想,眾所公認的答案。

三、問:天人交通對人類思想發展有何重要性?

  答:1、世界凡有不能由理智解決的事理,希望今後或可由天人交通之新途徑來求出真理。

    2、為啟迪後世繼續不已朝著宇宙境界探求天人之間永無止境的最後真理,隨時須與無形靈界親和溝通,交流天人文化,以促進天人大同之理想時期早日降臨。

四、問:新境界的政治觀世界觀為何?與三奮的關係如何?

  答:1、向自己奮鬥──民族主義之要求。能認識宇宙,人生必須樂觀自強,自能認清時代環境,先求自身之生存,再謀大眾之生存,故曰:「向自己奮鬥」。推而廣之,即是救國家救民族救世界,此為民族自決。

    2、向天奮鬥──民權主義之要求。人類雖有聖智庸愚之別,但其和子(靈性)之來源則一,可謂先天本來平等。人生一切環境並非天生與天賦而來,亦即所謂帝王公侯伯子男乃是人為的,必須自植自奮自愛,人人皆可獲得平等之地位。故需效法天體運行,積極「向天奮鬥」,循著宇宙間自然的真理,潛心學養,雙修性命,以期永生永存,求得聖凡平等最後之目的,此為民權(人權)之始終。

    3、向自然奮鬥──民生主義之要求。縮小而言,即個人向週遭環境之奮鬥,擴大言之即由國際經濟合作,分配資源,互助開發,務期妥善運用自然,使能地盡其利,物盡其用,此即「向自然奮鬥」以增加生產,積極建設,為大眾謀福利,此係「民生」之真義。

    4、本此三奮及聖凡平等的思想啟發人類大公無私共生共存的高尚心理,根本消除各民族間的糾紛,由此進到民族真正自由平等,人類種族間一切戰爭於是永遠消滅。世界大同,和平燦爛,進而科哲昌明終極,陰陽永達和準,熙來攘往,極樂逍遙,自然「天人大同」。

五、問:新境界此書之終極目標為何?

  答:期求世界各民族有共同信仰的標的,有一致正確的認識。希望全球科學家、哲學家、宗教家,揭揚「聖凡平等、天人大同」之旗幟,在探求宇宙真理、天人文化之大道上,本各已知之理,繼續不已向前突擊奮進,揭曉宇宙最後之真理,完成三期三同之終極目標。

  (二)物質之自然觀

六、問:為何一本宗教的教義要談這麼多宇宙現象?同奮一定要讀它嗎?

  答:教義之所以要談這麼多宇宙觀的原因如下:

  1、因為古代聖人莫不皆是仰觀星辰俯察大地而悟道,帝教所修乃是宇宙大道,而非一般小道,先要去體認宇宙之大之深之廣之美之無限之不可測,始能開拓胸襟,增長氣度,始能去除我慢,謙卑自持,始能看破生死,追求永恆。

  2、到公司求職老板須知你的來龍去脈才能任之適當職務,身為人類若不知生之前為何?死之後為何?如何能在此短短百年中安身立命呢?生之前推展到極致,便是教義前部所述從宇宙太空而來(詳見第十四題說明),死之後推展到極致便是教義後部所論回宇宙太空而去。人生觀是宇宙觀具體的凝縮,人類最終的價值定位是落在對宇宙的體認,倘不知宇宙,人生終究虛空。

  3、師尊言:人從虛無(大宇宙)中來,要回虛無中去,由此角度分析教義章節,第一部緒論闡明全篇教義之精要與目前人類之舊境界,第二部物質之自然觀則旨在描述人是如何從虛無中來,第三部精神之人生觀旨在闡明人要如何回虛無中去,第四部結論則論及聖凡平等天人大同的新境界。

  故知,教義之談物質之自然觀自有其必要性,同奮們若覺其太深,建議可先從第一部緒論讀起,此部分白話易讀易懂,卻把教義之精髓盡括其中,其次可研究第三部精神之人生觀,領悟生命之究竟與精神之寄托,從而瞭解奮鬥之道,接著研究第四部結論,總結教義之價值與終極理想,才回過頭閱讀物質之自然觀,相信如此可以慢慢深入,漸漸體悟。

七、問:宇宙是由什麼組成的?為什麼宇宙間有像螞蟻般低級的生命,又有像人類般高級的生命?

  答:宇宙是由物質宇宙及精神宇宙所組成。物質宇宙的最終成份稱之為電子,分陰電子、陽電子。精神宇宙的最終成份稱之為和子,和子在後天上因其組成的四種原素比例不同,故品質有分(見教義第五十頁);在先天上因其能量(指含陽電或鐳質)的不同又有八大等級之別(見教義第六十頁)電子代表宇宙現象靜態的、機械的一面,和子代表宇宙現象主動的、自覺的一面。

  當越高級的和子配上越高級的電子所構成的物質(電子體),即成智慧高超的生命(如人類)。當越低級的和子配上越低級的電子所構成之物質,即成感覺低劣的生命(如礦植物)。

八、問:那麼要如何提高我們的生命層次呢?

  答:由上所知,一方面要提昇和子體的品質,是屬於性功煆煉;一方面要提昇電子體(指由電子所構成之物體)的品質,也就是增加陽電子的比例,屬於命功煆煉。綜合言之,此種根據對宇宙本體的認識所提出的修煉方法謂之性命雙修。

九、問:這裡所指的電子(包括陰電子、陽電子)與科學上的電一樣嗎?

  答:不一樣,但有關連,請看下圖(取自教義第三十七頁)在沒有達到一定熱準之前,陽電子吸引陽電子,陰電子吸引陰電子,其定律是「同引異排」。陰陽電子各自同引時,累積越多,熱準越高,當達到一定位的熱準時,陽電子陰電子互相吸引(如圖AB二線)扭合為電,此即為科學上所講的電。反之,若科學上講的電一旦失去熱準,則循CD兩條途徑還原成教義所談的陰、陽電子。因此猜測,教義所指的陰、陽電子可能是比科學上的電更基本的物質。

十、為什麼教義說電子組成的物質會有高級、低級的差別?

  答:簡單說,一個物體若內含陽電子比例越大就越高級。欲知詳情請繼續研讀此題否則可跳過。電子組成原子,原子組成物質,這是教義的看法(分子略而不談),從教義第三十八、三十九頁知道,物質的優劣有兩個判斷標準,一個是質,一個是量。質方面是能量(熱準)大小的問題,量方面是精細度的問題。一物體若能量大、精細度高,我們稱它越高級。陽電子的特色就是能量大顆粒精,因此一物體若含陽電子越多就越高級。反之可以類推。

  陽電子之(質)能量大↓形成以陽核為中心之原子(動力大),暨(量)顆粒精↓可含電子總數目越多(蠕動力強),物質越高級。

十一、宇宙是動態嗎?宇宙這種活潑生動現象之來源是什麼?(參考教義第十五頁)

  答:宇宙是活活潑潑充滿生命的宇宙,無時無刻不在變遷、運動,並非一死寂無趣的世界。

  此種現象之動力來源即為宇宙本體(一元)的兩種表現(二用):和子、電子相互推動配合之力,教義稱之為和力(和子屬陽、電子屬陰,故此陰陽互動之力亦可稱和力),此和力有的屬於物質的自然現象,如科學上所研究的四種基本力(強力、弱力、電磁力、重力),有的屬於精神的自覺現象,如人類有意識、有目的的行為、動作。

  此和力縮小言之,到一粒沙石塵埃的運動,擴而言之,如動植物有意識的活動,再擴大言之,宇宙天體循環旋轉的力量(旋和力),均為和力之作用。

十二、問:旋和系(科學稱太陽系)是如何形成的?

   答:請看後圖,或參考教義第二十二頁

   甲、混沌初象──凡接近A、B中心者謂之上,遠離A、B中心者謂之下。A、B、C三個旋和系本呈三角型態並存,今假設C旋和系失去旋和力時,C旋和系內所有星球碰撞粉碎,一切物質失去熱準,均還原成最基本的陽電子、陰電子,此即所謂混沌初象。(以上為大膽假設,請同奮參考。)

   乙、電與炁之演變-陰、陽電子各自激盪產生蒸氣,此蒸氣向A、B兩中心運動,陽性增強,變為電質,此電質又繼續上升,成為一種極陽剛銳的炁體。

   丙、稜形炁體──此炁體受A、B外圍之旋風力影響凝結成稜形,且開始盤旋而下。

   丁、旋和力──此稜形純陽之炁體降至化電界、化炁界之間,與由下往上之電質相遇,相較之下前者屬陽,後者屬陰,因此據上題所述的和力作用下,開始交相推磨,抱合沖擋,產生旋轉,旋和力於焉誕生。

   戊、旋和律──此旋和力繼續受上升下降之電質、炁體的推動,不斷長大,終至形成橢圓形狀運行不已,旋和律於焉形成。

   己、原始星雲──最初盤旋落下的稜形炁體形成的旋和力,即為最後此旋和系的重心也就是太陽,其後落下的稜形炁體被此初步的旋和力旋入,繞其中心旋轉不已,此即行星的初象。

十三、問:此學說與科學理論相符嗎?

   答:中醫經絡氣脈之理論與西方科學絕無符合之處,但依然可治病,甚至有超越之處,此即說明不同文化背景產生的理論均有其價值存在。在此若客觀地將上述說法與目前科學理論比較,有異有同,舉其大者:

     相同處:

     1、兩者皆承認旋和系有生有滅,而非永恆存在。

     2、兩者皆承認以太陽中心,諸行星以橢圓軌道運行。

     3、教義所指的混沌初象可能為科學上之星際塵埃。

     相異處:

     1、教義言旋和系由混沌至有序的主因是清輕上揚,陰陽抱合沖擋;科學則認為是星際塵埃重力收縮,角動量守恆的結果。

     2、教義認為旋和系的毀滅是供應其動力的水電力枯竭,致星球無法維持平衡之故;科學則認為主因是太陽核融合的材料(氫)損耗,使太陽爆炸毀滅,才導致旋和系的混沌。

十四、問:地球如何形成?動植礦物從哪裡來?(參考教義第二十七頁)

   答:上述提及當初步的旋和力形成後,其後盤旋而下的較小稜形炁體將被捲入,繞之運行,久之其表面受冷結成冰殼,但中心仍為高熱的熔融態,再經長年累月太空中遺留的陰、陽電子與和子不斷落至冰殼,初時因累積量少,熱準低,故只形成初步的礦石土壤覆蓋表面,形成地球初貌;久之電子累積量多,可產生較高熱準以配合和子,於是高等植物、動物乃至人類方才出現。其中又以人類最高級,擁有精氣神三寶,可經修煉返本還原。由此可知,地球本身乃至於生活其上的所有動植礦物以至人類,均是由太空中而來。

十五、問:上題與科學理論符合嗎?

   答:1、目前科學的理論推測九大行星是由無數的微行星相互撞擊反覆合併,逐漸成長而形成的。但教義對於這段細節並無描述。

     2、科學已證實地球上所有生命均是由宇宙間的太陽核爆所產生的材料諸如碳、鐵、鈣……等構成,我們身上所有的物質均來自太空之中,此觀點與教義完全符合,但有關所謂熱準高低與和子性靈的問題科學至今無法佐證。(待續)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