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思阿姨講故事──感恩惜福 自重重人

敏思阿姨講故事──感恩惜福 自重重人

首頁 » 天帝教教訊第77期 » 敏思阿姨講故事──感恩惜福 自重重人

 1990-06-25 10:50

  每一年都有母親節,每一個人都寫過作文──「我的母親」,每一個人都感謝母親對自己的養育愛憐,天帝教的四位樞機使者,維生、維公、維光、維剛也曾在「天人甲子」一書寫出他們對母親的孺慕感恩:

  夏日與冬陽

  「任何一個成功的人背後,一定有一位成功的女人。如果父親是一個成功的人,如果我們兄弟有任何一滴一點的成就,那位成功的女人,我們願意齊聲地歸諸我們的母親。

  在我們幼小的時候的印象,父親是一位嚴肅而不苟言笑的嚴父,母親是溫婉而美麗的慈母。父親是夏日、母親是冬陽,父親是總司令下令轉進,母親實際處理一切。

  青年時,父親是秀偉挺直的西嶽華山的主峰,而母親是久經風雪嶺頭孤傲的寒梅。

  當我們成熟時,我們益發能從母親的言行中發現傳統中國婦女的精神與德行,她是家庭的中心柱石,她是子孫的守護神,她是父親的神仙眷侶,她是中國傳統的傳燈人。」

  勇氣與決心

  師奶奶成長於江蘇常州,童年時期先後喪父、喪母,所以自幼培養出堅強不屈的個性。

  民國二十三年,師爺爺奉蕭師公命前往陝西辦道,他作了決定,一個人便先去西安,留下師奶奶準備行裝,帶著四個孩子前往投奔,當時維生實足年齡才七歲、維公五歲、維光三歲、維剛還在襁褓。

  離開前,師奶奶坐著黃包車到處辭行,有一天在上海法國租界,被一個醉酒駕駛的法國人撞翻,汽車從師奶奶身上輾過,可是,師奶奶卻是神奇地毫髮無傷。

  這一切或許是冥冥中得到上蒼的保佑,但是帶著一群毛頭小孩及家當,遠離繁榮、安定、享樂又熟悉的國際性大都市上海,坐著火車轉來轉去,大概有三天三夜之久,前往一個人地生疏,一無所知,又是上海人眼中貧窮、落後的西安,我們不能不佩服師奶奶的勇氣,我們似乎應該肯定師奶奶對宗教有她至高的信仰,她知道無形中自有安排,自有保佑,但是沒有堅定的意志、柔順的婦德,她絕對不可能下定這種決心。

  華山的挑戰

  民國二十六年,師爺爺奉太師伯雲龍至聖之命,六月初一前歸隱華山,西嶽華山海拔兩千八百公尺,以山勢險峻而聞名,初到華山下,看到如此陡峭的山巒,師奶奶幾乎不想上山,但是她還是上了華山,此後,抗戰八年期間,為了道務、家務,她更是師爺爺一家上、下華山次數最多的。她一直如此,一切以師爺爺為主,以師爺爺的意願為意願。

  在西安的夏天,午飯過後,孩子們都不會忘記將西瓜吊放下至深深的井底,黃昏時刻,冰在井裡涼得不得了的西瓜再被吊了上來,師爺爺一家及西安宗哲社的一些同奮齊聚在樹蔭、廊簷下,由師奶奶將一個大西瓜切成兩半,然後在半個西瓜上面,用刀切畫幾道,擺根湯勺遞給師爺爺,再將另一半切成數塊分給孩子們及同奮,孩子們吃完自己的份後都不離開(那夠吃啊!),兩眼直盯著看師爺爺(那麼一大半,他那吃得完?),等師爺爺不吃了,他們就拿起各人的湯匙擠上前去用力刮啊!要刮到西瓜發白,甚至桶個洞滲出水來才感到過癮!

  由上海而西安,師奶奶面臨生活程度上和環境上很大的轉變,由西安而上華山,師奶奶精神上的負擔也就更大了,華山北峰和大上方一這兩個地方,都非常險峻,路途艱難,而維生樞機四兄弟年紀都又小,又都那末活躍,讀書之餘,他們攀樹摘棗,取杏,爬坡登巖,砍柴為樂,於是能攀附峭壁險巉猶如在平地般的維公,被兄弟們公認是「爬山虎」,但,他曾幾次墜岩,有一次,他在北峰後山山坡上飛奔,一不小心竟滑落深深的山谷,幸而神靈保護、有驚無險、毫髮無傷,但是師奶奶卻在聽到他墜入山谷時,兩腿發軟地坐在後山,不知所措。

  生活的教育

  正因為當時樞機使者們年紀還小,師奶奶大部份的時間精神都投注在他們身上,她講濟公傳、三國演義,講很多的故事給他們聽,影響他們開始看章回小說,在潛移默化中教忠教孝。她用迂迴的方式教育孩子們:「吃要有吃相、坐要有坐相。」因為:「吃飯時愛換地方,將來容易忘性(健忘);坐在桌角吃飯,會消化不良,飯碗內不能剩一粒飯,否則將來啊!會討個麻子老婆!」對孩子們而言:這一切總是警惕中帶著更多趣味,於是至今印象深刻。

  她教孩子們唱兒歌:「陽曆便,(陽曆很方便的意思),三百六十五天當一年,高處大來,低處小,拳上好分辨,四個月卅日,七個三十一,唯有二月二十八日,四年加一天。」,直到今天,維生、維公、維光、維剛都已經是六十上下的人了,他們依然靠著一個拳頭去提醒自己如何分清楚大月、小月,直到今天,他們仍可以左手握拳,右手食指指著,口中唱著「陽曆便!」,令人備感溫馨。

  慈心密密縫

  在華山,單單是「伺候」師爺爺一家大小五口,師奶奶一天到晚有做不完的事,早上總是洗衣服的時候,山上沒有肥皂,師奶奶由老道士處學得使用一種樹上長的乾「皂結」,長約八、九吋,把它打碎,和在濕的衣服一起用力搓,會搓出泡沬。

  師奶奶總在泉水池子邊洗衣,把衣服放在光滑的石塊上,用木板捶捶打打,並用力搓洗。下午他總是坐在屋子裡或樹蔭下為一家人的破褲、破襪、破衣袖「打補釘」,並不斷的用針一針一針的做鞋子縫鞋底,縫得密密麻麻的。

  西北天寒地凍,一家人的毛衣毛褲,都是師奶奶一針一針打起來的,她常常為了趕織毛衣毛褲而不眠不休,尤其是維公、維光被送到山下蔡家坡扶輪中學念書時,為了孩子能穿得更溫暖,她總是不辭辛勞。

  師奶奶是孩子們最好的朋友,他們彼此間無所不談,孩子們最親近、依賴的就是母親,所以每當要下山返校念書的時候,維光總要找點理由拖著不走,有時候假裝著不舒服,有時也藉故睡覺睡過頭,一旁的哥哥維公也會不吭聲的配合著,能多捱一天,甚至多捱一班火車的時間。只要能多依偎在母親身邊一會,看看她含笑紅潤的臉蛋,都是好的。

  巧思留溫馨

  師奶奶有雙靈巧的手和勤儉的心,她總能將每樣東西的作用發揮到極致:吃剩的西瓜子,洗淨、晒乾後清炒,剩餘的西瓜皮,較上層的瓜肉切下,放入醬缸醃漬,下層近西瓜皮的部份,洗淨、晒乾後,配些蝦米、毛豆炒來吃。

  抗戰時期物資已經非常缺乏貧瘠了,何況在華山深處的北峰及大上方,師奶奶憑著巧思,單是一個蘿蔔,她就可以做出多種花式的可口小菜、蘿蔔心切絲清炒或涼拌,蘿蔔皮由醬油醃漬,蘿蔔纓晒乾後像雪裡紅一樣處理。

  孩子正在成長發育,肚子餓山上沒零食,師奶奶又將薑豆做成豆渣餅,他們想吃時,就燒滾開水一沖,再加些醬油、麻油,有時又蒸些鰻頭,孩子們就將大蒜搗碎,用醬油、醋、麻油拌拌沾著饅頭吃,或許再配些辣椒面子,香得不得了,山居平常都吃素,只有外賓到訪時,師奶奶才會添盤鹹肉,加碟炒蛋,但是樞機使者們仍然懷念的是自己磨製的豆腐與白菜、粉絲煮的大鍋菜,尤其是冬天霜打過的白菜、蘿蔔,味道甘甜至極,根本不必加糖!他們至今仍然會央求師奶奶為他們調製那些舊時的素食,使他們齒牙留香,讓他們重溫那段與父母相依相伴,菜根香的歲月。

  師奶奶從不浪費,華山時一家子穿的襪子,師奶奶都先納底,師爺爺穿破的襪子,就把前面襪頭部份剪掉,補好了給老大維生,待維生又穿破,就再將襪頭部分剪掉,補好後再給老二維公,然後如是再給老三維光、老四維剛,就這樣一段段的剪,長襪變成了短襪,剪掉的布並沒有丟,她將它們一一洗淨、晒乾、抽線、搓線,納做鞋底用,在山上穿鞋很費,光是做鞋子師奶奶那雙手就從來沒停過,到今天師奶奶還留有樞機使者們幼年時的鞋底、鞋樣,上面分別註明某人、幾歲時,平常穿的圓口鞋,冬天穿的棉鞋,都是師奶奶親手做的,做鞋底時,她先將門板取下,上面刮層漿糊,然後將大塊的破布做底,小塊碎布舖中間,最後晒乾,再做成鞋底。絕不浪費一絲一縷。

  神奇的剪紙

  華山時代的食、衣、住、行,都與師奶奶靈巧的手有關,她幾乎無所不會,又有研究精神,許多她根本不會的東西,她一定會把它弄懂,當年在華山,下山理髮極不方便,她便買了推子,自己研究,以後全家的頭髮都由她理,那時候師爺爺的頭髮是只修不理,髮長垂肩,一派名士風範,有時推子裡夾有頭髮,無法操作時,師奶奶還會把推子拆了,清理後,再修好。

  師奶奶的剪紙、摺紙的手藝更是精緻,她有很多神秘東西,例如下雨下久了,她就會剪個紙人|「掃晴娘娘」,手上拿把掃帚,紮好,然後吊在廊簷下,風吹動了,就轉著轉著,第二天馬上就晴了,很靈的喲!

  有時她也會剪「十個和尚」,將紙摺好,剪的時候一起剪,一個明眼的頭朝上,九個瞎眼的頭朝下,一個一個相連,就彷彿是一個明眼和尚帶著九個瞎眼和尚,下雨下太大了,就把他們貼在牆根,好像告訴九個頭朝下的瞎眼和尚說:「趕快工作吧,趕快喝水吧。」於是老天很快的就會放晴,挺神奇的吧?

  節儉是惜福

  當年在華山時,因為師爺爺清譽滿關中,又慷慨好客,於是山路雖崎嶇,峭壁雖奇峻,訪容卻隨時會來,雖然山居因此不寂寞,卻苦了師奶奶,她常常在山洞裡整理衣箱時,就從各個箱子的角落夾帶裡,取出她僅有的一些寶物──一些首飾珠寶和一些嶄新的鈔票|她將她僅有的「私房」幾乎完全典賣,甚至得將從上海運自西安的紅木家具、西式沙發,也變賣來供養,為了大家在華山的生活,為了支援師爺爺的辦道、修道,為了支援紅心字會的慈善事業,她從不皺眉,她甘之若飴。

  師奶奶自奉節儉,至今仍然如此,所有包裝的繩子、紙袋、塑膠袋,她都分門別類收好,隨時需要,隨時取用,所有用過的紙張,她都會裁好,皮面裝訂,在以前她的裝訂方法,或許就是用錐子在紙上錐兩個洞,將尼龍繩兩、三根像編辮子一般的編成一串,再穿過洞眼,好好紮個結,或許是將紙裁成長方形,摺得細長結實,再兩端搓尖,穿過洞眼,兩頭再交叉搓捲,這些身教至今對樞機使者們影響至深。

  師奶奶夏天穿的內衣,是已經補了又補的,她沒有新衣服嗎?實際上她的衣櫥裡有很多很好的衣服和衣料,都是兒子們和同奮們孝敬她的,但是她都完好的保持在那裡,捨不得穿,她總認為可以穿的就得穿,因為人在福中要知福、惜福,所以可以省吃儉用的就不要浪費。

  感恩心常在

  「正宗靜坐」剛開班的那幾年,師奶奶天天為師爺爺送些吃的、帶些用的,她儘可能不勞駕家人,常常自己拿著台北市政府發給七十歲以上老人的免費乘車證,搭著二○九公車(途中不必換車,但卻要繞很大的圈子),花了快一小時才從台北家裡到達新店的台北始院。

  師奶奶雖然克己,但是她待人寬厚有原則,感情豐富而週到,每年家祭時,凡是幫過李家忙的已去世朋友、僕人,也會在她的安排下,接受李氏子孫的祭拜。

  她就是這樣的勤儉、感恩、知福而惜福,於是師爺爺才能絲毫沒有後顧之憂的修道、辦道,於是李氏子孫才能依然保有固守中國傳統文化的家風。

  師奶奶輕財節儉,即擅於理財,偶而有次偏財運也絕不藏私。

  當年在自立晚報,整個報社在外來干擾太大的情況下,營運狀況不佳,負債很多,有一天,師奶奶到台灣銀行辦貸款,售愛國獎券的小販向師奶奶推銷,師奶奶買了兩張,結果其中一張中了十萬,(大約將近今天新台幣一千萬元),師奶奶除了感激老天賜福外,一聲也不多講,全把它用在貼補自立晚報社,直到錢快用完時,才讓家人知道。

  做事有條理

  民國三十四年,下華山前,師爺爺奉命到蓬萊仙島,可是從當年投資福台公司離開上海到台灣,到辦自立晚報,及辦宗教哲學研究社前,師爺爺、師奶奶遭遇過很多挫折、打擊與恥辱,這其間師奶奶除了仍料理家務外,更成為師爺爺事業上的好伙件,她幫助師爺爺處理他最拙手的經理工作,如果說多年的人事紛擾,師爺爺辦道的決心從不改變、退縮,那麼師奶奶堅忍不拔的軔性及她的幹練、細密有條理是支持師爺爺最大的力量!

  師奶奶做事條理分明,有規劃,今年五月她從台北搬家到台中事前,她將每一個紙箱、木箱都親自打典好,並且編了號碼,用紅紙條貼在每一個箱子上面,並寫明這個箱子是放在那一個房間,擺在那一個位置,這樣使得幫忙搬家的叔叔、阿姨們就能比較輕鬆,將來整理起來,也不會雜亂,做人、做事就該如此,寧可自己多花些心思,少麻煩人家一些,是不?

  奮鬥與考驗

  濟祖在點化師奶奶時,要她結婚了緣,也告訴她,這一生會有很多磨考,考得越多,道上修持也越高,身體也越好,師奶奶與師爺爺結婚後,得濟祖相助度化師爺爺,這以後師爺爺一心向道,不斷奮鬥,師奶奶在後調度、籌畫,全心支援,從上海而西安,由西安而華山,再由華山北峰,而大上方,然後由大上方而上海,再經上海渡海來台,這以後他倆在人道上受盡考驗,來台灣四十多年,連這一次搬家到台中,師母搬了十四次家。

  近兩、三年來每當師爺爺閉關靜修時,師奶奶則更是忙碌的跑遍台灣的東、南、西、北,將她的關愛帶到天帝教的各教院,可是大家知道嗎?師爺爺曾說:師奶奶平生最怕的二件事,就是「旅行和打電話」,但她一生奔波、勞碌,面對過無數精神上、肉體上的挑戰與壓力的師奶奶,在這一般人已含飴弄孫、頤養天年的年齡,仍不斷面臨考驗、不斷奮鬥!

  走筆至此,除了真誠感謝師爺爺、師奶奶的身教、言教,更感謝四位樞機使者,跟他們聊天談他們的父母,聽他們的童年及成長後的歲月,是種享受,也是一種教育與學習。各位記名童子,天帝教的精神,在日常生活中簡單的說來,就是「感恩與惜福」,人人都知道前人種樹,後人乘涼,學習接棒不是要等到長大以後,要從現在就開始,對父母的感恩也不只是成績好,賺大錢,今天台灣的社會人太過奢侈、享受,你是否曾體會父母賺錢辛苦?你是否瞭解父母的期望?你是否嘗試主動與父母溝通、接近,不是每一個人的父母都會像師爺爺、師奶奶一樣,但是今天的你們在這資訊發達的社會看的、聽的、懂的都比你父母成長的時期花樣要多,你有責任用點心思、訓練自己,在同學、朋友中,甚至小說、故事、電影、電視中選幾個真正值得你學習的對象,見賢思齊,我們每個人有天資稟賦、家庭環境、學習環境的差別,所以我們的未來也不會完全相同,但是要求自己懂得尊重自己與他人,學會感恩與珍惜,那麼我們會使我們的社會添份祥和,也會使自己成為一個快樂的人,願大家瞭解生活就是處處學習,祝福各位!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