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在於奮鬥

感恩在於奮鬥

首頁 » 天帝教教訊第88期 » 感恩在於奮鬥

邱光劫  1991-05-25 10:10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者也。」師有民間技藝傳授之師,有課堂課業講授之師,亦有桃李滿天下之大宗師,孔子則名傳千古,後人尊為「至聖先師」。釋迦牟尼佛,以人人本具佛性,教導眾人脫離輪迴苦海,乃為「天人師」。我們的師尊傳 天帝大道、授救劫大業、解人生大惑,為國為民,為全世界人類,忘年忘我,大聲疾呼,大力奔走,其情之深,其悲之切,何其壯烈,弟子莫能名之。

  人有生老病死等問題,天降聖人,本即要撫慰眾生之苦,故皆能本大悲之情懷,由體驗眾生之苦,到包容眾生之苦,進而解決眾生之苦,最後則要使眾生自我超脫其苦。孔子,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其教化能流傳千古,歷久彌新,乃因其能包容社會各階層,有教無類,故弟子中有聖賢如顏回者,亦有晝寢若宰我者。

  在苦多樂少的人生過程中,經歷了悲歡離合身心的折磨,內心覺醒尋找解脫之際,最渴望的乃是心靈的滋潤。天命之謂性,人生下來,上天就賦與每個人良知良能,但一般人常受七情六慾之蒙蔽,故王陽明遂有「致良知」之學說。內心覺醒之際即良心自我發現之時。聖人之教乃率性之言,能使人內心掙脫無明之束縛,回復本來之面目,眾生如久旱逢甘霖,故能風行草偃,教化廣大之生靈。

  聖人是大公無私的,總以平等慈悲的胸懷面對眾生。但眾生內心之覺醒,僅乃求道之始,仍須經歷長久心靈之洗煉,克服七情六慾之誘惑,才能夠真正超凡入聖,返本還原,也就由於弟子心靈成長之差異,而形成了不同的師生關係。有些弟子在遭遇了困難疑惑,才會想到師尊;有些弟子雖心念師訓,但無法克服情慾之束縛,而沈浮不定:亦有些弟子下定決心,追隨師尊腳步,勤修苦煉。但不管個人心境如何,身受師尊之教誨與恩澤,皆應心存感恩,待將來機緣成熟,終能逐步提升。聖人亦知眾生根性之差異,故能悲智雙運,權實並用,無非是要引導每位眾生皆能步上終極之大道。

  「 天帝無私,唯德是輔」。聖人是慈悲給每位眾生平等的機會,但在抉擇時乃是公理與正義之時刻。釋尊將「正法眼藏」付囑大迦葉,乃在「拈花微笑,心心相照」之間。五祖將衣缽傳授慧能,亦因一句「無所住而生其心」。蓮花聖境所栽蓮花僅壹佰零捌萬枝,核子戰爭一起,誰又能得渡?此乃須深思與警惕者。

  三期末期,師尊毀裝下凡,帝教應運而生。此時此地,師生之結合乃在為救劫而奮鬥。人生雖多艱,但在帝教這大家庭之中,彼此扶持,相互關懷,一切困難皆可迎刃而解,問題乃在同奮是否能以開闊的胸襟,真心的奉獻。今逢師尊九一壽誕,身受師尊的教誨與恩澤,若是知恩圖報,則應善體師心,積極投入救劫奮鬥的行列,才是呈獻師尊最佳的祝壽禮。

You may also like...