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守則第十一個字─「博」

人生守則第十一個字─「博」

首頁 » 天帝教教訊第43期 » 人生守則第十一個字─「博」

 1987-06-30 10:10

博施廣愛 仁周萬物
推恩四海 心胸坦蕩

  「博」字有「廣大」、「眾多」、「寬廣」、「施與」、「推動」的意義,也常常用來形容一個人,如博學多能、博聞、博愛;用來形容事,如文化之博大精深;用來形容物,如地廣物博……等等。如果是指品行心性的修養,一個德目的修持,則可以說是「心胸坦蕩」、「胸襟廣大」、「目光遠大」,這是至高的目標,也是為人者應有的一門基本的功夫,惟其如此,才不致使人心胸狹小,知識短見,整日心驚膽戰地專注於追求權勢財富,唯恐享受不到人生的安逸,如此之人是永遠過不得安逸的生活。因此我們應該記取蕭師公在廿字心花守則中的訓示:「將狹小心,換個博心」。凡事往大處著想,從大處去了解人生的真諦;才足以言道德修持;否則侷限於一隅,終必無所得。反之,凡萬事萬物,皆能兼容並包,蘊涵於方寸之間,則「博」德之為用,可謂大矣!

  然而「博」字的精義,尚不止於此,蓋天地之間,「物質與自然常動,動者自動,靜者亦動,萬有動力」,宇宙間實無一不在動態之中,此證諸易經所云:「生生之謂德」、「生生不息」之理,則自然明顯,因此在道德的修養上,雖有止於一身之修持者,亦有涉及於群己之關係者,無一不是必須加以推而廣之,從一己以推之於萬物,由一時以推之於萬世,這也是孟子所言「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之旨意也,以現代的意義解釋,則是施與、推動的意思。

  不憂不懼 恢宏心性

  面對廣大無垠的宇宙,所有的萬物都被其所包容;以形體而論,人實在渺小,不但不及滄海之粟,甚至將居於無的地位,但是我們只要能肯定自我的存在,不自以為藐小而頹喪,便能遊於天地之間,不受時空拘束,與造化並驅而不覺微渺。當自我蔽塞如槁木死灰時,心靈的活動停止,人如行屍走肉,那還有什麼存在意義呢?然而一旦敞開胸懷,肯定人的存在尊嚴,人是具有「雖有限而可無限」的人性特質;如此方能進而效法學習聖人之道,浩大宏博之德行,在修養實踐中,立身正大而行事光明,久而久之,毋須刻意去追求,自然會養成不憂不懼,恢宏廣大的心性。這就是「博」德的精神,所以孟子說:「吾善養吾浩然之氣。」又說:「其氣也,至大至剛。」就是說明要把個體藐小的我,提昇至與宇宙同大,其惟一的途徑就是培養那天地間的正氣,效法宇宙自然運行的準則。所謂:「上下與天地同流」這也是孟子的人生最高境界。而「博」之特性不僅止於此,還要把聖人之道推廣出去,擴大仁愛之心;教化世人,普濟眾生;造福大千世界。發揮「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民抱而物與」的道心,讓世上的萬物皆能分享道德的光輝。猶如蒼穹中湖心的水波,而外擴展,生命的價值就是須要不斷的奮鬥創造向外延伸擴展,以至於無窮的境界,「博」之特性如能發揮至極之境界可稱達到聖賢之境也!是以師尊在清虛集中詠頌「博」為:「道尚玄同佛平等,耶稱博愛視同仁,包荒之量無取舍,物與民胞聖賢心。」

  博之極致 內聖外王

  「博」德的精神與特性為如此,因此,蕭師公在人生指南一書中即特別的指出:「博之一字,不外於推,能推則能博,是故義貫穹蒼,義之博也。仁周萬物,仁之博也。萬邦協和、和之博也。天下為公,公之博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孝之博也。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慈之博也。與天地合其德,德之博也。與日月合其明,明之博也。質諸鬼神而無疑,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忠與信之博也。廿字之中,能推廣一字,斯有一字之效驗。」

  我們從以上的論述,可以獲得一個論斷;就是「博」之德,足以啟發世人循序漸進的修持;最後以與宇宙為家之目標,以至於至真、至善、至美的境界。譬如天地之覆載萬事萬物,就可以說是博的極致;在人而言,也是人生之究竟,反之,捨此一途徑而行,雖然也談修身養性,但是一切固步自封,謹守一己一身或一家一室,如此一來,修身養性將有礙於其他之人或團體,同樣的道理,他人之行為也有妨礙到自己,因而彼此蒙受不利,結果想要求修身養性亦不可得,究其原因,實在是因為天下事無不是如此,有如逆水行舟,不推之於上者,即流之於下也!

  總之,「博」之德有體有用,有內有外,為體為內者即坦蕩廣大的心胸,為用為外者即為博施濟眾,推而廣之之意,也惟有抱持著一顆開朗的心,開放的見識才足以發揮高度的愛心,得以統廿字諸德而大化流行。因此,身為一個修道者想成就德業,「博」德之修持不可忽視,因為「博」德的發揮,可圓滿了「成己」與「成物」,造就「內聖」與「外王」的終極理想。同奮們,你我怎可等閒而視之?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