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守則」字義精解(六)
1986-12-31 10:05
體行端正 表裏一致
變化氣質 正氣滋生
人生守則第六個字──「正」
「正」字從一從止,即止於一之謂也。直而不傾斜,不偏不倚叫做「正」,如「中正」、「端正」。為人處世沒有邪念,純一不雜也叫「正」;如「純正」。行為廉節、莊重也屬「正」,如「廉正」、「嚴正」。沒有私心,主持正義便稱之為「公正」。合於常規的如「正常」、「正規」。是以為人者在待人接物上的表現,完全符合人性的思想行為,也就是符合「道」即止於一,即謂之「正」,所以「正」就是以道德良知為基礎的德行;我們常說「浩然正氣」也就是「道德勇氣」之意。
「正」之於人,就如「正」字標記之於物一樣,人人信賴其品質且樂與之交往,是可以「放諸四海而皆準」的無形商標。一個行事中正的人其行為必正當、合乎義理,不致有偏邪不正的事發生。人活在天地間,所要求的便是「俯仰無愧」,凡事行得正,不會越禮過份,該怎麼做就怎麼做,正規正矩,不走旁門左道,遇惡勢時也威武不屈;做個堂堂正正的人,則雖無大成就,亦不虛此生。以「正道」為處事之本,其行為必可無愧於父母、家人、朋友及國家,不致危害社會,成為社會的蠹蟲。人人力行「正」道,則社會必然形成一種道德規範,維繫整個社會秩序,因此行為中正不僅對個人而言是一種道德修養,對社會更能造成良好的影響,進而形成一股純正的風氣,使我們的生存空間在正常狀況下生生不息。
大凡人的氣節,不外君子與小人兩種,而君子與小人之所以有別,就在於氣質的不同。 師尊常訓示我們需變化氣質,也就是要我們培養「正氣」;而一個常常培養正氣的人,小則可逢凶化吉,使個人能在無形中受惠;大則可以消除陰邪之氣,可以化延浩劫於無形,進而救人而蔭澤天下蒼生。
當此三期末劫人禽同居,正氣日消,魔風日長之動亂時代,人人必鍛煉正氣以恢復本來溫良中正的原質之心。伸張正氣,正本清源;正己以化人,正人以正物;讓正氣充足,撥亂以匡正;則邪魔自然遠避。蕭師公在廿字心花守則中說:「將偏邪心,換個正心。」就是告訴我們此萬事本源的心,必須要正;心正的人,不做壞事一生便正大光明無愧於天地間,心神必安定而合而為一。
心正則人正,人正則神正,神正則氣清,則吾身之氣可通天地之氣,由天地之氣以通太虛之氣,氣氣相融必有感應終可達天人合一之境。廿字真言諸德大都以心為體,而「正」字也不例外。而遒德品行之修養,「正」字之力行實不容忽視!
因此帝教同奮應加強四門功課以培養「正氣」,才能增加無形力量,負起救劫之使命,方不愧為 上帝信徒及師尊的教誨。
正,實是一個人或國家生存於天地間,最起碼的修養與行事準則,歷代的民族英雄,古聖先哲能守其堅貞,不偏不倚,寧可為大眾的幸福,為本身的職責,犧牲自己的一切,為完成大我而捨棄小我,為主持正義而忘記一切私利,顯出其守「正」不阿,志行高潔的氣節,都是因著這準則而散發出來的光輝,迄今依舊照耀於汗青而流傳千古,我們怎能不起而效尤呢?難道甘願作一顆沈寂的小星嗎?同奮們奮鬥吧!且讓你我的光與熱,閃耀於天地間,使我們的性靈得到肯定,不受大自然的淘汰,而使精神永存於宇宙。
「正氣」的化身──文天祥
人生自古誰無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宋朝吉水人,因曾住過文山,世又稱為文山先生。據傳說,出生時,他的祖父曾夢見一小兒乘紫雲從天上徐徐降下,隨又徐徐上升,等夢醒時,家人說添了孫兒。故又名雲孫。
天祥少時,即知砥礪志節,有一次赴學宮參見歐陽修、楊邦義等遺像,發現他們的諡號,都有一個『忠』字,覺得非常羨慕。他說:「設不俎豆其間,非丈夫也!」二十歲,中進士;他在集英殿對策時,取易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題意,提筆直寫,洋洋萬言。主考官王應麟非常賞識,便對理宗道:「是卷古誼若龜鑑,忠肝如鐵石,臣敢為得人賀。」理宗見到天祥名字,口中唸唸有詞道:「此天之祥,乃宋之瑞也。」因此選拔他為第一名,是為天祥取字宋瑞之由來。
天之祥 宋之瑞
開慶年初,元兵入侵中原,因宦官董宋臣貪生怕死,苟且偷生,力主皇上遷都避難,天祥上書請殺宋臣,以鎮人心。朝廷未理。後來由賈似道當國,處理政治,因賈似道昏庸無能,政事更敗壞,天祥致書譏笑諷刺他,因而被黜。
恭帝元年,元兵渡江南下,戰局非常緊急,朝廷詔告天下,徵調勤王之部隊。天祥捧讀詔書,泫然淚下。於是趕緊起來號召全國民間的英雄豪傑組織義勇軍,共同起來抗敵、保衛國家。一時聞風而至者,竟有一萬餘人。朝廷乃授他以江西提刑安撫使的名義,召他保衛京師。於是他把所有的財產資金,全部捐給國家充軍餉,在恭帝元年提兵應召。
當時,朝廷採取一個非常錯誤的姑息政策,就是宋臣中有投降敵人的,不但不追究嚴辦,反而還用投降敵人的宗族,以緩和敵人攻勢,如呂文煥降元,朝廷反用其同族呂師孟為兵部尚書,師孟對呂文燦的投降不為恥,反而更加驕傲放縱起來。文天祥非常反對朝廷這種的做法,即上書進諫道:「朝廷姑息牽制的意思多,而奮發圖強的意見少,我求朝廷把師孟斬了,以壯將士氣。」
天祥又建議速設長沙、隆興、番陽、陽州四鎮都督,分路出兵,攻取鄂州、蘄黃、江東、兩淮之地,則要把敵人打敗就不難了。但他不知道朝廷始終沒有對抗敵人的意思,只想如何苟安一時,沒有長遠的計劃,所以對於文天祥的軍事計劃,棄不理睬。不久,元兵下金陵,攻常州,朝廷命他率兵平定平江,命張全援常州。沒想到,張全不但沒有攻擊元兵,反而將他部隊中的三名大將殺了。元兵遂破帶州,陷獨松關。天祥不得已,只好放棄平江,退保臨安。
獨木 難以擎天
德祐二年,天祥雖任右丞相兼樞密使,可是,這時的重要關隘均被元兵佔領,大勢已去,無法挽回。元丞相伯顏駐兵臬亭山,催宋速派大臣往軍中商量和解,朝廷商量考慮很久,均不知如何應付。天祥不得已,乃和吳堅親往元軍去見伯顏,請伯顏先退兵,再言和;否則宋只有抗戰到底。伯顏看到天祥,目的已達成,立刻逮捕天祥,一面率兵入臨安,把皇帝及各嬪妃都俘虜到北方去。
天祥被押北上,行至鎮江,與杜滸等十二人祕密的趁著黑夜逃亡到真州,守將苗再成迎他們入城。真州這時和京師已斷絕消息很久了,忽見天祥來到,極興奮。正計劃集合兩淮兵力,重圖大計,沒想到天祥寫信給揚州制使李庭芝,請他助一臂之力來抗敵的時候,揚州卻有一個從元軍逃回的士兵,偷偷告訴李庭芝說,有一人已被元人遣回到真州去勸他們投降,庭芝疑即天祥,所以命苗再成殺天祥,苗再成不忍心,就騙文天祥出城去看戰壕,把庭芝的信拿給他看,並且立即把城門關起來。
天祥猶想親自到揚州去見李庭芝,說個明白,那知他到揚州時,一般士兵均揚言要捕文丞相,天祥不得已,只好轉去通州。到了這時,李庭芝才明白真相,急命通州守將楊師亮出城迎接,一場誤會,這時才消失。
那時理宗被虜,益王還沒立,文天祥於是勸他趕忙即位,遂即位於福州,是為端宗;拜文天祥為右丞相、樞密使,兼督各軍的軍務。景炎二年正月,因為文天祥和陳宜中政見不合,就以同都督的名義把軍隊移到漳州,三月到梅州,和他的家人相見,六月攻贛,不幸兵敗,至定杭時,幾乎要為國犧牲,他的妻子和子女都被敵人抓起來,文天祥奉母曾太夫人及子道生逃汀州。定杭這次戰役,被敵人所俘虜的士兵,無一降敵,均壯烈死。
國亡不能救 何復敢叛國
景炎三年,文天祥駐兵麗江浦,令弟壁率兵克惠州;不幸這時軍隊中流行疫癘傳染病,曾太夫人和愛子均於此時染疫死於軍中,六月益王死,衛王昞繼立於崖山,加封他為保信國公,十一月進駐潮州,十二月又進兵南嶺,準備防守在險要的據點抗敵,不料元兵又繼陷潮州,文天祥這時正在五嶺坡吃飯,元兵的將軍張弘範已經帶兵到了五嶺坡,因被執。當時他猶圖喝藥自殺,不願被辱,沒想到藥失效,只有腹潟而沒有死。不久他又在營中圖自殺,但因元兵監視嚴密,無法下手。後來張弘範把文天祥帶到崖山,當天祥知道崖山亦被攻破,陸秀夫且抱帝投海自殺,心中非常悲憤。張弘範逼他致書給張世傑,叫張投降,但文天祥不願意。張弘範又用嚴刑逼他,他仍不答應。逼之不得,他只有拿出從前舊作中的兩句話說:「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不久,張弘範又來勸文天祥投降,誰知,天祥說:「國亡不能救,為人臣者死有餘辜,何復敢叛國求免一死呢?」張弘範看到文天祥的忠義氣概,非常感動,就不勸了。
不久,文天祥被押到北方,八月才抵燕京。文天祥在途中曾絕食八天,但仍沒有死。元世祖非常賞識文天祥的才華及忠義氣概,復派人勸降,天祥始終不願投降。囚三年,文天祥的態度仍那麼堅定不移,世祖知道文天祥終不可屈,親自問他道:「你願意投降嗎?」天祥答道:「天祥受宋恩為宰相,我怎能投降呢?只希望你讓我死了吧!」於是世祖便下令把他處死,隨後猶不忍,再下詔赦免,但已來不及了。他臨刑時,對行刑人道:「我的願望達到了。」便從容就義。
文天祥在獄中時,曾著正氣歌以抒發志節,另有指南後錄八卷、詩二百首。
「正」字慧遠佛
主宰彎心曲性不正之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