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心潔意 由私而公 以進大同
1988-09-15 09:10
中層教職幹訓班 維生樞機講解大同真經節錄
「經」乃上聖高真神聖的語錄,提示常道
要口誦才能心維,內心應有珍貴的感情
各位同奮:
這一節是經典講解第三講,在講解之前,大家先行請經儀式(按:請經動作為雙手舉經過眉,如請經後要攜奉時,應以經面貼心而奉,以示銘記在心)以示尊重。所謂「經」者,是帝教上聖高真神聖的語錄,提示我們常道,亦即一種經常不變的法則,以供同奮及世人有所遵循,在內心應有珍貴的感情,表現在尊敬的行為(請經行為)上,「口誦」之時才會「心維」,不致輕忽唸誦而過。
帝教除了「皇誥」、「寶誥」之外,還有五本基本經典,為天人日誦大同、平等、奮鬥(合本)、天人親和北斗徵祥真經以及天人親和真經,實質上都是本教教義「新境界」的延伸,所紀錄的內涵都是教義內重要的問題。從昨天到今天早上,已分別由光際、光陽、光思、光瀛四位同奮就教義的實質內涵做過分析探討。
現在我們再從經典中選擇「大同經」,來說明爲什麼是教義的延伸,另一方面也和大家共同研究經典本身的真實內容為何?
大同經全名天人日誦大同真經
係天人教主與崇仁教主的語錄
討論重點是 上帝所授的心法
這是一種「理入」的方式,亦即從知識上入道,遵循知識之路,屬於「心維」的功夫,另一種方式為「行入」,是從經驗上入道,遵循實踐之路,屬於「口誦」的功夫,我們對於經典最重要的就是「口誦心維」。
我曾一再強調,師尊的成道,是由於誦唸「皇誥」而來,而師尊誦唸皇誥即是口誦心維,直接與眾神之神 上帝親和,使得先天炁與後天氣相通,日益精進,由於念力形成親和力的作用而成,相信各位同奮透過這樣一個口誦心維的過程,自然有不同的感受與機緣。
首先對「大同經」做一分析,大同經全名應為「天人日誦大同真經」,所謂天人日誦,指無形(天)、有形(人)均應口誦心維,其經文的形式是天人教主與崇仁教主以辯證的方式進行討論,而討論的根據,換句話說,兩位教主討論的中心點,是依據 上帝所授的「心法」,亦即經文第三頁中之
「道統始祖經敕曰。天心不遜。道心是哲。盛平之氣。象召景春。祥符天心。故道克配。」
通過對這一段「經敕」的討論,演繹出整部經文,在辯難的過程中天人教主曾提出兩個階段的結論:
止心則氣祥,慾潔而氣臻
以「潔」的功夫來處理人慾
第一段在經文第七頁即說法言
凡有一切心。心神定氣神。曾觀盡如是。淨潔以致清。氣清臻祥藹。大同是可登。大道比天干。干動景象春。
第二段在經文第十一頁
贊曰。天地位焉。物親民依。道履大同。和協聖基。
因而崇仁教主「默祝心印」,表示完全聆悟接受,涵泳體會深印在心,再經過印證,最後崇仁教主發表心得,在經文第十三頁「帝師崇仁。升座傳經曰。……」乃完成全部大同經文。
所以我願意提出個人認為最值得口誦心維之處,通過初步的解釋可以使同奮誦維之後日有所進。但宗教文字的研究,必須有所依據,因此採用「以經解經」的方式來解釋。
根據道統始祖經敕中「天心不遜,道心是哲」的提示,大同經首先對心與道的問題提出說明,天人教主在經文第六頁中以為
止心則氣祥。慾潔而氣臻
提出第一個值得同奮大家思考的「潔」字,崇仁教主對心與慾的關係提出疑問,在經文第六頁中:
慾者即心。而人在生。焉有無慾。……。焉得曰無哉。在這段經文中提出,凡是人都有慾望,應元的上聖高真,普度眾生的慾望更是無窮無盡,天人教主回答說:「是我口潔。非敢曰絕。」因為「潔」是洗淨的意思,而「絕」是切斷的意思,研究心與道的關係,在此先要從心與慾的問題下手做工夫,而對於「慾」只能洗淨不能切斷,在中國宋明新儒家,以為天理及人理,凡人都必須面臨兩個問題,一為「天理」,一為「人慾」。
因為每一個人都有慾望,只是有多寡、輕重、厚薄的差別而已,我個人的心得,一直認為只要「人慾的正當處理就是天理」,而正當的處理方法應即為「潔」。「潔」這一個字最能解釋出正當的處理工夫、方法。所謂不義之財不取是潔,非禮勿視、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以及非分行為的不做,是潔,因此「慾」的問題,即可於此確立下來,修道人尋尋覓覓的即在求得如何正當處理「天理、人慾」的方式,可以解決整個心靈問題,所以歸結到心與道的關係,是在於心中之觀念,如何用正當的方式處理必可合於道,這是修養最重要的課題。
其中最高的境界為「靜心潔意」
最基礎的境界則是「修心養意」
必須經由修持過程,逐步臻入
接著天人教主在經文第七頁下,提出了對心與道、心與慾正當處理的「方法論」--「法言」。
在「即說法言」下的全段經文,指出這一個方法論究竟如何去做,延伸出其後的「五心五意」的修持過程,亦即在經文第八頁中。
靜心潔意。克心斂意。滌心正意。定心凝意。修心養意。
其中最高的境界為「靜心潔意」。
最基礎的境界為「修心養意」,是一 種由下而上的修持過程,最後達到「潔」得境界,這五個過程,「法言」中分別有進一步的說明:
所謂「靜心潔意」者,即「心波意潮。波患潮頻。靜波而澄潮汐。潔慾是若寡動。以靜潔心意。可以入道修氣」。
「克心斂意」者,即「制心強名。若名勉強。以頑石不璞。飾彫是成。斂意剋化。」
「滌心正意」者,即「日省日惕。進修定氣。歲積垢明。無鏡無色。以見無見。心意志奠。可與養氣。」
「定心凝意」者,即「促馳銳剛。力弩怒犇。臨河虎眈。靜定萬緣。聚融伏待。迍志可修。木氣學道。修心養氣。」
「修心養意」者,即「心猿羈難。意馬栓艱。如匠錦心。如柁健魄。恧耐少靜。修養初履。入德不貳。」入德初履,就是起步。
人類內在最重要的兩個問題是「心」與「意」,所謂心猿、意馬,表示人心如「西遊記」中之孫悟空一樣,往往一翻就是十萬八千里,最難降伏,是修身養性最基本的功夫,如何透過修持的過程而得調和,達到「潔」的境界,換句話說,合理的解決人慾,而入於道,合於道,在此已經可以清楚的解決。
先使人遂其私,而後為公
解決「私」的問題再合其大
從前面的辯難引申出大同的問題,最重要的觀念即在經文第十一頁中「天地位焉。物親民依。道履大同。和協聖基。」指出了天地與我同根(天地位焉),萬物與我同體(物親民依)的觀念。這其中最大的啟示,在於以聖凡平等的基礎(和協聖基),達到與天地萬物大同的關係。至於如何才能達到如此的境界,經文中也有提示,即
鴻哉盛兮。偉哉盛兮。王道無陂。天道無偏。以私人寰。以私人芸。
在此我又提出了第二個值得思考的觀念--「私」的觀念。大同者天下為公的觀念,這是一個遠程目標,如何達成?必須以解決「私」的問題為前提條件,先從個體為出發點,陳確在「私說」中指出:「惟君子能愛其身,焉有愛吾身者,不能齊家乎?不能治國乎?不能平天下乎?」黃宗羲在明夷待訪錄中說:「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顧炎武在郡縣論四則中說:「天下之人,多懷其家,多私其子,其常情也,聖人因而用之,用天下之私,以成人之公,而天下治。」這段話含有一個非常新頴的觀念,即「天下為公」原是建築在「使人人皆能各遂其私」的基礎上,這事實上,是以「禮運」篇「天下為公」的小康為常態,則在先肯定個人之私,然後擴及於公。儒家修持之道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如何才能治國平天下,必須先將個人的問題解決,這是「私」,先將家庭的問題解決,這也是「私」。
我一向贊成「自掃門前雪」為起步,如果人人能自掃門前雪,整條道路自然通了。事實上與師尊一再告誡我們同奮「不為自己設想,不求個人福報」,為「天下蒼生」的觀點是互通的。因為「天下蒼生」獲救了,個人的福報亦隨而獲得了,這種「成其大,全其小」,是由上而下的「天下為公」的大道。同時師尊又提示我們「先盡人道」,以正心、修身、齊家、報國,而「再修天道」,積功累德、救世度人,這就是「成其小,再合其大」的由下而上的功夫,這也就是剛才我提到前邊以人人為私,而成人人為公的說法。
國父孫中山先生說:「國者人之積,人者心之器」,我將它加以延伸而為「國者人之積,人者心之器,心者情之發,情者性之動,性者道之初。」所謂天命之謂性,從這一過程,可以發現任何「大」的問題,都是從「小」出發,從大的群體和個體來看,就是公與私的問題,而「私」的問題涉及人性、人慾,在何種情況下才能解決,在前面提到合理的處理即合於道,合理的處理即是「潔」,兩者合看,大同真經在以心與慾的潔淨(合理處理)做起,結合公與私的問題,由個體擴大而為群體,從而解決了所有的問題,進入大同。
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同體
由人道而返回天道,盡人合天
誦唸大同真經,每誦必有所得
我一再說大同世界是「敬其所異,愛其所同」的世界,一個開放和諧的社會,必須要能包容不同的意見,只有敬重每一個不同的小異,個體與群體間得到一種「中道」的調和,自然可以大同了。
總結大同真經提出了兩個最值得思考的問題:
「潔」,是屬於心與意的問題,最難做到。
「私」,屬於個體與群體的問題,最難突破。
最重要的觀念為「天地位焉」--天地與我同根;「物親民依」--萬物與我同體,由人慾合理的處理而入於道(大同)。師尊給我們提示,「由人道而返天道」、「盡人合天」即為最大的啟示,希望各位同奮「日日口誦」之餘,也能「時時思維」,究竟這一本經告訴了我們什麼?
相信以後每誦一次經文,都會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體悟。
今天以大同經作為一個範例,一方面將其內容加以分析,一方面使各位同奮可以明瞭,如何去研究帝教之經典,對教義做進一步的發揮,在口誦心維之後,透過實踐之路達到大同的境界。
(何光傑∕紀錄)(八月廿一日天極行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