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吉光片語 供君品味之
陳靜軒 2006-02-01 09:15
張新膺攝影╱劉大彬。 潘樹仁攝影╱簡璽配。 其餘攝影者皆為徐月段。
潘樹仁:
現今的宗教要「一直傳達」,他人才會認識。
因為,人們總是要問:「為什麼是這樣?
你要講給我聽我才會相信!
我相信你的宗教有什麼好處?」
呂宗麟:
「人」所不欲,勿施於人。要有感恩的心。
人類破壞自然造成了本世紀最大的問題,我相信,現今的台灣無主流、非主流,只有土石流!
李豐楙:
˙ 科學文明V.S精神文明(宗教)。我們要以現代化、科學化的角度來了解宗教的修行對人類智慧的開發。
了解一個民族,一定要了解他們的宗教,理解後,消弭彼此的成見、解決矛盾。所以,要由宗教來解決問題。
李建欣先生的「宗教與世界和平」是非常宏觀式的討論,而劉見成先生則以內在面相探討宗教的本質。
˙社會過度的事實化,反而會有神聖的需求,也就是心靈上的需求,亦即神祕主義。
宗教的對話等於族群的對話,宗教無法置全世界人類共同關懷的議題,例如:女性主義、生態關懷…等於度外。
林安梧:
自利中有他利,他利中有自利。一神論者,將之柔化即可國際化。
林長寬:
Fethullah Gulen的「和平思想」提到:要和平,必需要從「宗教的對話」開始,推動和平改革。
它的基礎就是:愛、憐憫、無私、容忍……。而「偏見」則是造成並增加宗教對談困難度之因素。
巨光膺:
宗教是希望世界每個人共同過好日子。但,人類卻自己相互殺伐。
「人類不要有戰爭」這即是宗教的關懷,是由古至今的宗教教化。
科學的實證打破傳統的神祕主義,各宗教都有特殊的體驗,一點都不神祕,應了解未來心靈的時代是科學的心靈。
宗教的核心是神祕主義,我們的目標是超越宗教核心的價值的。
張新鷹:
世界宗教研究所提出:「宗教是文化」即是將宗教放在人類文明發展史的脈絡之一。
宗教是「長期性」的,她的功能是穩定社會、安定人心。因為她超越了國家民族,既是長期存在,就應使其成為社會常態。
所以我們應要探討:如何讓宗教在文明中適應並發展到更好。
維生首席:
天帝教的神秘主義是中國文化的傳承,即是「天」與「人」的關係!
天帝教是以中國文化為本質,包涵了儒家思想和道家觀念。
每一個宗教都在追求天人合一。所有宗教皆有一個共同的價值─與人為善。若能應敬其所異,愛其所同,則可宗教大同→世界大同→天人大同,也就是天人合一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