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節慶涵意 與自然宛如一體
圖文/劉大彬 2005-04-01 09:55
謝年春祈之省思
中華文化自古傳承的理念,
就是宇宙與我合一,
禍福與共、聲息相通,
藉著富有中華意涵的帝教節慶,
在季節更替中,我們重新學習,
學習天體自強不息的精神;
學習與大自然共生共榮奮鬥的意義,
並把這樣的資糧,留存在每個家庭,
傳承給後世子孫,讓道脈綿延不息!
「中華文化的老根在台灣」,這是 上帝鍾愛這片土地,願意讓天帝宇宙真道從這蕞爾小島再度重現地球,天帝教復興以來,本師世尊依據中華傳統文化制定天帝教的禮儀規範,也將李氏家庭裡恪守的傳統古禮奉獻給每一個天帝教家庭。中華文化的老根就是這樣一代一代,一個家庭一個家庭的傳承,不僅僅於此,中華文化以農立國的基本精神,與大自然共生共榮的人文思想,除了將一年之中劃分有廿四個節氣,依著季節更替及氣候變化施作農務,也衍生出與大自然的濃厚感情,農曆二月初二的「春祈」、八月十五日的「秋報」,都是在敬謝大自然賜與風調雨順、五榖豐收,生活富足安康。這是淳厚的人文思想與禮俗觀念,儘管在現今高度發展社會中,農業仍然扮演著維繫人類民族命脈延續的基本重要角色。
然而,對於生活在現代的我們而言,過度的現代化也許讓我們忽略了一些固有的、傳統的精神文化,也因為「習慣」了,彷彿一切都是理所當然,加上商業化的渲染,許多深具內涵的節慶漸漸失去原有的面貌,也使人們逐年淡忘,淡忘自身所傳承的中華文化血脈從何而來,又將往何去。首度舉辦的謝年祭與春祈禮,一方面敬謝天地,敬謝司職神媒;一方面也是在循環不已的節氣更迭中,讓我們重新學習大自然循環不已自強不息的態度,效法天體運轉的規律,也感念先祖留下讓後世子孫綿延百代的智慧資糧。
所以透過禮俗,透過節慶,一方面學習每一個節慶的內涵與意義,一方面也藉此惕勵自我反省,是否切實肩負起傳承中華文化血脈的責任,特別是身為天帝教同奮的我們,在陸續經歷過「行」、「清」、「平」到現在的「春」劫,我們自身是否因為上帝慈愛延緩災劫的降臨,而在狀似安逸的環境中漸漸淡忘,漸漸失去了身為一個救劫使者的使命與責任,漸漸忘記我們與救劫神媒間的共同約定,喪失了我們的憂患意識,面對一波波的劫難卻渾然不覺?在每一次過年、每一次巡天節、每一次傳道節、每一次的節日紀念中,我們是否能把握機會,把握住每一次策勵向上的機會,體悟「節日」背後真正的涵義,以實際的成果來迎接每一個節日的到來,而非等待節日,寄盼上聖高真的福光興臨。
翻開教綱附件第十五項—教節,除了刊載諸大應元上聖高真的聖誕、華誕之外,還有祀天節、祀稷節、祀道節、教師節、慶化節、天帝教復興地球節、清平節、巡天節以及大同節等節日,加上教壇團拜、教財迎啟、春祈禮、謝年……等儀禮,除了紀念,各個更是具有其獨特的積極意涵。透過對於禮俗節慶的深度了解,方能實際融入中華文化與帝教內涵的人本精神,進而體認到與天地自然萬物共生共榮的積極奮鬥意義,也才能讓中華文化中充滿感恩省懺的敬天法祖思想,在中華兒女的心中紮根、茁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